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3 maize borer
三代玉米螟
1.
Having made use of 24-year data,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3 maize borers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ascertained that temperature is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time of egg peak date.
利用24年的资料,研究了三代玉米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确定了温度是影响卵峰日早晚的主导因素。
2) cotton
[英]['kɔtn] [美]['kɑtṇ]
三代玉米螟幼虫
1.
The transfer pattern of the 3rd generation larvae of cornborer in cotton field;
棉田三代玉米螟幼虫为害转移规律
4) First Generation of Corn Borer
一代玉米螟
1.
Influence of Meteorology o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orn Borer in Shandong Province
山东省气象条件对一代玉米螟的影响
5) Corn bore of overwintered generations
越冬代玉米螟
6) Ostrinia furnacalis
玉米螟
1.
Occurrence conditions of Ostrinia furnacalis in Liaoyang;
辽阳地区玉米螟发生条件分析与预报模式
2.
Study of the Bio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Wedelia chinensis Merr. on Larvae of Ostrinia furnacalis;
蟛蜞菊粗提物对玉米螟拒食作用研究初报
3.
Studies on the Control of Ostrinia furnacalis by Using Pathogenic Bacterium Carried by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携菌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效果的研究
补充资料:玉米螟
昆虫纲鳞翅目 (Lepidoptera)螟蛾科 (Pyralidae)。又名玉米钻心虫。作物害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和粟,也为害棉、向日葵、大麻、豆类、甜菜、甘蔗等。常见种类为欧洲玉米螟 (Ostrinianubilalis)和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
特征 成虫雄蛾体长10~14毫米,翅展20~26毫米;黄褐色;前翅内横线为暗褐色波状纹,外横线为暗褐色锯齿状纹,两线之间有 2个褐色斑,近外缘有黄褐色带。雌蛾体长13~15毫米,翅展25~34毫米;体色略浅。卵长约1毫米,宽约0.8毫米,短椭圆形或卵形,扁平,乳白色渐变淡黄。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淡灰褐或淡红褐色。蛹体长约15~18毫米,纺锤形,黄褐至红褐色。两种玉米螟的主要识别特征为亚洲玉米螟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腹的具刺区比前边的基部无刺区长,而欧洲玉米螟则较短;刺的平均数目前者多于后者。
分布 玉米螟系世界性分布的害虫。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热带以及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的密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和小亚西亚。在中国新疆伊宁等地分布的是欧洲玉米螟;而从东北到华南的广大东半部(包括内蒙古南部、山西中部、宁夏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优势种则为亚洲玉米螟,其中不少地区二种混生。
世代、习性和为害 年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而异。在中国一年可发生1~7代。代数随纬度和海拔升高而减少。多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秸秆或穗轴中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雌蛾分泌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交配。中国北方越冬代雄蛾以在麦田潜伏最多,高粱田次之,玉米和粟的田块较少。雌蛾多产卵于叶片背面近中脉处。每雌可产卵10~20块,每块约30粒卵。产卵时对玉米和粟的生长高度有选择性,在50厘米以下的玉米植株上极少产卵。两种玉米螟都以蛀茎为害为主。幼虫有趋向含糖量高的部位取食的习性,孵化后多爬入心叶丛中。随着植株的发育和龄期的增大,一般4龄开始蛀茎为害。受害植株因茎秆组织被破坏,影响养分输送、穗部发育和子粒灌浆而减产。玉米心叶期因幼虫咬食嫩叶而表现出的"横排孔"典型症状,习称"花叶"。玉米进入穗期阶段后,幼虫大多集中雄穗苞内为害,抽雄后开始从穗柄处蛀入茎秆,此时遇风就造成"折雄";为害雌穗时多集中在穗顶花丝基部取食,其后或从穗顶蛀入穗轴,或从穗节上下的茎秆蛀入。高粱受害情况基本同玉米。粟苗主要是幼虫蛀茎造成枯心苗。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光周期是影响玉米螟滞育的主要外因。短日照诱发滞育,长日照则回避滞育,幼虫阶段对光照反应敏感。喜中温高湿,遇高温干燥则发生受遏制,各虫态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为60%以上。耐寒性强,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平均为-13~-21℃,冬季严寒对它的生存影响甚微。但越冬滞育解除后,如遇春寒可导致幼虫大量死亡。冬后复苏的幼虫需补充水分才能化蛹。成虫羽化要求潮湿条件。雌蛾饮水才能产卵。一般春季雨水充足、湿度高、气温正常的年份玉米螟发生严重。
防治措施 ①选育和种植玉米抗螟品种。②做好预测预报,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种植早播诱集田,集中灭卵;改进种植制,恶化食料和落卵条件;玉米心叶末期施用颗粒杀虫药剂如辛硫磷、对硫磷等。③保护和利用天敌。如保护大螟瘦姬蜂、螟虫长距茧蜂和玉米螟厉寄蝇等;繁育、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施用白僵菌颗粒剂和苏云金秆菌等。
特征 成虫雄蛾体长10~14毫米,翅展20~26毫米;黄褐色;前翅内横线为暗褐色波状纹,外横线为暗褐色锯齿状纹,两线之间有 2个褐色斑,近外缘有黄褐色带。雌蛾体长13~15毫米,翅展25~34毫米;体色略浅。卵长约1毫米,宽约0.8毫米,短椭圆形或卵形,扁平,乳白色渐变淡黄。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淡灰褐或淡红褐色。蛹体长约15~18毫米,纺锤形,黄褐至红褐色。两种玉米螟的主要识别特征为亚洲玉米螟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腹的具刺区比前边的基部无刺区长,而欧洲玉米螟则较短;刺的平均数目前者多于后者。
分布 玉米螟系世界性分布的害虫。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热带以及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的密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和小亚西亚。在中国新疆伊宁等地分布的是欧洲玉米螟;而从东北到华南的广大东半部(包括内蒙古南部、山西中部、宁夏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优势种则为亚洲玉米螟,其中不少地区二种混生。
世代、习性和为害 年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而异。在中国一年可发生1~7代。代数随纬度和海拔升高而减少。多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秸秆或穗轴中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雌蛾分泌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交配。中国北方越冬代雄蛾以在麦田潜伏最多,高粱田次之,玉米和粟的田块较少。雌蛾多产卵于叶片背面近中脉处。每雌可产卵10~20块,每块约30粒卵。产卵时对玉米和粟的生长高度有选择性,在50厘米以下的玉米植株上极少产卵。两种玉米螟都以蛀茎为害为主。幼虫有趋向含糖量高的部位取食的习性,孵化后多爬入心叶丛中。随着植株的发育和龄期的增大,一般4龄开始蛀茎为害。受害植株因茎秆组织被破坏,影响养分输送、穗部发育和子粒灌浆而减产。玉米心叶期因幼虫咬食嫩叶而表现出的"横排孔"典型症状,习称"花叶"。玉米进入穗期阶段后,幼虫大多集中雄穗苞内为害,抽雄后开始从穗柄处蛀入茎秆,此时遇风就造成"折雄";为害雌穗时多集中在穗顶花丝基部取食,其后或从穗顶蛀入穗轴,或从穗节上下的茎秆蛀入。高粱受害情况基本同玉米。粟苗主要是幼虫蛀茎造成枯心苗。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光周期是影响玉米螟滞育的主要外因。短日照诱发滞育,长日照则回避滞育,幼虫阶段对光照反应敏感。喜中温高湿,遇高温干燥则发生受遏制,各虫态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为60%以上。耐寒性强,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平均为-13~-21℃,冬季严寒对它的生存影响甚微。但越冬滞育解除后,如遇春寒可导致幼虫大量死亡。冬后复苏的幼虫需补充水分才能化蛹。成虫羽化要求潮湿条件。雌蛾饮水才能产卵。一般春季雨水充足、湿度高、气温正常的年份玉米螟发生严重。
防治措施 ①选育和种植玉米抗螟品种。②做好预测预报,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种植早播诱集田,集中灭卵;改进种植制,恶化食料和落卵条件;玉米心叶末期施用颗粒杀虫药剂如辛硫磷、对硫磷等。③保护和利用天敌。如保护大螟瘦姬蜂、螟虫长距茧蜂和玉米螟厉寄蝇等;繁育、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施用白僵菌颗粒剂和苏云金秆菌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