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ey to the genera and species of Chinese Ophichthidae
中国蛇鳗科属种检索
2) Ophichthidae
蛇鳗科鱼类
1.
Distributed in continental shelf depths of all tropica and subtropical oceans,Ophichthidae can burrow in sand and mud substrates or coral reefs by pointed rayless tail tips or acute snouts.
蛇鳗科鱼类广布于各大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大陆架水域,可依靠尖突的头部和尖秃骨化的尾端在沙土或珊瑚礁前后潜穴。
5) type genus of the Anguillidae: eels.
鳗鲡科的一个模式属;鳗。
6) Mesoraphidiidae
中蛇蛉科
1.
They belong to Bais- sopteridae, Mesoraphidiidae and Alloraphidiidae and include 10 genera and 14 species.
本文根据最新采获的保存完好的蛇岭化石,对中国中生代晚期蛇岭化石巴依萨蛇岭科、中蛇蛉科和异蛇岭科的有关属种的构造特征、分类位置和异名进行新的补充和厘定,建立4个新属:野蛇蛉属 Rudiraphidia gen。
补充资料:蛇鳗科
鳗鲡目的1科,有49属约230种,通称蛇鳗。中国约有12属30多种。
蛇鳗体细长似蛇状。吻尖,突出。口裂大,后端达眼下方或后方。眼小。前鼻孔位于上唇前部上方或吻端突出部分的腹面,呈短管或缘瓣;后鼻孔常位于眼下或眼后。舌附于口底,牙尖锐,锥形或颗粒状,排列成带或行。鳃孔侧位或腹位。背、臀鳍不相连;胸鳍发达或否,退化或消失;无尾鳍,尾端尖秃。
栖息于暖温带及热带海洋到近岸浅水区,个别种类进入河口及淡水中。穴居于泥沙底质的低潮区或近岸处,吞食蛭、蛤及其他底栖动物,有些成为蛏田养殖中的主要敌害。肉味美,可供食用,也可作钓捕鲨鱼的饵料。
中华须鳗伸长期最小体长91毫米,最大体长125.6毫米。伸长期体高而侧扁,呈柳叶形;头短而尖;唇齿发达,上下每侧各具10~15枚,吻端的几枚特别延长;鳃部透明可见,鳃丝呈半透明穗状;鳃孔小呈椭圆形,心脏呈橘黄色,沿肠道背侧具7个节状突起,突起顶部具两行色素点。收缩期最小可收缩至59.4毫米,此期体高开始缩小,体宽显著增大,体形变粗呈圆筒形,头部渐变低平,唇齿脱落但很缓慢;两颌及犁骨齿开始出现,上唇边缘开始长出乳突状唇须;肠道背侧节状突,自后而前,开始渐变低平;色素点下沉,最后全部消失。由伸长后期变态至收缩后期形成仔鱼,约需20~25天左右;同仔鱼进入稚鱼期约需20天左右。常见种类有产于东海和南海的尖吻蛇鳗、鳄形短体鳗及中华须鳗。
蛇鳗体细长似蛇状。吻尖,突出。口裂大,后端达眼下方或后方。眼小。前鼻孔位于上唇前部上方或吻端突出部分的腹面,呈短管或缘瓣;后鼻孔常位于眼下或眼后。舌附于口底,牙尖锐,锥形或颗粒状,排列成带或行。鳃孔侧位或腹位。背、臀鳍不相连;胸鳍发达或否,退化或消失;无尾鳍,尾端尖秃。
栖息于暖温带及热带海洋到近岸浅水区,个别种类进入河口及淡水中。穴居于泥沙底质的低潮区或近岸处,吞食蛭、蛤及其他底栖动物,有些成为蛏田养殖中的主要敌害。肉味美,可供食用,也可作钓捕鲨鱼的饵料。
中华须鳗伸长期最小体长91毫米,最大体长125.6毫米。伸长期体高而侧扁,呈柳叶形;头短而尖;唇齿发达,上下每侧各具10~15枚,吻端的几枚特别延长;鳃部透明可见,鳃丝呈半透明穗状;鳃孔小呈椭圆形,心脏呈橘黄色,沿肠道背侧具7个节状突起,突起顶部具两行色素点。收缩期最小可收缩至59.4毫米,此期体高开始缩小,体宽显著增大,体形变粗呈圆筒形,头部渐变低平,唇齿脱落但很缓慢;两颌及犁骨齿开始出现,上唇边缘开始长出乳突状唇须;肠道背侧节状突,自后而前,开始渐变低平;色素点下沉,最后全部消失。由伸长后期变态至收缩后期形成仔鱼,约需20~25天左右;同仔鱼进入稚鱼期约需20天左右。常见种类有产于东海和南海的尖吻蛇鳗、鳄形短体鳗及中华须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