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8666公顷。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隅,贵州高原北坡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处习水县西北部。
二、生物资源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植物。区内以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天然林35094公顷,灌木林5810.7公顷,疏林地216.5公顷,森林覆盖率90%。保护区内茂密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保存完好,分布集中,面积较大,在地球同纬度地区实属罕见。是我国乃至世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基地之一,也是目前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习水自然保护区由于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特殊,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考察,在这片茂密的原始林里,生息繁衍着各类动植物30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珙桐、香果树、桫椤、福建柏、鹅掌楸、楠木等15种;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豹、云豹、猕猴、藏酋猴、黑熊、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等29种。其中桫椤、福建柏形成单优群落,尤为珍奇的是保护区内的三梢、四梢桫椤,在我国极为罕见。此外,还有贵州省重点保护动植物近20种;中国新纪录及贵州新纪录的物种不少于20种。
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金钱豹,形状似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体长100~150厘米,尾长75~85厘米,体重50公斤左右,头小,耳短,尾长,四肢略短,全身遍布圆形或椭圆形黑色斑点。背、头、四肢外侧及尾的背面均呈杏黄色;胸、腹、四肢内侧及尾的底面为白色,尾尖黑色。行动敏捷,善于跳跃、爬树、游泳,性残忍凶猛。以大型草食动物为食。冬、春季发情交配,妊娠期100~105天,每胎2~3仔,2~5年性成熟。
三、保护价值
巍巍的群山、茂密的原始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把习水自然保护区装扮得多彩而神奇。发育在白垩系紫红色泥岩上的中山峡谷地貌与茂密的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交织而成的红层地貌森林景观,是远古绿色世界劫后余生留下 一份宝贵自然遗产,多姿多彩的红岩绿树、充满生机的野生动物造就了情趣无限的自然之韵。那浩浩瀚瀚的原始林,不仅是进行森林生态宣传教育的天然课堂,还有着极其广阔的旅游开发价值,也是研究红层地貌发育、演化、山地气候成因等方面的理想场所。
在保护区内层峦叠障的青山绿树间,镶嵌着许多紫红色砂岩,岩面由于长年风霜雪雨的侵蚀呈现出红、白、灰、黑等各色条纹,在大自然的妙笔神工之下交织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如影似幻的画面,悬挂于红层嶂谷两壁,掩映于绿树青藤之间,随着观赏者思维的不同而呈现出无穷的变化,让人止不住浮想联翩。翠绿茂密的林海、红色巨厚的岩层、高耸绕云的桌状山、幽幽深隐的峡谷、纵横交错的瀑群流水构成了习水自然保护区绚丽多姿的红层地貌森林景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是根本。自然保护区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习水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环境、净化空气、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加上保护区位于川、渝、黔交界处,正处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中段,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可以保护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确保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繁衍,促进生物资源的增长。保护好保护区数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区,无论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还是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周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转化,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免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