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igantochloa
巨竹属
2) dendrocalamus sinicus
巨龙竹
1.
Isolation and Cloning of 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Gene(sps) from Dendrocalamus sinicus;
巨龙竹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的分离克隆
2.
A Study on Callus Induction Culture of Dendrocalamus sinicus;
巨龙竹种子、小穗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
3.
Construction of cDNA Library from Leaves of Dendrocalamus sinicus;
巨龙竹cDNA文库的构建
3) Dendrocalamus yunnanicus Hsu E.G.et D.Z.Li
越南巨竹
1.
Using the leaves of Dendrocalamus yunnanicus Hsu E.
以越南巨竹叶为试验材料,研究竹叶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并对黄酮类物质进行了组分和结构的初步鉴定。
4) G.menlunensis
勐仑巨竹
5) Bambusa
竹刺竹属
1.
Study on Biomass of Bambusa Introduced in Fujian Nanping;
福建南平引种竹刺竹属植物生物量研究
6) Bambusa hirticaulis
竹属
1.
Bambusa hirticaulis,a New Species in Genus Bambusa
华南箣竹属一新种——毛秆竹(英文)
补充资料:白毛巨竹
白毛巨竹
种中文名:白毛巨竹
种拉丁名:Gigantochloaalbociliata(Munro)Kurz
种别名:版纳龙竹(热带植物研究)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巨竹属
属拉丁名:Gigantochloa
国内分布:产云南勐海和勐腊。生于海拔500—800米的平坝旷地和林内。
国外分布:缅甸全境均有分布,在印度和泰国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海拔:500-800
命名来源:[Prelim.Rep.For.Veg.PeguApp.A::136.1875]
中国植物志:9(1):198
族中文名:牡竹族
族拉丁名:DendrocalameaeBenth.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高6-10米,直径2—5厘米,竿壁厚5—10毫米,梢端下垂;节间灰绿色,长20—35厘米,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粗硬毛。竿每节有多枝簇生,主枝不明显。箨鞘早落性,革质,背面贴生易脱落的棕黑色小刺毛,以后变无毛;箨耳不明显:箨舌高1—2.5厘米,边缘作不规则的齿裂;箨片直立,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基部向内作圆形收窄,并沿鞘顶稍外延。末级小枝具8—10叶,叶鞘被棕色至灰白色柔毛,以后变为无毛;纵肋显著;叶耳不存在,叶舌高1.5—3.5毫米,边缘生细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1.5-2.5厘米,下表面灰白色,上表面无毛,惟近边缘则粗糙,叶缘之一侧或两边均具小锯齿而糙涩,次脉6—9对,小横脉不存在,但常具透明微点以代之;叶柄长约2.5毫米。花枝无叶,细长,节间长2.5—7.5厘米,无毛,每节轮生有10-20枚假小穗;小穗纤细,长1.5—2厘米,宽仅2.5毫米,常弧弯,含1或2朵小花,并在下方混杂有1朵不孕的雄性小花,全体无毛;颖2或3片,卵形,先端急尖,边缘具白色纤毛;外稃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有浅裂,具多脉,边缘常内卷,亦生有白色纤毛;内稃较其外稃为短或常甚短,卵形而先端钝,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但上方一朵小花的内稃则无脊而背部圆卷,仅其尖端处生纤毛;花药能伸出花外,黄绿色,被较长的微毛,先端有小尖头;花丝起初连合成一粗短的花丝管,惟以后则增长而为膜质的花丝管;子房狭卵形,被微毛,向上渐变为细长的花柱,柱头白色,单一或2裂。颖果未见。
用途:竹材若在秋冬季伐下可不遭虫蛀,其质较韧,不易破裂,适宜制作农具。笋可食。
产地分布:产云南勐海和勐腊。生于海拔500—800米的平坝旷地和林内。缅甸全境均有分布,在印度和泰国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种中文名:白毛巨竹
种拉丁名:Gigantochloaalbociliata(Munro)Kurz
种别名:版纳龙竹(热带植物研究)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巨竹属
属拉丁名:Gigantochloa
国内分布:产云南勐海和勐腊。生于海拔500—800米的平坝旷地和林内。
国外分布:缅甸全境均有分布,在印度和泰国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海拔:500-800
命名来源:[Prelim.Rep.For.Veg.PeguApp.A::136.1875]
中国植物志:9(1):198
族中文名:牡竹族
族拉丁名:DendrocalameaeBenth.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高6-10米,直径2—5厘米,竿壁厚5—10毫米,梢端下垂;节间灰绿色,长20—35厘米,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粗硬毛。竿每节有多枝簇生,主枝不明显。箨鞘早落性,革质,背面贴生易脱落的棕黑色小刺毛,以后变无毛;箨耳不明显:箨舌高1—2.5厘米,边缘作不规则的齿裂;箨片直立,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基部向内作圆形收窄,并沿鞘顶稍外延。末级小枝具8—10叶,叶鞘被棕色至灰白色柔毛,以后变为无毛;纵肋显著;叶耳不存在,叶舌高1.5—3.5毫米,边缘生细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1.5-2.5厘米,下表面灰白色,上表面无毛,惟近边缘则粗糙,叶缘之一侧或两边均具小锯齿而糙涩,次脉6—9对,小横脉不存在,但常具透明微点以代之;叶柄长约2.5毫米。花枝无叶,细长,节间长2.5—7.5厘米,无毛,每节轮生有10-20枚假小穗;小穗纤细,长1.5—2厘米,宽仅2.5毫米,常弧弯,含1或2朵小花,并在下方混杂有1朵不孕的雄性小花,全体无毛;颖2或3片,卵形,先端急尖,边缘具白色纤毛;外稃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有浅裂,具多脉,边缘常内卷,亦生有白色纤毛;内稃较其外稃为短或常甚短,卵形而先端钝,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但上方一朵小花的内稃则无脊而背部圆卷,仅其尖端处生纤毛;花药能伸出花外,黄绿色,被较长的微毛,先端有小尖头;花丝起初连合成一粗短的花丝管,惟以后则增长而为膜质的花丝管;子房狭卵形,被微毛,向上渐变为细长的花柱,柱头白色,单一或2裂。颖果未见。
用途:竹材若在秋冬季伐下可不遭虫蛀,其质较韧,不易破裂,适宜制作农具。笋可食。
产地分布:产云南勐海和勐腊。生于海拔500—800米的平坝旷地和林内。缅甸全境均有分布,在印度和泰国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