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otal diversity index of communities
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
2) Total community diversity
群落总体多样性
4) protozoan community diversity index
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5) community diversity
群落多样性
1.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tozoan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hydro-power station of Suofengying;
索风营水电站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与水质关系评价
2.
Ecological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 of desertization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community diversity and desertization process;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
3.
Study on the vegetation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the biomass composition of Salix oritrepha shrub meadow in the headwater area of Yellow River;
黄河源区山生柳灌丛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及植物量组成
6) diversity
[英][daɪ'vɜ:səti] [美][daɪ'vɝsətɪ]
群落多样性
1.
A study on diversity and biomass of plant community in different utilization of degenerative steppe in Yanchi County,Ningxia;
宁夏盐池县退化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物量的研究
2.
Investigation of the arthropod community diversity in cold rice fields
寒地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animal communities in Composition,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biodiversity on the two Fen River artificial woodlands.
在临汾地区,对汾河两岸人工杨树林和柳树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群落的垂直分布,群落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补充资料: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表示生物群落的种类和个体数量的数值,用以评价环境质量。
20世纪50年代,为了进行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开始研究生物群落,并运用信息理论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多样性是群落的主要特征。在清洁的条件下,生物的种类多,个体数相对稳定。水体、大气和土壤受到污染或其他危害时,不同种生物对新因素的敏感性和耐受能力是不同的,敏感的种类在不利的条件下衰亡,抗性强的种类在新的条件下大量发展,群落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现象,可用多样性指数表示,以便应用简单的指数值来评价环境质量。
1951年,R.马格利夫提出多样性指数公式:,式中廀为多样性指数;S为生物的种类数;N 为群落的个体总数。有人认为这种公式只考虑种数和个体数的关系,没有考虑个体在各种类间的分配情况,容易掩盖不同群落的种类和个体的差异,并容易受计数样品大小的影响,因此,又提出各种各样的计算公式。如:
香农-韦弗指数(1963)
式中的廀、S、N 含义与马格利夫指数公式相同;ni为i种的个体数。
7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蓟运河、浑河、长江、湘江、官厅水库、鸭儿湖等水体中底栖动物廀值与污染的关系。
运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环境质量,是生物学评价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新发展。但是选择何种计算公式,如何把廀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涉及应用效果。
目前,采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廀值来评价有机物污染状况比较成功。有人认为影响多样性指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以一次的廀值评价污染是不可靠的。此外,多样性指数要与均匀度结合运用,要熟悉优势种的个体生态学,并要与化学评价结合应用。
参考书目
J. L. Wilhm, Comparision of Some Diversity Indices applied to Populations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Stream Receiving Organic Wastes, Jour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39(10),1673~1683,1967.
20世纪50年代,为了进行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开始研究生物群落,并运用信息理论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多样性是群落的主要特征。在清洁的条件下,生物的种类多,个体数相对稳定。水体、大气和土壤受到污染或其他危害时,不同种生物对新因素的敏感性和耐受能力是不同的,敏感的种类在不利的条件下衰亡,抗性强的种类在新的条件下大量发展,群落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现象,可用多样性指数表示,以便应用简单的指数值来评价环境质量。
1951年,R.马格利夫提出多样性指数公式:,式中廀为多样性指数;S为生物的种类数;N 为群落的个体总数。有人认为这种公式只考虑种数和个体数的关系,没有考虑个体在各种类间的分配情况,容易掩盖不同群落的种类和个体的差异,并容易受计数样品大小的影响,因此,又提出各种各样的计算公式。如:
香农-韦弗指数(1963)
式中的廀、S、N 含义与马格利夫指数公式相同;ni为i种的个体数。
7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蓟运河、浑河、长江、湘江、官厅水库、鸭儿湖等水体中底栖动物廀值与污染的关系。
运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环境质量,是生物学评价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新发展。但是选择何种计算公式,如何把廀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涉及应用效果。
目前,采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廀值来评价有机物污染状况比较成功。有人认为影响多样性指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以一次的廀值评价污染是不可靠的。此外,多样性指数要与均匀度结合运用,要熟悉优势种的个体生态学,并要与化学评价结合应用。
参考书目
J. L. Wilhm, Comparision of Some Diversity Indices applied to Populations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Stream Receiving Organic Wastes, Jour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39(10),1673~1683,196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