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hite rust
白锈病
1.
Amaranth white rust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asures;
籽粒苋白锈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2.
White rust of Hippophae rhamuoides is a newly-discovered disease.
研究表明,沙棘白锈病是沙棘属植物上新近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2) Uromyces coronatus
茭白锈病
3) chrysanthemum white rust
菊花白锈病
1.
Chrysanthemum White Rust,caused by Puccinia horiana Henn.
菊花白锈病(Puccinia horiana Henn。
2.
Chrysanthemum white rust was an important epidemic disease,whose rapid spread,seriously did harm to cause great loss of production.
菊花白锈病是菊花重要的流行性病害,其传播迅速,危害严重,给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4) sunflower white rust
油葵白锈病
1.
The primary studies of five fungicides on controlling sunflower white rust;
五种药剂防治油葵白锈病试验初报
5) white rust of colza
油菜白锈病
6) white rust of radish
萝卜白锈病
补充资料:锈病
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为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锈病分布广且危害性大,多见于禾谷类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不少作物的锈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区流行的特点,产量损失常以万吨计。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var.tritici)曾大面积流行;小麦条锈病(P.striiformis)等也常有为害。(见彩图) 生物学特性 锈菌具有形态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并有转主寄生、夏孢子远距离传播等现象,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为复杂的。锈菌的多型性指锈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典型的产生 5种,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由它们引起植物受害部产生的小疱点,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有的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孢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这 5种孢子发生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称同宗寄主,如菜豆锈病菌。5种孢子发生在分类地位极不相近的两种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转主寄主,如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生在小麦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发生在小檗上。不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内缺少一二种类型的孢子,但也有同宗寄主与转主寄主之别,如梨锈病菌无夏孢子,冬孢子发生在桧柏上,性孢子及锈孢子发生在梨上。
锈菌的专化性和变异性表现在同一种锈菌对不同属的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并可因此而分为不同的专化型。如为害禾谷类作物的禾柄锈菌,至少有9个专化型;为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型。各种专化型又根据对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为害小麦的禾柄锈菌已经鉴定出300多个生理小种。
侵染循环 有些锈菌的夏孢子可借气流远距离传播,这在锈病循环上有重要作用。通常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是担孢子或夏孢子,而后以锈孢子或夏孢子在作物生长期间靠气流传播继续为害。在亚热带和热带,不少锈菌不产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在有些地区,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如中国东北的阿穆耳小檗展叶期的气候不适宜小麦秆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而夏孢子虽在当地不能越冬,都可由东南沿海地区借气流长距离从南向北吹来成为初次侵染源。此外,有些锈菌侵染循环中的主要问题不是越冬而是越夏,如小麦条锈病菌不耐高温,须在高寒地区的自生麦苗和不同生育期的麦株上越夏。
防治途径 对大面积栽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锈病的防治,主要可利用锈菌寄生专化性这一特点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应针对各地区所流行的生理小种培育抗病品种,并随着新的生理小种的发生和发展及时更换,合理布局,不断提高品种抗病力,防止品种单一化而引起的抗病力减退。此外还应加强对锈病的预测预报,在锈病流行年份辅以药剂保护。对转主寄生的锈菌,可消灭转主寄主,以切断病菌侵染来源,如在梨和苹果树周围5公里范围内不种植桧柏等转主寄主植物等。对于一些小面积栽种的植物,如有些花卉和贵重药材上的锈病,药剂防治仍是快速有效的办法。常用的药剂有硫制剂敌锈钠、胶体硫以及内吸剂粉锈宁等。
锈病分布广且危害性大,多见于禾谷类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不少作物的锈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区流行的特点,产量损失常以万吨计。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var.tritici)曾大面积流行;小麦条锈病(P.striiformis)等也常有为害。(见彩图) 生物学特性 锈菌具有形态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并有转主寄生、夏孢子远距离传播等现象,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为复杂的。锈菌的多型性指锈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典型的产生 5种,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由它们引起植物受害部产生的小疱点,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有的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孢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这 5种孢子发生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称同宗寄主,如菜豆锈病菌。5种孢子发生在分类地位极不相近的两种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转主寄主,如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生在小麦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发生在小檗上。不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内缺少一二种类型的孢子,但也有同宗寄主与转主寄主之别,如梨锈病菌无夏孢子,冬孢子发生在桧柏上,性孢子及锈孢子发生在梨上。
锈菌的专化性和变异性表现在同一种锈菌对不同属的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并可因此而分为不同的专化型。如为害禾谷类作物的禾柄锈菌,至少有9个专化型;为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型。各种专化型又根据对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为害小麦的禾柄锈菌已经鉴定出300多个生理小种。
侵染循环 有些锈菌的夏孢子可借气流远距离传播,这在锈病循环上有重要作用。通常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是担孢子或夏孢子,而后以锈孢子或夏孢子在作物生长期间靠气流传播继续为害。在亚热带和热带,不少锈菌不产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在有些地区,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如中国东北的阿穆耳小檗展叶期的气候不适宜小麦秆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而夏孢子虽在当地不能越冬,都可由东南沿海地区借气流长距离从南向北吹来成为初次侵染源。此外,有些锈菌侵染循环中的主要问题不是越冬而是越夏,如小麦条锈病菌不耐高温,须在高寒地区的自生麦苗和不同生育期的麦株上越夏。
防治途径 对大面积栽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锈病的防治,主要可利用锈菌寄生专化性这一特点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应针对各地区所流行的生理小种培育抗病品种,并随着新的生理小种的发生和发展及时更换,合理布局,不断提高品种抗病力,防止品种单一化而引起的抗病力减退。此外还应加强对锈病的预测预报,在锈病流行年份辅以药剂保护。对转主寄生的锈菌,可消灭转主寄主,以切断病菌侵染来源,如在梨和苹果树周围5公里范围内不种植桧柏等转主寄主植物等。对于一些小面积栽种的植物,如有些花卉和贵重药材上的锈病,药剂防治仍是快速有效的办法。常用的药剂有硫制剂敌锈钠、胶体硫以及内吸剂粉锈宁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