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土地问题
1)  land problem
土地问题
1.
From perspective of land environment, the writers classify the land problems into three kinds:primary land problems, seconda.
研究结果:界定了土地环境的概念,分析了其构成体系和基本特征,解读了土地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依据土地环境的诱因对土地问题进行了分类,并对土地环境分析评价技术路线进行了框架设计。
2.
A new classification for China s land problems is made, which involves primary land problems, secondary land problems and social land problems.
我国土地问题十分严峻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3.
Meanwhile the au- thor makes attempt to study primary land problem,secondary land problem and social land problems.
界定了土地环境的概念,分析了其构成体系和基本特征;探讨了土地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土地的影响,并结合我国的实例,对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2)  land issue
土地问题
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ru-ral land issues, the author of paper believes that oneof the keys for the rural society to develop rationallyand settle the rural problem in China is to make ad-justments and reforms to the rural land system.
针对当前农村土地问题的现状,认为调整农村土地关系,改革土地制度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之一。
2.
This paper makes an approach to the possibility to apply the "3S" technologies to solution of the prevailing problems such as land environmental issue, indigenous and secondary land issues.
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普遍存在的土地环境问题、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提出了应用"3S"技术进行辅助决策,以解决这些问题。
3)  the problem of land
土地问题
4)  Land problems
土地问题
1.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and problems of the suburbs of Beijing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per countermeasures.
本文通过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和 19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分析了当前京郊农村土地问题的现状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
5)  land issues
土地问题
1.
In order to better describe the problem, the findings of the rural area land issues of Jiayuguan City are compared to the findings of Yuzhong county.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又以嘉峪关市农村相关土地问题的调查结果和榆中县的作为对比。
6)  ecological problems of land
土地生态问题
补充资料:《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
      列宁在20世纪初论述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的土地问题和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问题的经济著作。成书于1901~1908年,包括12篇论战性文章:①土地肥力递减"规律";②地租理论;③农业中的机器;④城乡对立的消灭;⑤先行的现代小农户的繁荣;⑥小农户和大农户的生产率;⑦巴登农民经济调查;⑧1882年和1895年德国农业统计的一般资料。中农户问题;⑨德国的牛奶业和农业协作社。德国农业人口的经济地位;⑩德国的布尔加科夫──E.大卫的"著作";小农户和大农户的畜牧业;在土地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反对者心目中的"理想国"。
  
  写作背景  1900年,"合法马克思主义者"C.H.布尔加科夫(1871~1944)出版了《资本主义与农业》一书,他以"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为其理论基础,攻击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地租学说。他还否认农业中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经济规律,主张小农经济稳固论。布尔加科夫的论点得到了西欧修正主义者F.O.海尔茨 (1878~?)和E.大卫(1863~1930)等人的赞扬和支持。海尔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土地问题》(1899)和大卫在《社会主义和农业》(1903)中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这两书受到E.伯恩施坦的称赞,并为之写了序言。
  
  
  为了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欧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土地问题理论的歪曲,列宁写成上述12篇论战性的文章。
  
  主要内容  列宁批判了布尔加科夫鼓吹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指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完全不适用于技术正在进步和生产方式正在变革的情况,而只是极其相对地、有条件地适用于技术不变的情况"(《列宁全集》第5卷,第88页)。
  
  列宁在反驳布尔加科夫关于"土地生产力的有限"是产生地租的条件的观点时指出,正确的提法应当是"土地的有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土地有限,从而造成了对土地经营的垄断,这种垄断必然使由不同投资所形成的不同生产力产生农业超额利润,从而形成级差地租。所以,对土地经营的垄断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资本家不仅经营自己的私有土地,而且还经营从土地占有者那里租来的土地,土地占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垄断,向农业资本家索取土地租金,即绝对地租。显然,在地租理论上,布尔加科夫的错误是混淆了对土地经营和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列宁指出,对土地经营的垄断,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级差地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但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绝对地租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则是不必要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赘瘤。
  
  列宁还批判了布尔加科夫、海尔茨、大卫等人所提出的小农经济稳固论和农业非资本主义化的观点,他根据德国和丹麦的统计材料,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指出在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已经形成了农村无产阶级,但在这些国家中并不因此就停止了农民分化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农业工人和农民从农村逃往城市的现象还在继续发展,不过有时发展得快些,有时发展得慢些,或因农业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
  
  列宁还指出,布尔加科夫等人常常用夸大农业化特点的手法来抹煞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的性质及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联系。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大农场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如机器和电力等,排挤和吞并小农户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在农业中广泛地使用机器是大生产的特征,是大生产比小生产优越的表现之一。小农斗争的主要手段是"刻苦耐劳"、"克勤克俭",但结果还是分化出少数富农,大多数人则更加贫困甚至破产沦为无产者。
  
  列宁的这一著作阐明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中两种土地垄断的学说、地租学说和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为制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土地纲领和工农联盟理论奠定了基础。
  
  

参考书目
   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下册,第22章,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