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tective Agricultural Policy
农业补贴及农业保护
2) agriculture subsidies
农业补贴
1.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New Countries,China institutes a series of agriculture subsidies polices.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补贴政策,但对照《农业协定》还有较大的政策空间。
2.
As the agricultur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one of the contentious issue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orum, large amount of agriculture subsidies set by rich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EU and Japan, distorted th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products market.
随着农业问题日益受到国际贸易组织WTO的关注,发达国家巨额的农业补贴严重扭曲了国际农业贸易市场。
3.
The WTO"SCM Agreement"and"Agriculture Agreement"provided an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aiming at solving agriculture subsidies.
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和《SCM协议》针对农业补贴提供了一套国际规制的规范,在规范分析WTO农业补贴规则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立法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我国农业补贴法律体系规范化的建议。
3) Agricultural subsidy
农业补贴
1.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Policy Effect of China s Agricultural Subsidy;
我国农业补贴方式政策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2.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of foreign agricultural subsidy;
国外农业补贴的经验及借鉴
3.
The arrangement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food security;
基于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农业补贴安排
4) agricultural subsidies
农业补贴
1.
WTO Agricultural Negoti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Leg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WTO《农业协议》与中国农业补贴法律体系之构建
2.
Based on a clarificat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in China 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本文在界定了农业补贴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建议:在充分利用WTO允许的补贴额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绿箱支持力度,调整绿箱支持政策结构,并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
During the passed years the two parties have accused each other of the debate is the use of excessive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tariffs.
农产品贸易谈判一直是WTO谈判的重点,而其中的难点主要是美国和欧盟的农业保护问题,多年来两国争论的焦点就是指责对方使用过高的农业补贴和关税,过高的农业保护不仅严重伤害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伤害了美欧本国农业自身的利益,必须通过新的农业谈判促使国际农产品贸易回归正常轨道。
5) agriculture subsidy
农业补贴
1.
In the setting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our agriculture subsidy system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food security, increasing income of peasants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对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Evolve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 subsidy policies is a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化是一种制度变迁的过程,在WTO框架下通过政府与农户的多重博弈,将形成一种更为理性而有效的制度安排。
3.
Agriculture is a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nd the agriculture subsidy supports national agriculture with the main,most frequently used policy tool in the protective policy system.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补贴是对本国农业扶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补充资料:农业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农产品生产过剩危机。主要表现是:农产品长期滞销,价格持续下跌,农场主收入锐减,农业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大批中小农户破产,农业劳动者的生活更加贫困等。
原因 农业危机是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的激化。在历史上,由于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较迟,因而农业危机的出现也较工业危机为晚。第一次周期性的工业危机发生于1825年,而第一次农业危机则发生于1873年左右,相差约半个世纪。
特点 同工业危机相比,农业危机的特点是次数较少,每次危机持续的时间较长。从历史上看,19世纪中叶以来共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农业危机。第一次农业危机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前半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长达20多年。这次危机首先发生在西欧各国,后来又波及俄国、美国等国家。第二次农业危机发生于1920年,从美国、加拿大扩展到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后又和1929~1933年的世界性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结束。战后时期从194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性农业危机,并且逐渐波及西欧一些国家。其中,以美国最为严重,经历了几次激化和缓和阶段,一直延续到70年代。
农业危机的持久性,是由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地租的存在及其不断上涨。在农业危机爆发以后,农业资本家依靠它们的生产优势,不是采取缩减生产的办法,而主要是以提高产量的办法,去加强对农业工人的剥削,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实现有利可图的生产,用以向土地所有者交付地租并弥补因农产品价格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同资本主义大农场并存的,还有大量的中小农户。他们为了糊口和缴纳地租,不得不在原有的规模上继续维持生产,甚至压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忍受危机的打击。因此,在农业危机期间,农业生产的缩减并不象工业生产那样具有急转直下的形势。在农产品大量积存的同时,生产不仅没有缩减甚至有时有所上升。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同农产品市场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造成农产品持续"过剩",使资本主义农业陷于长期的慢性危机之中。
战后的农业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生产不仅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而且已发展成为工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大农业。这种大农业一方面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快农业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过程,农场兼并加剧,中小农场大批破产,资本主义大农场迅速扩展。结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性农业危机更加严重。70年代初,由于不少国家农业歉收,加上苏联大量购买美国粮食,国际市场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激增,才使当时的农业危机有所缓和。自1973~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出现了"停滞膨胀"局面,国际贸易一蹶不振,农产品出口销路不畅,致使农业危机阴霾密布。进入80年代,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连续三年获得农业丰收,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又使农业危机趋于严重。
为了对付农业危机,稳定农业生产,战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采取各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措施。从财政支持上看,主要是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和对农业生产实行各种补贴制度。其中包括抵押贷款、平价补贴、休耕补贴和灾害补贴等。从解决农产品市场方面看,主要政策有:限耕、储备、外销和销毁农产品。如欧洲经济共同体规定,在内部实行统一的农业市场和价格政策,限制进口,建立农产品储备,对出口给予补贴,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暂停一部分生产来控制农业生产过剩,通过国家的消费品价格补贴来刺激消费等等。美国政府为了缓和农产品"过剩"危机,在执行限制耕种面积、建立农产品储备等政策的同时,还设法扩大国内外销售,如利用剩余农产品换取战略物资,用援外资金对外倾销农产品,以国际开发和援助为名,向其他国家倾销剩余农产品等。此外,美国和西欧国家还一再大量销毁农产品以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
上述这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虽可使农业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些措施的受益者主要是大农场主,他们依靠土地多、资金雄厚和农场集约性强等优势,在缩减耕地面积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增产。这样,农作物的产销矛盾并未因"反危机"措施的实施得到解决。农业生产过剩的因素不仅没有消除,甚至有所加强,从而使农业危机更加深刻和持久。
原因 农业危机是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的激化。在历史上,由于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较迟,因而农业危机的出现也较工业危机为晚。第一次周期性的工业危机发生于1825年,而第一次农业危机则发生于1873年左右,相差约半个世纪。
特点 同工业危机相比,农业危机的特点是次数较少,每次危机持续的时间较长。从历史上看,19世纪中叶以来共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农业危机。第一次农业危机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前半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长达20多年。这次危机首先发生在西欧各国,后来又波及俄国、美国等国家。第二次农业危机发生于1920年,从美国、加拿大扩展到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后又和1929~1933年的世界性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结束。战后时期从194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性农业危机,并且逐渐波及西欧一些国家。其中,以美国最为严重,经历了几次激化和缓和阶段,一直延续到70年代。
农业危机的持久性,是由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地租的存在及其不断上涨。在农业危机爆发以后,农业资本家依靠它们的生产优势,不是采取缩减生产的办法,而主要是以提高产量的办法,去加强对农业工人的剥削,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实现有利可图的生产,用以向土地所有者交付地租并弥补因农产品价格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同资本主义大农场并存的,还有大量的中小农户。他们为了糊口和缴纳地租,不得不在原有的规模上继续维持生产,甚至压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忍受危机的打击。因此,在农业危机期间,农业生产的缩减并不象工业生产那样具有急转直下的形势。在农产品大量积存的同时,生产不仅没有缩减甚至有时有所上升。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同农产品市场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造成农产品持续"过剩",使资本主义农业陷于长期的慢性危机之中。
战后的农业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生产不仅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而且已发展成为工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大农业。这种大农业一方面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快农业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过程,农场兼并加剧,中小农场大批破产,资本主义大农场迅速扩展。结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性农业危机更加严重。70年代初,由于不少国家农业歉收,加上苏联大量购买美国粮食,国际市场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激增,才使当时的农业危机有所缓和。自1973~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出现了"停滞膨胀"局面,国际贸易一蹶不振,农产品出口销路不畅,致使农业危机阴霾密布。进入80年代,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连续三年获得农业丰收,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又使农业危机趋于严重。
为了对付农业危机,稳定农业生产,战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采取各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措施。从财政支持上看,主要是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和对农业生产实行各种补贴制度。其中包括抵押贷款、平价补贴、休耕补贴和灾害补贴等。从解决农产品市场方面看,主要政策有:限耕、储备、外销和销毁农产品。如欧洲经济共同体规定,在内部实行统一的农业市场和价格政策,限制进口,建立农产品储备,对出口给予补贴,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暂停一部分生产来控制农业生产过剩,通过国家的消费品价格补贴来刺激消费等等。美国政府为了缓和农产品"过剩"危机,在执行限制耕种面积、建立农产品储备等政策的同时,还设法扩大国内外销售,如利用剩余农产品换取战略物资,用援外资金对外倾销农产品,以国际开发和援助为名,向其他国家倾销剩余农产品等。此外,美国和西欧国家还一再大量销毁农产品以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
上述这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虽可使农业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些措施的受益者主要是大农场主,他们依靠土地多、资金雄厚和农场集约性强等优势,在缩减耕地面积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增产。这样,农作物的产销矛盾并未因"反危机"措施的实施得到解决。农业生产过剩的因素不仅没有消除,甚至有所加强,从而使农业危机更加深刻和持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