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zootic Bovine Leukosis
牛白血病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 of T、B Lymphocyte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Enzootic Bovine Leukosis;
T、B淋巴细胞功能对流行性牛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2.
B lymphocyte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Enzootic Bovine Leukosis.
本文回顾了T、B淋巴细胞功能与牛白血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2) Bovine leukemia virus
牛白血病病毒
1.
Cloning, Expression of gp51 Gene of Bovine Leukemia Virus (BLV) and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ELISA for Antibody Detection;
牛白血病病毒gp5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2.
Establishment of LUX~(TM) real-time fluorescent PCR/RT-PCR for rapid detection of bovine leukemia virus
牛白血病病毒LUX~(TM)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
3.
The DNA of bovine leukemia virus(BLV) provirus was extracted from fetal lamb kidney(FLK) cell line persistently infected by BLV.
从持续感染牛白血病病毒(BLV)的羊胎肾细胞(FLK-BLV)中提取前病毒DNA,用PCR方法扩增编码牛白血病病毒gp51蛋白的env(gp51)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全长828 bp。
3) cow leukemia
奶牛淋巴白血病
1.
Apoptosis kit (POD) and monoclonal mouse anti-human 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o detect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of cow leukemia, observed and analyzed comparatively.
结果表明,奶牛淋巴白血病中有凋亡细胞与增殖细胞,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调控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两方面。
5) antibody against bovine leukemia virus
牛白血病病毒抗体
补充资料:牛白血病
由反录病毒科(Retroviridae)肿瘤病毒亚科(Onco-virinae)中的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国学者的命名和分类很不一致。如美国学者鉴于绝大多数病例表现为肿瘤型而称其为牛淋巴肉瘤。但牛造白细胞组织增生(leukosis)的命名较能确切地概括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和淋巴肉瘤两种现象。德国首先在1876年报道此病。以后,瑞典、丹麦、美国和苏联的某些地区都有发生。因其在地理上似乎存在选择性,曾命名为地方性牛造白细胞组织增生或地方性牛白血病。60年代后发病地区逐渐扩大,澳洲、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和国家也续有报道。在中国,奶牛、黄牛和水牛都有该病发生。
该病自然感染主要发生于牛,人工接种则绵羊、山羊和小鼠也会发病。可分为成年型( 2岁以上)、犊牛型 (1岁以下)、胸腺型(6月~18月龄)和皮肤型(2~4岁)4种类型。成年型表现为地方流行性,后三型都为散发性。中国发现的多为成年型。牛白血病病毒是成年型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和淋巴肉瘤的共同病原。据统计,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的牛群中大约有30%出现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而发生淋巴肉瘤的则不到10%。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亚临诊阶段;有的学者认为是在宿主的遗传因素影响下对牛白血病病毒的两种不同反应。病的发生有家族史,细胞染色体有异常变化。病毒和遗传因素在致病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毒可从奶排出。用病牛的血制成疫苗使用,或在采血、注射和手术时未严格消毒,常会通过血液传播。吸血昆虫在传播中也起一定作用。一般表现为全身体表淋巴结肿胀,尤以肩前和乳房上淋巴结最为明显。同时有渐进性消瘦和贫血。根据淋巴肉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出现消化紊乱、眼球凸出、瘫痪、流产等不同症状。当临诊上仅有血液变化时,绝大多数病牛泌乳正常;而在开始出现其他症状后,产奶量和奶的质量即逐渐下降。
尸检时肿瘤最多见于真胃,其次是心耳或子宫。用显微镜检查可见肿瘤细胞浸润或增生。常用血液学检查其变化,特征是: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绝对增加,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稚型淋巴细胞。1956年德国兽医师戈策和1959年丹麦兽医师本迪森提出的两种血液检索表仍被各国沿用,或在此基础上略作修改。中国也已制订血液检索表,正在推广试用。血清学诊断包括免疫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放射免疫试验等,以后者更为敏捷。
无特异治疗方法。预防一般采用早期诊断、及时分群隔离、重建健康牛群等措施。进口牛和引进各地外来牛时,必须严格检疫。育种时注意查清谱系。牛白血病毒虽有许多研究证明不传染给人,但在体外却能使人和猿猴的细胞感染,还可能感染黑猩猩。因此尚无充分论据来排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在公共卫生方面须予注意。
该病自然感染主要发生于牛,人工接种则绵羊、山羊和小鼠也会发病。可分为成年型( 2岁以上)、犊牛型 (1岁以下)、胸腺型(6月~18月龄)和皮肤型(2~4岁)4种类型。成年型表现为地方流行性,后三型都为散发性。中国发现的多为成年型。牛白血病病毒是成年型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和淋巴肉瘤的共同病原。据统计,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的牛群中大约有30%出现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而发生淋巴肉瘤的则不到10%。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亚临诊阶段;有的学者认为是在宿主的遗传因素影响下对牛白血病病毒的两种不同反应。病的发生有家族史,细胞染色体有异常变化。病毒和遗传因素在致病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毒可从奶排出。用病牛的血制成疫苗使用,或在采血、注射和手术时未严格消毒,常会通过血液传播。吸血昆虫在传播中也起一定作用。一般表现为全身体表淋巴结肿胀,尤以肩前和乳房上淋巴结最为明显。同时有渐进性消瘦和贫血。根据淋巴肉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出现消化紊乱、眼球凸出、瘫痪、流产等不同症状。当临诊上仅有血液变化时,绝大多数病牛泌乳正常;而在开始出现其他症状后,产奶量和奶的质量即逐渐下降。
尸检时肿瘤最多见于真胃,其次是心耳或子宫。用显微镜检查可见肿瘤细胞浸润或增生。常用血液学检查其变化,特征是: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绝对增加,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稚型淋巴细胞。1956年德国兽医师戈策和1959年丹麦兽医师本迪森提出的两种血液检索表仍被各国沿用,或在此基础上略作修改。中国也已制订血液检索表,正在推广试用。血清学诊断包括免疫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放射免疫试验等,以后者更为敏捷。
无特异治疗方法。预防一般采用早期诊断、及时分群隔离、重建健康牛群等措施。进口牛和引进各地外来牛时,必须严格检疫。育种时注意查清谱系。牛白血病毒虽有许多研究证明不传染给人,但在体外却能使人和猿猴的细胞感染,还可能感染黑猩猩。因此尚无充分论据来排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在公共卫生方面须予注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