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B-ROPEL
棉红铃虫性信息干扰素(PBROPEL)
2) PB-ROPEL
棉铃虫性信息干扰素(ABROPEL)
3) pink bollworm
棉红铃虫
1.
Studies on cutting off the food chain of pink bollworm,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
切断棉红铃虫食物链的探讨
2.
Bracon isomera (Cushman) and Bracon nigrorufum (Cushman),which parastize pink bollworm Pectinophra gossypiella Saunders in the cotton field,and two similar cardiociline wasps which parastize rice leaf roll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in the paddy field of China.
我国棉田和水稻田分别有寄生棉红铃虫和稻纵卷叶螟的茧蜂近缘种 ,著者以RAPD分子标记构建此 4种茧蜂基因组的RAPD多态性图谱 ,根据这 4种茧蜂的DNA多态图谱和遗传相似系数 ,明确这 4种茧蜂是 4个不同种。
3.
Fifty two accessions of cotton were tested for resistance to pink bollworm in cages with cluster analysis, all the varieties were devided into four types and four independent varieties at r =0.
在大田罩笼接虫条件下,考查了52 个棉花种质对棉红铃虫的抗性。
4)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棉红铃虫
1.
Resistance Monitoring of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to Four Organophosphorus Insecticides;
棉红铃虫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药性
2.
Forecasting population amounts of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use cottong developmental indexes as main factors;
用棉花生育指标为主要因子预测棉红铃虫发生量
3.
The resistance to cotton pinkworm,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of cotton varieties in Sichuan provincial regional trials was evaluated with the method of inoculating moth in cage in field in 2005.
采用田间网室接虫鉴定法评价了2005年参加四川省区试的棉花品种(系)对棉红铃虫的抗性情况。
5) sex pheromone of pink bollworm
棉红铃虫性引诱剂
补充资料:棉红铃虫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又名红铃麦蛾。俗称花虫、红虫。棉花蕾、铃期害虫。
成虫为棕黑色小蛾,体长 6.5毫米,灰白色。翅展12毫米,前翅尖叶形,有 4条略宽的暗褐色横带,后翅菜刀形。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粉红色。幼虫体长11~13毫米。初孵时黄白色,老熟时呈润红色。蛹长椭圆形,长6~8毫米,黄褐色至棕褐色。蛹外有灰白色茧。中国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的黄河两岸与河西走廊外,其他各棉区均有分布。世界上的分布范围也很广泛,主要植棉国家除苏联外均有发生,是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
红铃虫的寄主植物有8科77种,主要寄主植物除棉花外,还有秋葵、红麻、苘麻、洋绿豆和木槿等,而以锦葵科植物为主。以幼虫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棉子,造成棉花不能正常开放、蕾铃脱落、僵瓣黄花增多,因而影响皮棉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棉子出油率。虫害能随同棉子调运而传播蔓延。
在中国,红铃虫每年发生2~6代,自北向南递增。由于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期延续时间长,常世代重叠。每代历期30天左右。成虫寿命10~14天。白天隐藏在土块、枯叶等暗处,夜间进行交配。卵散产或数粒一起,多产在棉花嫩叶、嫩茎、蕾、铃、顶心和边心等处,尤以产在青铃的萼片内为多。成虫趋光性较强,也喜趋集杨树枝把。幼虫共4龄,在蕾铃表面的初孵幼虫,在1小时内即可钻入为害,钻入后不再外出转移。一般一个铃内可存活3~4头幼虫,铃壳内壁因幼虫钻蛀而留下黄褐色或水青色的虫道,为检查为害程度的特征。为害蕾、花的幼虫,老熟后即在其内化蛹或入土化蛹。棉花生长后期为害硬青铃的幼虫,大部分随收花带进棉仓,以滞育幼虫在子棉、棉子中越冬。繁殖有效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60%以上。越冬代成虫发蛾期与现蕾期吻合有利于繁殖。
在中国北方棉区可利用冬季自然低温杀死越冬幼虫。其他防治措施包括选育和种植抗虫品种或短季节棉花品种,适时打顶减少无效果枝,提早冬耕,适时施用久效磷、敌敌畏、杀灭菊酯等。子棉和棉子调运时要进行检疫处理。(见彩图)。
成虫为棕黑色小蛾,体长 6.5毫米,灰白色。翅展12毫米,前翅尖叶形,有 4条略宽的暗褐色横带,后翅菜刀形。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粉红色。幼虫体长11~13毫米。初孵时黄白色,老熟时呈润红色。蛹长椭圆形,长6~8毫米,黄褐色至棕褐色。蛹外有灰白色茧。中国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的黄河两岸与河西走廊外,其他各棉区均有分布。世界上的分布范围也很广泛,主要植棉国家除苏联外均有发生,是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
红铃虫的寄主植物有8科77种,主要寄主植物除棉花外,还有秋葵、红麻、苘麻、洋绿豆和木槿等,而以锦葵科植物为主。以幼虫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棉子,造成棉花不能正常开放、蕾铃脱落、僵瓣黄花增多,因而影响皮棉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棉子出油率。虫害能随同棉子调运而传播蔓延。
在中国,红铃虫每年发生2~6代,自北向南递增。由于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期延续时间长,常世代重叠。每代历期30天左右。成虫寿命10~14天。白天隐藏在土块、枯叶等暗处,夜间进行交配。卵散产或数粒一起,多产在棉花嫩叶、嫩茎、蕾、铃、顶心和边心等处,尤以产在青铃的萼片内为多。成虫趋光性较强,也喜趋集杨树枝把。幼虫共4龄,在蕾铃表面的初孵幼虫,在1小时内即可钻入为害,钻入后不再外出转移。一般一个铃内可存活3~4头幼虫,铃壳内壁因幼虫钻蛀而留下黄褐色或水青色的虫道,为检查为害程度的特征。为害蕾、花的幼虫,老熟后即在其内化蛹或入土化蛹。棉花生长后期为害硬青铃的幼虫,大部分随收花带进棉仓,以滞育幼虫在子棉、棉子中越冬。繁殖有效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60%以上。越冬代成虫发蛾期与现蕾期吻合有利于繁殖。
在中国北方棉区可利用冬季自然低温杀死越冬幼虫。其他防治措施包括选育和种植抗虫品种或短季节棉花品种,适时打顶减少无效果枝,提早冬耕,适时施用久效磷、敌敌畏、杀灭菊酯等。子棉和棉子调运时要进行检疫处理。(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