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inese fir provenances
杉木种源
1.
Results show that parameters of basal area growth models among Chinese fir provenances planted in the same region are of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对杉木种源所设 5个种源基因库以及四川省珙县洛表、民胜及邛崃所设种源试验区的 8个种源试验调查材料 ,用随机效应检查方法检验同一地区不同种源对断面积生长模型参数的影响。
2.
Results showed that slope parameters of site index curves among Chinese fir provenances planted in the same region are not .
以鸡公山、洪雅、大岗山、柳州、六峰山 5个杉木种源基因库以及四川省珙县洛表、珙县民胜、邛崃所设杉木种源试验区的调查材料 ,用随机效应检查方法检验同一地区不同种源对立地指数模型的影响。
3.
The theory of statistical inferences for linear model was employed to test the effect of Chinese fir provenances on site index curves (dominant height growth curves).
应用线性模型统计推断理论检验了杉木种源对立地指数曲线的影响。
2)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ine variety
杉木良种
3) genetic breeding of Chinese fir
杉木育种
4)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seeds
杉木种子
1.
(2)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of seed water content, a higher vigor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seeds could be maintained when storage temperature was -25℃or lower; but the vigor of Pinus massoniana seeds was opposite if they were kept in a storage temperature of -25℃or lower.
贮藏1年后,含水量为3%~5%的杉木种子贮藏在-25℃和-5℃条件下,发芽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含水量为4%的马尾松种子,贮藏在-5℃和5℃条件下,发芽率最高。
5) Chinese fir seed orchard
杉木种子园
1.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of forest diseases and a long-term in vestigation on the Chinese fir seed orchards in Youxi region, Nanping region, etc.
通过长期对尤溪、南平等地杉木种子园的调查研究 ,结合林木病害综合治理理论 ,从林业措施等几方面探讨综合治理杉木种子园病害的方法。
2.
Investment composi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Chinese fir seed orchard in Qingyuan County,Zhejiang Province were analysed and evaluated.
用动态经济评价方法对浙江省南部的庆元杉木种子园的投资结构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
6)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seed orchard
杉木种子园
1.
The results of the indoor efficacy experiment of controlling two main cone diseases in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seed orchard with ten kinds of chemical drugs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ic fungicides,carbendazol and thiophanate methyl,have the strong toxic and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hyphal growth and spore germination of the pathogenetic fungi.
应用 10种化学药剂防治杉木种子园的 2种主要球果病害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内吸杀菌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有强毒杀抑制作
2.
Study on semisibling descendantⅠandⅡ forest from 6-yea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seed orchard showed that there had evident difference in height,D.
对6年生杉木种子园半同胞子1代与子2代林成林对比研究表明,在树高、胸径生长上,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同世代不同家系较不同世代同家系间差异更显著,世代均值间和世代与家系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
补充资料:种源试验
将地理来源不同的同一树种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种植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栽培比较试验。又称产地试验。林木育种的方法之一。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称为种源(产地)。由不同种源的种子形成的人工林在生长和稳定性上一般都有相当的差异,通过种源比较试验,可以研究各树种的地理变异格式、变异大小、变异与生态环境及进化因素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地区确定造林用的适宜种源,或为一定地域范围(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树种的分布区)确定种子区划方案和用种规则。由于林木地理变异普遍存在,所以林分选择和单株选择有时也要在种源选择的基础上进行。
概况 大约在1745年,法国人H.L.杜蒙索首次进行了欧洲赤松的不同来源种子的栽培试验。1821年,法国人德维尔莫兰在巴黎附近同一块土地不同小区上播种了欧洲赤松不同种源的种子,研究了它们的后代在干形、冠形、分枝、树皮、针叶、芽、球果等方面的差异,并于1862年出版专著。此后,种源试验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很多试验以国际合作的形式进行。例如,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在1907年组织了第1次欧洲松国际种源试验。1938年又组织了第2次国际协作试验,对象除欧洲赤松外,还包括欧洲云杉等。初期的种源研究集中在阐明地理变异的存在和它的重要性上;30~40年代以来,重点在揭露地理变异的规律性;最近二三十年来,则越来越强调与种源选择和林木育种需要的结合。中国种源试验在50年代后期才开展起来。研究的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油松、樟子松、白榆、落叶松及外来树种湿地松、火炬松、柚木等。
种类和方法 种源试验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按照试验的阶段性,一般分为全分布区试验和局部分布区试验。它们有共同的目标,每一阶段又有各自独特的目的,因而在采种取样的样地布局和种源试验的试验设计方法上均有一定的差别。
全分布区试验 由全分布区采种。试验目的是确定各地种群之间变异的大小和格式。根据这个阶段的试验结果可以提出可能有发展前途的若干种源或在一定地域范围和在大规模种子调拨中应该绝对禁止使用的地区。对分布区较小的树种,可用20~30个种源的林木种子做为试验对象;而对分布区广的树种,有时则用50~100个种源林木种子甚至更多。在每一个采种点上,选择若干株(例如10~20株)生长正常的一般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采种,各树之间应有30~50米以上的距离,以避免产生属于同一亲本的半同胞子代。通常将每个采种点的种子混合,不分单株保留。造林试验多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955年以前,大多数种源试验的小区面积大(如包含100~200株树)而重复少(2~4个);近年来趋向于采用面积小的小区(每小区有 1~10株树)而重复较多(甚至10个以上)。试验期限以整个轮伐期的1/2~1/4为宜。
局部分布区试验 在全分布区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其目的是对前一阶段试验中表现较好的一些种源进一步比较其优劣,以便为各种不同的立地寻找最适宜的种源。一般试验种源数较少,而试验小区较大。试验期限为预计轮伐期的一半以上。有时,将局部分布区的种源试验和半同胞子代测定结合在一个试验中,在采种和试验时就要分别种源、林分和家系处理。
不论哪一阶段的试验,在采种、育苗、造林和资料分析上都要结合研究树种的特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
地理变异和种源选择 通过种源试验揭露的林木地理变异,主要有连续变异和非连续变异两种形式。一个种的分布区的大小、分布的特点(连续的或非连续的)以及分布区内环境的变化,是决定该树种遗传生态分化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树种呈连续的大面积分布,分布区内气候条件呈梯度变化,则它的各种形态生理特征多呈连续变异(或称为梯度变异)。否则,如果分布区不连续,或者分布区内气候条件在某些地方呈急剧变化,则可能产生非连续变异或生态型变异。生态型是对一个种的遗传划分,是由特定环境的选择作用而产生的,并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各树种的地理变异趋势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南北变异的一般趋势是:栽培在同样条件下的同一树种,南部种源的种子后代生长比北部种源的要快一些;春季放叶较晚,因而不易遭晚霜侵害;秋季生长期结束晚,冬季抗寒性较差。由干旱地区到湿润地区的变异趋势是湿润地区种子的后代生长较快,而干旱地区种子后代根系较深,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除某些一般趋势外,各树种的特殊性表现也很强烈,因此要分别进行每一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种源试验。
大量种源试验说明,采用当地种源种子造林,林分稳定性强,比较安全,但生长速度则以来自比较湿润温暖地区的种子后代更快,因此,在没有取得种源试验的完整结果时,为避免造林损失,应当采用当地或气候条件与造林地最近似的地区的种子。对于外来树种,则只能通过种源试验才能选出合适种源。
概况 大约在1745年,法国人H.L.杜蒙索首次进行了欧洲赤松的不同来源种子的栽培试验。1821年,法国人德维尔莫兰在巴黎附近同一块土地不同小区上播种了欧洲赤松不同种源的种子,研究了它们的后代在干形、冠形、分枝、树皮、针叶、芽、球果等方面的差异,并于1862年出版专著。此后,种源试验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很多试验以国际合作的形式进行。例如,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在1907年组织了第1次欧洲松国际种源试验。1938年又组织了第2次国际协作试验,对象除欧洲赤松外,还包括欧洲云杉等。初期的种源研究集中在阐明地理变异的存在和它的重要性上;30~40年代以来,重点在揭露地理变异的规律性;最近二三十年来,则越来越强调与种源选择和林木育种需要的结合。中国种源试验在50年代后期才开展起来。研究的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油松、樟子松、白榆、落叶松及外来树种湿地松、火炬松、柚木等。
种类和方法 种源试验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按照试验的阶段性,一般分为全分布区试验和局部分布区试验。它们有共同的目标,每一阶段又有各自独特的目的,因而在采种取样的样地布局和种源试验的试验设计方法上均有一定的差别。
全分布区试验 由全分布区采种。试验目的是确定各地种群之间变异的大小和格式。根据这个阶段的试验结果可以提出可能有发展前途的若干种源或在一定地域范围和在大规模种子调拨中应该绝对禁止使用的地区。对分布区较小的树种,可用20~30个种源的林木种子做为试验对象;而对分布区广的树种,有时则用50~100个种源林木种子甚至更多。在每一个采种点上,选择若干株(例如10~20株)生长正常的一般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采种,各树之间应有30~50米以上的距离,以避免产生属于同一亲本的半同胞子代。通常将每个采种点的种子混合,不分单株保留。造林试验多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955年以前,大多数种源试验的小区面积大(如包含100~200株树)而重复少(2~4个);近年来趋向于采用面积小的小区(每小区有 1~10株树)而重复较多(甚至10个以上)。试验期限以整个轮伐期的1/2~1/4为宜。
局部分布区试验 在全分布区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其目的是对前一阶段试验中表现较好的一些种源进一步比较其优劣,以便为各种不同的立地寻找最适宜的种源。一般试验种源数较少,而试验小区较大。试验期限为预计轮伐期的一半以上。有时,将局部分布区的种源试验和半同胞子代测定结合在一个试验中,在采种和试验时就要分别种源、林分和家系处理。
不论哪一阶段的试验,在采种、育苗、造林和资料分析上都要结合研究树种的特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
地理变异和种源选择 通过种源试验揭露的林木地理变异,主要有连续变异和非连续变异两种形式。一个种的分布区的大小、分布的特点(连续的或非连续的)以及分布区内环境的变化,是决定该树种遗传生态分化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树种呈连续的大面积分布,分布区内气候条件呈梯度变化,则它的各种形态生理特征多呈连续变异(或称为梯度变异)。否则,如果分布区不连续,或者分布区内气候条件在某些地方呈急剧变化,则可能产生非连续变异或生态型变异。生态型是对一个种的遗传划分,是由特定环境的选择作用而产生的,并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各树种的地理变异趋势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南北变异的一般趋势是:栽培在同样条件下的同一树种,南部种源的种子后代生长比北部种源的要快一些;春季放叶较晚,因而不易遭晚霜侵害;秋季生长期结束晚,冬季抗寒性较差。由干旱地区到湿润地区的变异趋势是湿润地区种子的后代生长较快,而干旱地区种子后代根系较深,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除某些一般趋势外,各树种的特殊性表现也很强烈,因此要分别进行每一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种源试验。
大量种源试验说明,采用当地种源种子造林,林分稳定性强,比较安全,但生长速度则以来自比较湿润温暖地区的种子后代更快,因此,在没有取得种源试验的完整结果时,为避免造林损失,应当采用当地或气候条件与造林地最近似的地区的种子。对于外来树种,则只能通过种源试验才能选出合适种源。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