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nbingling
蚕病灵
2) Silkworm disease
蚕病
1.
It suggests that these three drugs have obviously effect on silkworm disease control, but common chloramphenical is best.
说明三种蚕药对蚕病的发生均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但以添食氯霉素的效果最好。
2.
The paper dealt with the silkworm disease incidence,main problems and measure for the control in Xiuzhou district of Jiaxing city.
本文阐述了嘉兴市秀洲区蚕病发生的现状,防病存在的问题和防病主要措施。
3.
Expert system Web site for 19 kinds of silkworm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wa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popularize universal knowledge of Silkworm disease and to help raise correct rate of silkworm disease diagnosis and the control level of silkworm disease.
为普及蚕病知识,帮助提高蚕病诊断的正确率和蚕病防治水平,建立了19种蚕病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网站。
4) leaf diseases of broad bean
蚕豆叶病
1.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growth regularity of the index of leaf diseases of broad bean and the ra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dex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years 1993-1996.
通过对1993年~1996年蚕豆叶病指数增长规律及叶病指数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表明叶病指数的增长呈“S”型曲线。
5) Silkworm disease in summer and autumn
夏秋蚕病
6) cocoon chiques;choquettes
病蚕茧
补充资料:蚕病
蚕在密集群体饲养条件下极易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各种疾病。蚕病危及蚕茧产量和质量,一旦扩散蔓延,还会导致整个蚕业经营失败。19世纪中叶,欧洲蚕业因微粒子病而遭受毁灭性打击。法国L.巴斯德于1870年创立母蛾检验法,控制了该病的蔓延。此后,日本、中国等也相继开展蚕病的科学研究。蚕病可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虫病等,病蚕的尸体、粪便、体液以及被病蚕污染的蚕室、蚕具、桑叶等均能成为再传染源;后者包括蝇蛆病、虱螨病、中毒症、昆虫螫伤、机械伤害、生理性疾病等。中国蚕区的主要蚕病如下述。
病毒病 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①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春蚕期较多发生,经口部或创伤侵入蚕体。病蚕表现不眠,体躯浮肿,环节隆起,行动狂躁,最后体壁破裂流脓而死(图 1)。从感染到发病约3~5日。②质型多角体病。又称中肠型脓病。病原为桑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夏秋蚕期发生较多,经口侵入中肠(图 2)。病蚕发育缓慢,体躯瘦小,呆滞,体色略带乳白,常排出带乳白色的软粪,而后陆续死亡。从感染到发病约 6~10日。③病毒性软化病。又称空头病。病原为桑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夏秋期常与质型多角体病混发。经口侵染中肠。病蚕初期食欲减退,发育不良,眠起不齐;后期消化管内空虚透明,呈"空头"(实是空胸)等症状。从感染到发病约5~8日,高温条件下发病较快。④浓核病。病原为浓核病病毒,细小病毒科,浓核病病毒属。经口侵入中肠。病蚕症状和传染源与病毒性软化病近似。 细菌病 由细菌引起的蚕病。主要有:①猝倒病。即细菌性中毒病。病原为苏芸金杆菌猝倒菌变种,简称猝倒杆菌,真细菌目,芽孢杆菌属。夏秋蚕期发病较多,病原体经口传染。病蚕食桑突然停止,有痉挛性颤动,体躯麻痹,侧倒死亡,尸体很快腐烂变色,并流出黑褐色异臭污液。从感染至死亡通常为几分钟到数小时。②细菌性败血病。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黑胸败血病等。病原为芽孢杆菌属、沙雷铁氏菌属、气单孢杆菌属等多种细菌。幼虫、蛹和成虫均可发生。病菌通过体壁伤口侵入蚕体。血液变性混浊而死。幼虫发病初期呆滞,胸胀腹缩,排软粪或念珠状粪,最后痉挛侧倒而死;病蛹死后腐烂变黑,流臭液;病蛾鳞毛污浊,活动呆滞,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于交配或产卵过程。病程较快,在25~28℃温度下一般为12~24小时。③细菌性胃肠病。病原属非特异性细菌,常见的为球菌和杆菌。蚕体多因体弱时食下带菌桑叶而得病,食欲减退,行动呆滞,生长缓慢;后期有下痢、空头、起缩等症状,排稀粪或连珠粪而死。
真菌病 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主要有:①白僵病。病原为白僵菌,丛梗霉科,白僵菌属。多由接触传染。病原体的分生孢子附着于蚕体后,遇多湿环境伸出芽管,透过体壁,在血液中增殖,形成营养菌丝和短菌丝,分泌白僵菌毒素,使血液变性致死(图 3)。温度在24~28℃时发病较多。病蚕体表出现油渍状病斑。临死时排软粪,蚕体伸展,头胸部突出。死后营养菌丝穿出体壁,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使体壁密布白粉,成为再污染病源。从感染到死亡约3~6日。②绿僵病。病原为绿僵菌,丛梗霉科,蛾霉属。发育阶段和侵染过程与白僵菌相似。秋蚕期发病较多。病蚕胸、腹部有黑褐色不整形轮状或云纹状病斑。尸体初呈白色,后密布绿色粉状孢子。感染潜育期较长,一般约7~10日。③曲霉病。病原属丛梗霉科,曲霉属。已知有10多种曲霉菌,其中以黄曲霉和米曲霉对蚕危害普遍。也通过分生孢子发芽侵入蚕体。蚁蚕及1龄蚕在高温多湿环境易受侵染,病蚕表现呆滞,伏于蚕座下;大蚕在感染部位常呈黑色凹陷病斑。从感染到死亡约2~4日。
原虫病 由原虫寄生引起的蚕病,仅微粒子病1种。是蚕病中唯一能通过卵传给下一代的慢性传染病。病原为桑蚕微孢子虫(微粒子原虫),原生动物门,微孢子虫目,微孢子虫属。经口传染。病蚕瘦小,发育缓慢,迟眠或不眠,不蜕皮或不结茧,体壁呈现黑褐色小斑点,丝腺上有乳白色脓疱状病斑;病蛹体表无光泽,腹部松弛,反应迟钝;病蛾拳翅,鳞毛脱落;病卵畸形,排列紊乱,卵粒易脱落。传染源除病蚕本身外,某些桑园害虫也能感染,并通过桑叶将孢子带入蚕座。
寄生虫病 因受寄生虫侵害而引起的蚕病。常见的有:①蝇蛆病。病原为多化性蚕蛆蝇,双翅目寄生蝇科追寄蝇属。温带地区年发生5~7个世代,亚热带地区年发生12~14个世代。蝇卵通常产于大蚕环节多皱处,1雌蝇可产卵200~300粒,一蚕体上约产2~3粒,孵化后蝇蛆钻入蚕体寄生,受寄生部位出现黑斑。蚕的幼虫在蝇蛆成熟时死亡;茧受害后成蛆孔茧,不能缫丝。②虱螨病。又称壁虱病。以蚕为寄主的虱螨有10多种,其中以蒲螨科虱形螨属的虱状蒲螨为多。雌螨用吻刺伤蚕体吸食体液,同时注入毒素,使蚕中毒昏迷。被害蚕食欲减退或停食,头胸突出,吐液,排粪困难,体壁呈现黑斑,体躯弯曲而死。眠中多成半蜕皮蚕而死。小蚕和蛹期受害较重。
中毒症 一般由某些化学物质,通过食下或经过气门、皮肤进入蚕体而引起。常见的有:①农药中毒。多发生在农桑混作地区。一般症状为停食、乱爬、胸部膨大、痉挛、吐液、尾腹部紧缩,有的排软粪和脱肛,在几分钟内死亡。②氟化物中毒。多发生在近工厂蚕区。大量氟化物随烟尘降落污染桑叶,蚕食后中毒,表现为发育缓慢,行动呆滞,蚕体瘦小,环节间常呈黑色环斑,节间膜破裂流出体液而死。
参考书目
华南农学院主编:《蚕病学》,农业出版社,北京,1981。
病毒病 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①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春蚕期较多发生,经口部或创伤侵入蚕体。病蚕表现不眠,体躯浮肿,环节隆起,行动狂躁,最后体壁破裂流脓而死(图 1)。从感染到发病约3~5日。②质型多角体病。又称中肠型脓病。病原为桑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夏秋蚕期发生较多,经口侵入中肠(图 2)。病蚕发育缓慢,体躯瘦小,呆滞,体色略带乳白,常排出带乳白色的软粪,而后陆续死亡。从感染到发病约 6~10日。③病毒性软化病。又称空头病。病原为桑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夏秋期常与质型多角体病混发。经口侵染中肠。病蚕初期食欲减退,发育不良,眠起不齐;后期消化管内空虚透明,呈"空头"(实是空胸)等症状。从感染到发病约5~8日,高温条件下发病较快。④浓核病。病原为浓核病病毒,细小病毒科,浓核病病毒属。经口侵入中肠。病蚕症状和传染源与病毒性软化病近似。 细菌病 由细菌引起的蚕病。主要有:①猝倒病。即细菌性中毒病。病原为苏芸金杆菌猝倒菌变种,简称猝倒杆菌,真细菌目,芽孢杆菌属。夏秋蚕期发病较多,病原体经口传染。病蚕食桑突然停止,有痉挛性颤动,体躯麻痹,侧倒死亡,尸体很快腐烂变色,并流出黑褐色异臭污液。从感染至死亡通常为几分钟到数小时。②细菌性败血病。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黑胸败血病等。病原为芽孢杆菌属、沙雷铁氏菌属、气单孢杆菌属等多种细菌。幼虫、蛹和成虫均可发生。病菌通过体壁伤口侵入蚕体。血液变性混浊而死。幼虫发病初期呆滞,胸胀腹缩,排软粪或念珠状粪,最后痉挛侧倒而死;病蛹死后腐烂变黑,流臭液;病蛾鳞毛污浊,活动呆滞,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于交配或产卵过程。病程较快,在25~28℃温度下一般为12~24小时。③细菌性胃肠病。病原属非特异性细菌,常见的为球菌和杆菌。蚕体多因体弱时食下带菌桑叶而得病,食欲减退,行动呆滞,生长缓慢;后期有下痢、空头、起缩等症状,排稀粪或连珠粪而死。
真菌病 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主要有:①白僵病。病原为白僵菌,丛梗霉科,白僵菌属。多由接触传染。病原体的分生孢子附着于蚕体后,遇多湿环境伸出芽管,透过体壁,在血液中增殖,形成营养菌丝和短菌丝,分泌白僵菌毒素,使血液变性致死(图 3)。温度在24~28℃时发病较多。病蚕体表出现油渍状病斑。临死时排软粪,蚕体伸展,头胸部突出。死后营养菌丝穿出体壁,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使体壁密布白粉,成为再污染病源。从感染到死亡约3~6日。②绿僵病。病原为绿僵菌,丛梗霉科,蛾霉属。发育阶段和侵染过程与白僵菌相似。秋蚕期发病较多。病蚕胸、腹部有黑褐色不整形轮状或云纹状病斑。尸体初呈白色,后密布绿色粉状孢子。感染潜育期较长,一般约7~10日。③曲霉病。病原属丛梗霉科,曲霉属。已知有10多种曲霉菌,其中以黄曲霉和米曲霉对蚕危害普遍。也通过分生孢子发芽侵入蚕体。蚁蚕及1龄蚕在高温多湿环境易受侵染,病蚕表现呆滞,伏于蚕座下;大蚕在感染部位常呈黑色凹陷病斑。从感染到死亡约2~4日。
原虫病 由原虫寄生引起的蚕病,仅微粒子病1种。是蚕病中唯一能通过卵传给下一代的慢性传染病。病原为桑蚕微孢子虫(微粒子原虫),原生动物门,微孢子虫目,微孢子虫属。经口传染。病蚕瘦小,发育缓慢,迟眠或不眠,不蜕皮或不结茧,体壁呈现黑褐色小斑点,丝腺上有乳白色脓疱状病斑;病蛹体表无光泽,腹部松弛,反应迟钝;病蛾拳翅,鳞毛脱落;病卵畸形,排列紊乱,卵粒易脱落。传染源除病蚕本身外,某些桑园害虫也能感染,并通过桑叶将孢子带入蚕座。
寄生虫病 因受寄生虫侵害而引起的蚕病。常见的有:①蝇蛆病。病原为多化性蚕蛆蝇,双翅目寄生蝇科追寄蝇属。温带地区年发生5~7个世代,亚热带地区年发生12~14个世代。蝇卵通常产于大蚕环节多皱处,1雌蝇可产卵200~300粒,一蚕体上约产2~3粒,孵化后蝇蛆钻入蚕体寄生,受寄生部位出现黑斑。蚕的幼虫在蝇蛆成熟时死亡;茧受害后成蛆孔茧,不能缫丝。②虱螨病。又称壁虱病。以蚕为寄主的虱螨有10多种,其中以蒲螨科虱形螨属的虱状蒲螨为多。雌螨用吻刺伤蚕体吸食体液,同时注入毒素,使蚕中毒昏迷。被害蚕食欲减退或停食,头胸突出,吐液,排粪困难,体壁呈现黑斑,体躯弯曲而死。眠中多成半蜕皮蚕而死。小蚕和蛹期受害较重。
中毒症 一般由某些化学物质,通过食下或经过气门、皮肤进入蚕体而引起。常见的有:①农药中毒。多发生在农桑混作地区。一般症状为停食、乱爬、胸部膨大、痉挛、吐液、尾腹部紧缩,有的排软粪和脱肛,在几分钟内死亡。②氟化物中毒。多发生在近工厂蚕区。大量氟化物随烟尘降落污染桑叶,蚕食后中毒,表现为发育缓慢,行动呆滞,蚕体瘦小,环节间常呈黑色环斑,节间膜破裂流出体液而死。
参考书目
华南农学院主编:《蚕病学》,农业出版社,北京,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