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ng Ying classification
丁颖分类
2) Ding Ying
丁颖(1888~1964)
3) Floret differentiation
颖花分化
1.
By sowing on different date, with different rice cultivar and N level, we study on the rice floret differentiation and degeneration to establish and validate the rice organ formation models, the results show:The rice floret differenti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primary branch differentiation, the second branch & flore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floret degeneration.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品种和N肥水平试验,研究播期、品种和N素对水稻颖花分化退化的影响,建立水稻器官建成的模拟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水稻颖花分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可用积温的直线函数、负指数函数和直线进行函数模拟。
4) butanones/analysis
丁酮类/分析
5) glume stage
护颖分化期
1.
) were used for investigating effects of sowing dates and vernalization treatments on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leaf appearance and double ridges stage,and glume stage of spike differe.
为解析小麦叶片出生与小穗原基分化的同步关系,为营养器官生长和幼穗分化的协调发展、苗情诊断和培育壮苗提供理论依据,以16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春化处理和田间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春化处理和播期对不同春化发育特性小麦品种叶片出生与壮苗冬前安全穗发育期(二棱期)和护颖分化期对应关系的影响。
补充资料:丁颖(1888~1964)
中国农业科学家、 教育家。 1888年11月25日生于广东省茂名县(今高州县)。1964年10月14日卒于北京。1924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毕业。后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第一届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等职。曾被选为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和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丁颖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和水稻研究工作。尤其对稻种的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通过实地考察认定中国华南的多年生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种的祖先,肯定了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南方。他以地域、种性和栽培三者相结合的办法,把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地域分明、种性清楚的6个稻作带,并指出温度是决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态因子指标,对指导生产,发展新稻区有重要作用。他还主持了全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课题,为水稻品种的气候生态型、品种熟期性分类,地区间引种以及选种、育种、栽培等提供了理论依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进行野生稻与农家水稻品种杂交育种研究,育成的"中山1号"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纪。他还先后选育出优良品种60多个,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撰有《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1957)、《中国水稻品种的生态类型及其与生产发展的关系》(1967)等论文140多篇,并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196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