药用作物(medical herbs) 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和治病的作用。制药工业原料,加工生药、农药和兽医用药。 中国是世界上药用作物种类最多的国家,栽培历史悠久。早在2600多年前,《诗经》已载有枣、桃、梅的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药。 中国现有药用作物约250种,分属菊科、豆科等80余科。按入药部位分: ①根与根茎类有人参、三七、大黄、当归、地黄、川芎、甘草、附子、麦冬、云木香、黄芪、党参、白术、白芷、黄连、天麻、延胡索、贝母、丹参、牛膝、巴戟天、北沙参、板蓝根、西洋参、太子参、玄参、郁金、黄芩、柴胡、桔梗、半夏、紫菀、明党参、射干、知母、玉竹、白芍、姜、泽泻和山药等。 ②全草类有穿心莲、细辛、广蕾香、蒲荷、荆芥、泽兰和紫苏等。 ③叶用类有毛花洋地黄和古柯等。 ④花类有金银花、款冬、番红花、红花、洋金花、菊花等。 ⑤果实种子类有山茱萸、木瓜、五味子、瓜蒌、枸杞、砂仁、使君子、罗汉果、补骨脂、水飞蓟和葫芦巴等。 ⑥皮类有金鸡纳、杜仲、厚朴、黄柏和牡丹等。 ⑦树脂和乳汁类有安息香与罂粟等。 ⑧真菌类有灵芝、茯苓和银耳等。 大部分药用作物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一般以根及根茎入药的作物,宜选用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并要求深耕,增施磷钾肥、摘花疏果、培土措施,常用获得增产效果。以花或果入药的作物,需施充足的磷钾肥,并进行整形修剪,花果期保证水分供应。 药用作物内所含有效成分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 一般根类与根茎类药材,大多数于秋季地上部枯萎至春季植株萌芽以前收获,但贝母、延胡索等则于夏季植株枯萎时收获。这时地上部营养已向各根部集中,根和根茎的产量与质量达到最高峰;叶类药材在叶片已充分长大,叶色浓绿,叶片肥厚时,于晴天采收。如颠茄、洋地黄等均不宜在连续阴雨天后采收。薄荷叶中油所含薄荷油和薄荷脑及洋地黄叶内强心甙的含量均以中午为最高;收全草的药材一般在蕾期或盛花期采收为宜。此时有效成分含量高;花类药材宜在花蕾充分膨大但未开放时采摘,如金银花和玫瑰,或在盛花期采摘,如菊花和红花;果实或种子类药材在果实充分成熟时或果实色泽由绿色转为成熟时的色泽时采集;皮类药材一般在春夏之交树液流动时采集,此时剥皮比较容易,气温升高有利于伤口愈合。 收获后的药材要及时加工和干燥。如洗净、去杂质、去皮、去心、去核、蒸煮等。干燥方法有晒干、阴干及烘干等。要进行多次才能干透。烘干时一般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超过40℃,甙类不宜超过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