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图义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朝邑镇南寨子村。
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四年竣工。慈禧太后曾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赐“虎”、“龙”二字。丰图义仓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
大荔朝邑镇的丰图义仓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而且经历百余年风雨后至今仍在使用。1958年国家兴建三门峡水电站,实施移民工程,丰图义仓所在的朝邑老县城合并到现在的陕西大荔县,朝邑成为大荔的一个古镇,丰图义仓则改为朝邑镇粮站,成为当地重要的储粮基地。
远眺丰图义仓,仓城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的老崖上,地势险要。丰图义仓的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依山就势,夯土筑城;外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年久失修,外城土墙已经颓败不整了。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以防雨防潮,也可以临时堆储粮食,以方便晾晒。
仓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墙宽4米,墙上砌垛口,守卫人员可以在城墙上巡逻。仓城开二门,分别名为东仓门,西仓门。东、西仓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仓门正上方嵌有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
仓房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全仓共可储粮5220吨。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
丰图义仓的设计构造简单而科学,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并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通顺流畅,雨停则墙院即干。
丰图义仓经百年沧桑,沿用至今,墙体院基少有裂缝破损,粮食不易霉变生虫,与其科学的建筑设计和完备的排水系统有直接关联。
仓房的精妙设计便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但每逢春夏两季,小麦常见的虫害还是会侵蚀仓城的储粮,所以,防虫害显得格外重要。丰图义仓采用传统的磷化铝片剂熏蒸法消灭、防治虫害。磷化铝由于发挥药效所需时间较长,最适合用于储期较长的粮食和商品。磷化铝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自行分解产生磷化氢气体,从而达到熏蒸毒杀害虫和螨类的目的。磷化氢气体对人畜为剧毒,因此在对仓房进行熏蒸前,工作人员都要佩戴防毒面具进行操作。每次熏蒸大约要持续一周的时间,等熏蒸结束后,要开仓畅晒,彻底将残余的磷化氢气体挥发掉,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磷化氢气体在空气中极易扩散,熏蒸后的仓库,一般在24—28小时就可以散完,不会影响粮食的色、味和食品卫生。熏蒸过的种子,在规定剂量和密封天数以内,发芽率不受影响。
丰图义仓仓墙厚达1米左右,宽大厚重的砖墙墙体使仓内一年四季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的相对恒温状态,符合粮食的低温、低湿、低氧的“三低”仓储的要求。
目前,朝邑粮站仍仓储国家储备粮1000万斤和500万斤商品周转粮。鉴于丰图义仓百余年来储粮的功绩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为了保护好这珍贵的文物,国家储备粮库特别调拨储备,希望每年的保管费能积极地维护和保护好丰图义仓。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大荔丰图义仓榜上有名,丰图义仓从省级保护文物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保护工作也会随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