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ultiple cropping
多熟种植
1.
Current status potency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multiple cropping in the oasis irrigation area;
绿洲灌区多熟种植现状潜力与开发对策——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2.
Method of calculating cropping system index of diversified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多元多熟种植制度复种指数计算方法探讨
3.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
鄱阳湖农业区多熟种植时空格局特征遥感分析
3) Multi-cropping system
多熟复种制
4) multiple and space cropping
多熟立体种植
1.
A experiment of multiple and space cropping in North Xinjiang experienced and demonstrated at 1.
北疆地区多熟立体种植试验在 1。
补充资料:种植制度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作物的结构、熟制和配置泛称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作物种植的种类、比例、一个地区或田间内的安排、一年中种植的次数和先后顺序。种植方式包括轮作、连作、间作、套作、混作和单作等。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该有利于土地、劳力等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取得当地当时条件下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自给性作物与商品性作物之间、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之间、用地作物与养地作物之间等的关系,促进种植业以及畜牧业、林业、渔业、农村工副业等的全面发展。
类型 世界上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种植制度类型的多样性。除反映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各种耕作制度如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集约耕作制等外,还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种植作物的种类划分的类型,有以一类作物为主的种植制度,如以谷物或经济作物或饲料作物或多年生作物为主的类型;也有混合型的种植制度,如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兼有的、牧草与大田作物混合的、一年生与多年生作物间套作的类型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以粮食作物为主;北美、欧洲多为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新西兰、丹麦等则以种植饲料作物为主;侧重于发展某种经济作物的国家有以甘蔗为主的古巴和以橡胶为主的马来西亚等。
按土壤、水分条件及其相应的栽培措施划分的种植制度有:①半干旱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非洲半干旱的热带地区、美国大平原北部、中国西北部、苏联的草原地带、印度的德干高原和中东等地。以种植耐旱的小麦、高粱、黍稷、粟等为主,一年一熟,甚至二年一熟。②半湿润或湿润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分布于欧、美、亚、非各洲的部分地区,不靠人工灌溉而靠天然降水供应作物生长。除种植耐旱作物外,还包括喜湿润作物,甚至水稻,以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实行一年二熟以至三熟。③灌溉旱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南部、印度恒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等地。作物种类以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为主,除一年一熟外,常实行集约的多熟制。④水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国、日本等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种一季稻或双季稻,冬季常增加一季旱作物或绿肥作物。
种植制度还常以熟制或轮作命名。 如麦-稻二熟制、麦套棉二熟制、小麦→夏大豆→春玉米二年三熟制,油菜-稻-稻一年三熟制等。以轮作命名的种植制度常见的有草田轮作制,粮食、饲料作物轮作制,水旱轮作制,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制等。
中国种植制度的特点 中国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达151%(1978),是世界上复种面积最多的国家。同时作物类型和种植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也十分突出。总的是单作与间、混、套作因地制宜,轮作与连作交叉分布,轮作中尤以换茬轮作的比重较大。从作物构成看,粮食与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而饲料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所占比例甚低。
中国不同地区的种植制度也各有特点。
东北平原地区 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140~170天,≥10℃积温1300~3700℃,年降水量500~800毫米。以种植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粟和春小麦为主,实行玉米→大豆→小麦等形式的轮作,一年一熟。
黄淮海平原地区 中国最大的平原。有耕地2.6亿亩,气候温暖,无霜期177~220天,≥10℃积温3400~4700℃,年降水量500~950毫米,盛行灌溉,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的50%,是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黄河以北旱地因水分限制以一年一熟为主,水浇地上则普遍实行一年二熟制,并广泛采用麦田套种玉米的方式;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无论是旱地还是水浇地均以一年二熟为主。棉花则以一熟制为主,麦棉套种多在南部地区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 人多地少,土地肥沃,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210~280天,≥10℃积温4500~5600℃,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并有广阔的水域。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华南地区 已进入南亚热带和热带范围。气候暖热,无霜期330~360天,≥10℃积温6500~9300℃,年降水量1200~2500毫米,水分热量资源十分丰富。土壤多为砖红壤和红壤,沿海则多冲积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冬季除小麦外,南部还可种水稻、甘薯或玉米,多一年三熟;还有种植甘蔗、橡胶树、油棕、咖啡、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等的独特条件。
西南高原盆地地区 海拔200~3000米,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其间穿插着丘陵盆地和平坝,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气候属亚热带类型,无霜期210~340天,≥10℃积温3500~6500℃,年降雨量800~1600毫米。种植制度十分复杂,在同一局部地区位于底部的河川谷地或平坝主要是水田,以麦-稻、油菜-稻、蚕豆-稻等一年二熟制为主;而位于较高处的旱坡地则主要种植单季稻或甘薯、玉米等,实行一年一熟或麦-玉米(甘薯、玉米)旱作二熟制。其中,成都盆地水分和热量条件均较优越,得天独厚,水田以麦-稻二熟为主,旱丘地则多行麦、玉米、甘薯套种的一年三熟或二熟制。
西北高原地区 海拔一般高达500~3000米,气候温凉干旱,无霜期100~220天,≥10℃积温2000~4500℃,农区的年降水量约为250~600毫米。主要以种植春小麦、冬小麦、玉米以及喜凉的马铃薯、莜麦等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并有少量的全年休闲地。新疆、河西走廊、银川平原以及河套灌区则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还有少量棉花、甜菜;南疆气候温暖,多实行一年二熟。
青藏高原地区 耕地主要是分布在海拔1000~4700米的河谷地带,无霜期100~180天,≥10℃积温1000~3000℃,年降雨量300~800毫米,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莜麦、马铃薯、豌豆、油菜等作物。一年一熟,多轮荒。
类型 世界上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种植制度类型的多样性。除反映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各种耕作制度如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集约耕作制等外,还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种植作物的种类划分的类型,有以一类作物为主的种植制度,如以谷物或经济作物或饲料作物或多年生作物为主的类型;也有混合型的种植制度,如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兼有的、牧草与大田作物混合的、一年生与多年生作物间套作的类型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以粮食作物为主;北美、欧洲多为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新西兰、丹麦等则以种植饲料作物为主;侧重于发展某种经济作物的国家有以甘蔗为主的古巴和以橡胶为主的马来西亚等。
按土壤、水分条件及其相应的栽培措施划分的种植制度有:①半干旱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非洲半干旱的热带地区、美国大平原北部、中国西北部、苏联的草原地带、印度的德干高原和中东等地。以种植耐旱的小麦、高粱、黍稷、粟等为主,一年一熟,甚至二年一熟。②半湿润或湿润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分布于欧、美、亚、非各洲的部分地区,不靠人工灌溉而靠天然降水供应作物生长。除种植耐旱作物外,还包括喜湿润作物,甚至水稻,以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实行一年二熟以至三熟。③灌溉旱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南部、印度恒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等地。作物种类以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为主,除一年一熟外,常实行集约的多熟制。④水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国、日本等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种一季稻或双季稻,冬季常增加一季旱作物或绿肥作物。
种植制度还常以熟制或轮作命名。 如麦-稻二熟制、麦套棉二熟制、小麦→夏大豆→春玉米二年三熟制,油菜-稻-稻一年三熟制等。以轮作命名的种植制度常见的有草田轮作制,粮食、饲料作物轮作制,水旱轮作制,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制等。
中国种植制度的特点 中国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达151%(1978),是世界上复种面积最多的国家。同时作物类型和种植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也十分突出。总的是单作与间、混、套作因地制宜,轮作与连作交叉分布,轮作中尤以换茬轮作的比重较大。从作物构成看,粮食与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而饲料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所占比例甚低。
中国不同地区的种植制度也各有特点。
东北平原地区 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140~170天,≥10℃积温1300~3700℃,年降水量500~800毫米。以种植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粟和春小麦为主,实行玉米→大豆→小麦等形式的轮作,一年一熟。
黄淮海平原地区 中国最大的平原。有耕地2.6亿亩,气候温暖,无霜期177~220天,≥10℃积温3400~4700℃,年降水量500~950毫米,盛行灌溉,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的50%,是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黄河以北旱地因水分限制以一年一熟为主,水浇地上则普遍实行一年二熟制,并广泛采用麦田套种玉米的方式;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无论是旱地还是水浇地均以一年二熟为主。棉花则以一熟制为主,麦棉套种多在南部地区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 人多地少,土地肥沃,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210~280天,≥10℃积温4500~5600℃,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并有广阔的水域。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华南地区 已进入南亚热带和热带范围。气候暖热,无霜期330~360天,≥10℃积温6500~9300℃,年降水量1200~2500毫米,水分热量资源十分丰富。土壤多为砖红壤和红壤,沿海则多冲积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冬季除小麦外,南部还可种水稻、甘薯或玉米,多一年三熟;还有种植甘蔗、橡胶树、油棕、咖啡、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等的独特条件。
西南高原盆地地区 海拔200~3000米,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其间穿插着丘陵盆地和平坝,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气候属亚热带类型,无霜期210~340天,≥10℃积温3500~6500℃,年降雨量800~1600毫米。种植制度十分复杂,在同一局部地区位于底部的河川谷地或平坝主要是水田,以麦-稻、油菜-稻、蚕豆-稻等一年二熟制为主;而位于较高处的旱坡地则主要种植单季稻或甘薯、玉米等,实行一年一熟或麦-玉米(甘薯、玉米)旱作二熟制。其中,成都盆地水分和热量条件均较优越,得天独厚,水田以麦-稻二熟为主,旱丘地则多行麦、玉米、甘薯套种的一年三熟或二熟制。
西北高原地区 海拔一般高达500~3000米,气候温凉干旱,无霜期100~220天,≥10℃积温2000~4500℃,农区的年降水量约为250~600毫米。主要以种植春小麦、冬小麦、玉米以及喜凉的马铃薯、莜麦等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并有少量的全年休闲地。新疆、河西走廊、银川平原以及河套灌区则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还有少量棉花、甜菜;南疆气候温暖,多实行一年二熟。
青藏高原地区 耕地主要是分布在海拔1000~4700米的河谷地带,无霜期100~180天,≥10℃积温1000~3000℃,年降雨量300~800毫米,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莜麦、马铃薯、豌豆、油菜等作物。一年一熟,多轮荒。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