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xism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2)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
The author holds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ask of the contemporariness of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study the inner mechanism of perceptual practical emotions from writers of literary theory,to explore the inner relations between reapperance and perceptual practical activities.
作者认为从感性实践主体的角度出发 ,研究文艺复现人的感性实践情感的内在机制 ,探讨这种复现与感性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性的重要课题。
2.
It is a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has produced rich fruit.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产生的“邓小平文艺理论”有异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毛泽东文艺思想” ,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地位、发展方向、指导方针、艺术典型、艺术风格、批评原则等作出了新的界定或理论更新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并已结出丰硕的实践成果。
3.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pays great attentoin to its particularities while ignoring its universalities.
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注重特殊性而忽视普遍性 ,如果能从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一般文艺理论的普遍规律入手 ,就可以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另辟蹊径 ,因而 ,确定文艺理论的学科定位至关重要。
3)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
The essence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nd its modern sense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启示
2.
The spread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shift from three-approach-period to a sole-approach-period.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从三途并行向一途独进,三足鼎立向一家称雄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同时有其失误:一是经典文本与阐释文本的混杂性,二是翻译传播中的双重间接性;三是注重政治功利的实用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当代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典著作评注期,二是理论体系探讨期,三是当代形态建构期,而每个时期的研究都各有侧重点与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百年的传播与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二是推动了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转型,三是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创新精神,二是二元对立思维,三是研究方法和思想资源单一。
3.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to study how literature reflects people s emotion and what is the inner relations between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形式下的生命力是需要予以思考的重要问题。
5) Marxist Leninist literature theory
马列主义文论
6) the theory of Marxism-Leninism
马列主义理论
1.
Which have strengthened Lu Xun s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Marxism-Leninism and theory of literature .
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补充资料:马列亚,E.
阿根廷小说家。生于布兰卡港,1916年去布宜诺斯艾利斯攻读法律,与里卡多·吉拉尔德斯、阿方索·雷耶斯等"马丁·菲耶罗"派作家来往。后主编《国民报》的文学副刊,兼任《南方》杂志和"埃梅塞"出版社的顾问。1955年任阿根廷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任代表。他的小说《一种阿根廷激情的历史》(1935)表达了他对真正"阿根廷性格"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小说《靠近死河的城市》(1936)描写了大城市各类人物的心理,他们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没有知交,处于冷漠的孤独中。这两部作品反映了30年代阿根廷动荡、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觉察到一场深刻危机的端倪。他的作品常带议论,以写杂文的笔调来写小说。其他作品有《夜行的欧洲人》(1935)、《十一月里的节日》(1938)、《寂静的海湾》(1940)、《凡绿皆尽》(1941)、《鹰》(1943)、《她在梦幻中》(1944)、《联结》(1946)、《心灵之敌》(1950)、《塔》(1951)、《恰维斯》(1953)、《辛巴德》(1957)、《心病》(1966)、《冰船》(1967)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