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uclear technique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e
核技术农业应用
1.
Based on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nuclear technique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n area with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China.
核技术是农业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核技术农业应用是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高新技术,是非核动力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核技术应用中一个卓有成效的科学领域。
2) nuclear technique applied in agriculture
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3) nuclea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核技术应用
1.
Being aware of the present reality of the nuclear industry and nuclea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Guangxi Zhuangzu Autonomous Region,the present supervision conditions on nuclear and radiation safety are analysed.
针对广西的核工业与核技术应用现状,就目前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设广西辐射源安全动态管理系统、规范涉源单位许可管理、加强对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放射性污染防治、建设广西辐射监测网络和事故应急响应体系等,加强和完善广西辐射安全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4) applications of nuclear radation in agriculture
核辐射农业应用
补充资料: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将农学与核科学结合起来的新兴学科称核农学,其目的在于为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1955年第一届国际原子能和平利用会议以后,逐渐在各个国家发展起来的。中国于1956年开始制订这门学科的发展规划。195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第一个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室,后发展为研究所。至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少数地区的农业科研单位已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辐射育种 即利用γ、X、β射线或中子流等高能量的电离辐射处理植物的器官,使细胞内产生不同类型的电离作用,进而诱发产生可遗传的突变,从中选择和培育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辐射育种与常规育种比较,其主要特点为:①变异率高。一般可达1/30,比自然突变高100倍以上,甚至可达1000倍。②变异范围广。诱变产生的变异类型常超出一般,甚至会产生自然界中未曾出现的或罕见的新类型。其中有的具有利用价值,已为作物提早成熟、植株矮化、增强抗病性、提高蛋白质、糖分、淀粉的含量等创造了丰富的育种原始材料和基因资源。③变异稳定快。由辐射处理产生的变异,一般经3代即可基本稳定,而有性杂交大多要经4~6代才能稳定。
辐射处理的方法分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外照射是指被照射的种子或植株所受的辐射来自外部某一辐射源;方法简便、安全,可以大量处理。内照射是将辐射源引入被照射种子或植物某器官内部,常见的有放射性同位素浸种、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在茎、枝条、芽或子房部位施用放射性同位素肥料供植物吸收)以及向植物供给14CO2、使之通过光合作用同化到代谢产物中去诱发突变等。辐射处理的材料包括种子、花粉、子房、营养器官和整体植株。此外,还可照射愈伤组织,用于辐射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研究领域(见诱变育种)。
辐射不育治虫 原理是通过对防治对象(雄虫)某个虫态的辐照处理,使其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发生断裂、易位,造成不对称组合,导致显性致死;而受照射的体细胞基本上不受损伤。由于辐照后的昆虫仍能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寻找配偶,将经过辐照处理的不育昆虫在虫害地区连续大量释放,就可使其同正常昆虫进行交配而不产生后代。经过几代之后,自然种群因不育而数量减少,以致有可能完全消灭这一地区的虫种。此法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畜和天敌无害,防效持久,专一性强,对消灭螟虫、棉铃虫等钻进植物体内隐蔽、药剂和天敌很难触及的害虫效果尤佳。γ射线、X射线、β射线及中子束都可用于照射,而以60Co放射源的γ射线最简便有效。但用高剂量辐照造成的不育昆虫因无法和自然种群争夺配偶,因而影响灭虫效果。近年来,改用亚不育或半不育剂量处理的害虫,可提高受照射昆虫竞争配偶的能力,通过遗传将辐射导致的细胞染色体易位变化传递给下一代,使95%以上的下一代害虫丧失生育力。如玉米螟雄虫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其子代可比亲代更为不育。此法虽不能在当代根除害虫,但可减少不育虫的释放量,使防治成本降低。因而在成虫期不危害作物的条件下释放半不育(其子代完全不育)雄虫,一般可比释放完全不育的雄虫取得更好的效果。
世界上约有 1/3的国家对上百种昆虫从事辐射不育的研究,已知有30多种害虫进入了中间试验或应用阶段。螺旋蝇、地中海果蝇、红铃虫等一些重要害虫用不育方法防治,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辐射食品保藏 即通过辐照抑制食用产品器官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同时杀灭害虫和致病微生物,以改进食品品质,减少贮运损失,延长贮存期和货架陈放期。用于这一目的的辐照源一般包括 60Co、137Cs的γ射线源、X光机发出的X射线、电子加速器发出的小于或等于10MEV的电子射线等。辐照前处理是辐照食品的重要环节,经常采用的手段包括:严格控制食品收获、加工的条件,以降低害虫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基数;通过适当加热,以钝化生物酶的活性;通过低温暂存和绝氧控制食品代谢的速度,以防止氧化;以及添加抗氧剂、保水剂、辐射增效剂等。
辐照剂量按辐照的不同目的可分为3类:低剂量用于抑制产品器官的代谢和杀虫, 剂量范围在0.1兆拉德以内;中剂量用于针对性、选择性的杀虫、灭菌和改进品质,剂量范围在0.1~1兆拉德;高剂量用于彻底杀虫、灭菌和长期保存食品,剂量范围在1~6兆拉德。多数情况下,剂量率在10~10000千拉德/小时范围以内时,辐照剂量率变化对食品辐照效果的影响不显著。长期的生物试验结果证明,辐照食品是卫生和安全的,不会使食品产生感生放射性;射线杀虫、灭菌还能减轻甚至消除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而不会产生病原体及其毒素。人食用辐射食品后无不良反应。
放射免疫分析 是一项微量分析技术。1959年由美国科学家耶洛与贝松提出。在畜牧、兽医上现已成为家畜生理和兽医临床研究的重要手段,常用以进行激素检测和细菌、病毒、抗体、维生素、药物、酶等微量物质的定量测定;在植物病理研究等方面也有应用。其基本原理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与限量特异抗体发生反应,形成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是一种可逆反应。在抗体浓度较低时,此复合物是可溶的。如向此反应系统中加入性质相同的非标记抗原,则将以同样方式与抗体发生反应,即在数量上与标记抗原发生竞争。反应系统中非标记抗原的量愈多,同标记抗原相结合的抗体就愈少。放射免疫分析就是利用这种竞争性反应。实验中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非标记抗原加至含有一定量特异抗体和标记抗原的混合液中,反应后,用快速分离技术使结合的标记抗原和未结合的标记抗原分离,进行放射性测定,即可绘制出剂量 -反应标准曲线。按同样程序对待测样本进行测量,将所得结果与标准曲线对照,便可求得样本中抗原的含量。此法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准确度和精确度高,样本用量少,操作程序便于标准化,放射性物质不引入体内因而比较安全。
同位素示踪法 是利用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元素或化合物参加到化学或生物研究过程中跟踪某个过程的方法。其特点是:①灵敏度高。一般最精确的化学分析很少能测到10-12克,同位素示踪则可检测出10-14~10-18克的微量物质,这对于动、植物体内痕量元素和激素代谢等的研究十分重要。②操作手续简便。只测定试验样品中的放射性强度,不受其他非放射性元素的干扰,因而可以减少繁杂的提取、纯化、分离等化学分析的操作程序。③可区分试验体系中原有的分子和新加入的分子。如用放射性同位素32P示踪方法研究作物对磷的吸收,可以区分出植株中来自土壤和来自肥料的磷。④可以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进行试验。如用常规方法研究家畜营养代谢往往要引入比正常生理剂量大得多的药理剂量,而使用同位素示踪剂只要微量就可达到目的,因而可避免对正常生理的干扰和破坏。⑤可以准确定位。用放射性自显影术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或器官中的位置和分布;而用显微自显影或电镜自显影,则可进行细胞甚至亚细胞水平的定位观察。
同位素示踪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可分为下列两类。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又分为3种类型:①利用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的示踪试验。这类试验所采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和研究对象二者的化学性质以及试验过程中所经历的化学和生物学反应都相同,如用放射性32P标记的过磷酸钙去追踪作物对磷肥吸收的研究就属此类。②利用放射性示踪剂和被研究对象完全物理混合的试验。二者的重量比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如在农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可溶解于农药的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以测定飞机喷洒农药的分布范围。③利用放射性作标记的示踪试验。这类试验要求示踪剂在试验过程中牢固地和被追踪物结合在一起。如将放射性131I或60Co附加(通过喂食、喷洒、沾着等方法)在昆虫身上后释放,再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捕捉昆虫并检测其放射性,便可得知其迁飞的速度和分布范围。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 稳定性同位素是天然存在的不能探测到放射性的同位素。用以作为农业科学研究的示踪剂,具有下列优点:①没有放射性,适用于生物有机体的研究;②标记物的合成和处理较简单,同位素不会衰变,实验不受时间限制;③农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稳定性同位素如13C、15N、18O等都无毒性,且是有机体的组成元素,氮和氧没有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因而15N、18O是农学研究中唯一适用的示踪元素;④用质谱技术测定"同位素比值",要比放射性示踪测定方便。基于这些优点,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法已日益成为农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如土壤科学中用以研究氮素转化、肥料氮在土壤中的移动和固定、氮的循环以及氮的利用和损失;生理研究中用以揭示植物蛋白质的形成过程、生物固氮和动物的氮代谢;生物工程中通过13C、15N等同位素标记核酸、核苷酸或核苷进行追踪,用以揭示DNA的重组和复制过程等。此外,还可利用13C、15N标记农药,研究其在作物和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产物,利用18O研究土壤水分以及利用10B研究植物对微量元素硼的需要等。
放射自显影术 是定位地记录放射性物质在动、植物体内分布的方法。摄取了放射性物质的动、植物标本的表面,在与感光乳胶相接触后,感受了放射性的乳胶经显影加工,就能反映放射性在体内分布的影象。由于乳胶中的卤化银颗粒极其细小,且每一颗粒都独立地与放射性物质相作用,故影象能在细胞水平上(光学显微自显影)和亚细胞水平上(电子显微自显影)上反映,十分精确。此法常用于研究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扩散和移动以及在土壤-根系界面上的积聚扩散方式,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运转和代谢的过程,间、混种作物根系分布的图式、吸收作用的特点和排斥机制等。此外,由于放射自显影的直观显著特点,还特别适于研究作物对农药的吸收以及农药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分布和残留,研究病菌、害虫和作物的关系以及植物的抗性机制。在遗传工程中还可用此法直观地测定摄取异属 DNA片段并重组到细胞染色体的条件。在畜牧、兽医上,可用45Ca的放射自显影查明骨骼的生长过程,用131I和125I放射自显影研究甲状腺的碘代谢规律。
辐射育种 即利用γ、X、β射线或中子流等高能量的电离辐射处理植物的器官,使细胞内产生不同类型的电离作用,进而诱发产生可遗传的突变,从中选择和培育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辐射育种与常规育种比较,其主要特点为:①变异率高。一般可达1/30,比自然突变高100倍以上,甚至可达1000倍。②变异范围广。诱变产生的变异类型常超出一般,甚至会产生自然界中未曾出现的或罕见的新类型。其中有的具有利用价值,已为作物提早成熟、植株矮化、增强抗病性、提高蛋白质、糖分、淀粉的含量等创造了丰富的育种原始材料和基因资源。③变异稳定快。由辐射处理产生的变异,一般经3代即可基本稳定,而有性杂交大多要经4~6代才能稳定。
辐射处理的方法分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外照射是指被照射的种子或植株所受的辐射来自外部某一辐射源;方法简便、安全,可以大量处理。内照射是将辐射源引入被照射种子或植物某器官内部,常见的有放射性同位素浸种、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在茎、枝条、芽或子房部位施用放射性同位素肥料供植物吸收)以及向植物供给14CO2、使之通过光合作用同化到代谢产物中去诱发突变等。辐射处理的材料包括种子、花粉、子房、营养器官和整体植株。此外,还可照射愈伤组织,用于辐射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研究领域(见诱变育种)。
辐射不育治虫 原理是通过对防治对象(雄虫)某个虫态的辐照处理,使其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发生断裂、易位,造成不对称组合,导致显性致死;而受照射的体细胞基本上不受损伤。由于辐照后的昆虫仍能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寻找配偶,将经过辐照处理的不育昆虫在虫害地区连续大量释放,就可使其同正常昆虫进行交配而不产生后代。经过几代之后,自然种群因不育而数量减少,以致有可能完全消灭这一地区的虫种。此法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畜和天敌无害,防效持久,专一性强,对消灭螟虫、棉铃虫等钻进植物体内隐蔽、药剂和天敌很难触及的害虫效果尤佳。γ射线、X射线、β射线及中子束都可用于照射,而以60Co放射源的γ射线最简便有效。但用高剂量辐照造成的不育昆虫因无法和自然种群争夺配偶,因而影响灭虫效果。近年来,改用亚不育或半不育剂量处理的害虫,可提高受照射昆虫竞争配偶的能力,通过遗传将辐射导致的细胞染色体易位变化传递给下一代,使95%以上的下一代害虫丧失生育力。如玉米螟雄虫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其子代可比亲代更为不育。此法虽不能在当代根除害虫,但可减少不育虫的释放量,使防治成本降低。因而在成虫期不危害作物的条件下释放半不育(其子代完全不育)雄虫,一般可比释放完全不育的雄虫取得更好的效果。
世界上约有 1/3的国家对上百种昆虫从事辐射不育的研究,已知有30多种害虫进入了中间试验或应用阶段。螺旋蝇、地中海果蝇、红铃虫等一些重要害虫用不育方法防治,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辐射食品保藏 即通过辐照抑制食用产品器官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同时杀灭害虫和致病微生物,以改进食品品质,减少贮运损失,延长贮存期和货架陈放期。用于这一目的的辐照源一般包括 60Co、137Cs的γ射线源、X光机发出的X射线、电子加速器发出的小于或等于10MEV的电子射线等。辐照前处理是辐照食品的重要环节,经常采用的手段包括:严格控制食品收获、加工的条件,以降低害虫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基数;通过适当加热,以钝化生物酶的活性;通过低温暂存和绝氧控制食品代谢的速度,以防止氧化;以及添加抗氧剂、保水剂、辐射增效剂等。
辐照剂量按辐照的不同目的可分为3类:低剂量用于抑制产品器官的代谢和杀虫, 剂量范围在0.1兆拉德以内;中剂量用于针对性、选择性的杀虫、灭菌和改进品质,剂量范围在0.1~1兆拉德;高剂量用于彻底杀虫、灭菌和长期保存食品,剂量范围在1~6兆拉德。多数情况下,剂量率在10~10000千拉德/小时范围以内时,辐照剂量率变化对食品辐照效果的影响不显著。长期的生物试验结果证明,辐照食品是卫生和安全的,不会使食品产生感生放射性;射线杀虫、灭菌还能减轻甚至消除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而不会产生病原体及其毒素。人食用辐射食品后无不良反应。
放射免疫分析 是一项微量分析技术。1959年由美国科学家耶洛与贝松提出。在畜牧、兽医上现已成为家畜生理和兽医临床研究的重要手段,常用以进行激素检测和细菌、病毒、抗体、维生素、药物、酶等微量物质的定量测定;在植物病理研究等方面也有应用。其基本原理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与限量特异抗体发生反应,形成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是一种可逆反应。在抗体浓度较低时,此复合物是可溶的。如向此反应系统中加入性质相同的非标记抗原,则将以同样方式与抗体发生反应,即在数量上与标记抗原发生竞争。反应系统中非标记抗原的量愈多,同标记抗原相结合的抗体就愈少。放射免疫分析就是利用这种竞争性反应。实验中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非标记抗原加至含有一定量特异抗体和标记抗原的混合液中,反应后,用快速分离技术使结合的标记抗原和未结合的标记抗原分离,进行放射性测定,即可绘制出剂量 -反应标准曲线。按同样程序对待测样本进行测量,将所得结果与标准曲线对照,便可求得样本中抗原的含量。此法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准确度和精确度高,样本用量少,操作程序便于标准化,放射性物质不引入体内因而比较安全。
同位素示踪法 是利用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元素或化合物参加到化学或生物研究过程中跟踪某个过程的方法。其特点是:①灵敏度高。一般最精确的化学分析很少能测到10-12克,同位素示踪则可检测出10-14~10-18克的微量物质,这对于动、植物体内痕量元素和激素代谢等的研究十分重要。②操作手续简便。只测定试验样品中的放射性强度,不受其他非放射性元素的干扰,因而可以减少繁杂的提取、纯化、分离等化学分析的操作程序。③可区分试验体系中原有的分子和新加入的分子。如用放射性同位素32P示踪方法研究作物对磷的吸收,可以区分出植株中来自土壤和来自肥料的磷。④可以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进行试验。如用常规方法研究家畜营养代谢往往要引入比正常生理剂量大得多的药理剂量,而使用同位素示踪剂只要微量就可达到目的,因而可避免对正常生理的干扰和破坏。⑤可以准确定位。用放射性自显影术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或器官中的位置和分布;而用显微自显影或电镜自显影,则可进行细胞甚至亚细胞水平的定位观察。
同位素示踪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可分为下列两类。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又分为3种类型:①利用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的示踪试验。这类试验所采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和研究对象二者的化学性质以及试验过程中所经历的化学和生物学反应都相同,如用放射性32P标记的过磷酸钙去追踪作物对磷肥吸收的研究就属此类。②利用放射性示踪剂和被研究对象完全物理混合的试验。二者的重量比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如在农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可溶解于农药的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以测定飞机喷洒农药的分布范围。③利用放射性作标记的示踪试验。这类试验要求示踪剂在试验过程中牢固地和被追踪物结合在一起。如将放射性131I或60Co附加(通过喂食、喷洒、沾着等方法)在昆虫身上后释放,再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捕捉昆虫并检测其放射性,便可得知其迁飞的速度和分布范围。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 稳定性同位素是天然存在的不能探测到放射性的同位素。用以作为农业科学研究的示踪剂,具有下列优点:①没有放射性,适用于生物有机体的研究;②标记物的合成和处理较简单,同位素不会衰变,实验不受时间限制;③农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稳定性同位素如13C、15N、18O等都无毒性,且是有机体的组成元素,氮和氧没有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因而15N、18O是农学研究中唯一适用的示踪元素;④用质谱技术测定"同位素比值",要比放射性示踪测定方便。基于这些优点,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法已日益成为农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如土壤科学中用以研究氮素转化、肥料氮在土壤中的移动和固定、氮的循环以及氮的利用和损失;生理研究中用以揭示植物蛋白质的形成过程、生物固氮和动物的氮代谢;生物工程中通过13C、15N等同位素标记核酸、核苷酸或核苷进行追踪,用以揭示DNA的重组和复制过程等。此外,还可利用13C、15N标记农药,研究其在作物和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产物,利用18O研究土壤水分以及利用10B研究植物对微量元素硼的需要等。
放射自显影术 是定位地记录放射性物质在动、植物体内分布的方法。摄取了放射性物质的动、植物标本的表面,在与感光乳胶相接触后,感受了放射性的乳胶经显影加工,就能反映放射性在体内分布的影象。由于乳胶中的卤化银颗粒极其细小,且每一颗粒都独立地与放射性物质相作用,故影象能在细胞水平上(光学显微自显影)和亚细胞水平上(电子显微自显影)上反映,十分精确。此法常用于研究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扩散和移动以及在土壤-根系界面上的积聚扩散方式,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运转和代谢的过程,间、混种作物根系分布的图式、吸收作用的特点和排斥机制等。此外,由于放射自显影的直观显著特点,还特别适于研究作物对农药的吸收以及农药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分布和残留,研究病菌、害虫和作物的关系以及植物的抗性机制。在遗传工程中还可用此法直观地测定摄取异属 DNA片段并重组到细胞染色体的条件。在畜牧、兽医上,可用45Ca的放射自显影查明骨骼的生长过程,用131I和125I放射自显影研究甲状腺的碘代谢规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