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ullidae
羊鱼科
1.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Goatfish (Mullidae) in Western Pacific;
西太平洋羊鱼科(Mullidae)鱼类多样性及其分布的研究
3) type genus of the Mullidae: goatfishes.
羊鱼科的一个模式属;绯鲵鲣。
5) pigfish
[英]['pigfiʃ] [美]['pɪgfɪʃ]
鸡鱼科鱼
6) carangiform fish
鱼参科鱼类
1.
The propulsive characteristics of caudal-fins of carangiform fish in cruise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experiment on measurement of the force acting on the oscillating caudal-fin models with different shapes.
通过对不同形状运动尾鳍模型的测力实验,研究了鱼参科鱼类巡游时尾鳍的推进特性。
补充资料:羊鱼科
∷羊鱼科
羊鱼科,体呈纺缍形,稍延长而中等侧扁。头小,背部轮廓呈弧形隆起。口小且可伸缩;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具一列或数列之绒毛齿或圆锥齿;锄骨和腭骨均具齿或无。颐部具有一对触须。鳃盖骨完整,后缘有一枚平扁的小弱棘或无。体被大形圆鳞或有细棘之栉鳞;侧线一条且完整,偏向于背缘,其上之感觉管常有分枝。背鳍两个,二者分离甚开,硬棘VI-VIIII,软条8-9;臀鳍具I-II枚弱棘,软条5-8;腹鳍基部具腋鳞;尾鳍为深叉形。全世界计6属约55种(Nelson,1994)。大多为群游性近沿海中下层鱼类,但也有单独活动者,亦有种类可在汽水域生活。敏感的触须能感受在砂泥地里小虾、蟹等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存在,因此在珊瑚礁或岩礁区之浅水域,三两尾须鲷带头觅食,后跟随着粗皮鲷、蝴蝶鱼、臭都鱼或隆头鱼等鱼类在其后面捡食;推测这是一种节省觅食体力的生态适应。有些属夜行性,白天则群栖在珊瑚礁或岩礁旁;有的则在日间活动。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
绯鲤(Upeneussulphureus;golden-bandedrosygoatfish)鲈形目羊鱼科绯鲤属的1种(见图)。又名单线,金丝,红衫,先鱼,滕丝。一般体长105~190毫米,体重30~210克;体长,稍侧扁;头长略大于体高;牙细小,两颌牙呈绒毛状,犁骨及腭骨亦具小牙丛;颏部有2条长触须,其后端达鳃盖边缘;体被弱栉鳞,鳞大,易脱落;头部在吻端及眼前部无鳞;侧线完全;第一背鳍第一鳍棘短小。体侧有一条金黄色纵带、背鳍及尾鳍上叶具斜纹。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为热带浅海底层鱼类。在中国多见于南海。
一般栖息于水深20~11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游泳较快。生殖期2~4月,3~4月为盛期。中国广东近海鱼群于每年11~12月由较深海区游向近岸;2~4月在涠洲岛附近、七洲洋、上下川岛一带水深8~35米处有密集的生殖群;7~8月后又分散游向较深海区。终年可捕到,以12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
黑斑绯鲤UpeneustragulaRichardson眼前部被鳞。第一背鳍有8鳍棘,第一鳍棘短小。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下颌有2条长触须。体被薄栉鳞,极易脱落。头部、身体及各鳍均具暗色斑点或条纹。
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体长一般100-140毫米。通常栖息于泥或泥沙底质的浅海。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条尾绯鲤Upeneusbensasi下颌缝合处有1对长须。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牙。眼前部被鳞。体被栉鳞,鳞薄而易脱落。第一背鳍有7鳍棘,第一鳍棘与第二鳍棘约等长。
暖水性底栖鱼类。体长一般为75-130毫米。通常栖息在泥沙底质的浅海。游泳缓慢。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较少见。
双带绯鲤Upeneussulphureus体长椭圆形,稍侧扁。一般体长9~17厘米,体重40~100克。背鳍两个,第一背鳍有8棘,其中第一棘短小。上下颌,犁骨及领骨均具绒毛状齿。下颌有两条长须,其后端达前腮盖骨后缘下方。体侧有2条平行的金黄色纵带,自眼后直达尾鳍基部,故名“双线”。两背鳍均有三条黄色纵带。尾鳍上下叶均无斜条纹。尾鳍深叉形。体被彬鳞,鳞薄极易脱落。吻端及眼前部无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并延伸至尾鳍基部。体背部玫红色、腹部浅黄色。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及触须均为黄色。眼前部无鳞。暖水性底层鱼类。体长一般为90-170毫米。通常栖息于水深8-65米、底质为泥沙的海区。为广东沿海习见经济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产于南海。
单带绯鲤Upeneusmoluccensis体长椭圆形,稍侧扁。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50~150克。背鳍两个,第一背鳍8鳍棘,其中第一鳍棘短小。口较小,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犁骨及颚骨均具绒毛状齿。
羊鱼科,体呈纺缍形,稍延长而中等侧扁。头小,背部轮廓呈弧形隆起。口小且可伸缩;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具一列或数列之绒毛齿或圆锥齿;锄骨和腭骨均具齿或无。颐部具有一对触须。鳃盖骨完整,后缘有一枚平扁的小弱棘或无。体被大形圆鳞或有细棘之栉鳞;侧线一条且完整,偏向于背缘,其上之感觉管常有分枝。背鳍两个,二者分离甚开,硬棘VI-VIIII,软条8-9;臀鳍具I-II枚弱棘,软条5-8;腹鳍基部具腋鳞;尾鳍为深叉形。全世界计6属约55种(Nelson,1994)。大多为群游性近沿海中下层鱼类,但也有单独活动者,亦有种类可在汽水域生活。敏感的触须能感受在砂泥地里小虾、蟹等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存在,因此在珊瑚礁或岩礁区之浅水域,三两尾须鲷带头觅食,后跟随着粗皮鲷、蝴蝶鱼、臭都鱼或隆头鱼等鱼类在其后面捡食;推测这是一种节省觅食体力的生态适应。有些属夜行性,白天则群栖在珊瑚礁或岩礁旁;有的则在日间活动。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
一般栖息于水深20~11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游泳较快。生殖期2~4月,3~4月为盛期。中国广东近海鱼群于每年11~12月由较深海区游向近岸;2~4月在涠洲岛附近、七洲洋、上下川岛一带水深8~35米处有密集的生殖群;7~8月后又分散游向较深海区。终年可捕到,以12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
黑斑绯鲤UpeneustragulaRichardson眼前部被鳞。第一背鳍有8鳍棘,第一鳍棘短小。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下颌有2条长触须。体被薄栉鳞,极易脱落。头部、身体及各鳍均具暗色斑点或条纹。
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体长一般100-140毫米。通常栖息于泥或泥沙底质的浅海。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暖水性底栖鱼类。体长一般为75-130毫米。通常栖息在泥沙底质的浅海。游泳缓慢。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较少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