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sses caused by drought
干旱灾损
2) drought
[英][draʊt] [美][draut]
n.旱灾,干旱
3) the loses of drought
旱灾损失
4) drought
[英][draʊt] [美][draut]
干旱灾害
1.
Application of drought monitoring in Fujian based on VI-LST remote sensing model;
VI-LST遥感模型在福建省干旱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
In this paper, the index systems of the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decrease percent of grain crop are established.
根据1951—2000年中国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降水资料,1951—1994年主要农作物旱灾面积和粮食减产资料,建立了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因旱粮食减产指标体系,分析了西北干旱灾害的影响趋势。
5) drought disaster
干旱灾害
1.
Study on influence of arid climate change to drought disaster in Gansu and technique of preventing drought and reducing disaster;
干旱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干旱灾害的影响及防旱减灾技术的研究
2.
An initial study on drought disasters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Jinghe and Luohe drainage basins
泾洛河流域元代干旱灾害初步研究
3.
Anda,which l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Songnen Plain that is in the w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whos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 is limited by the serious drought disaster.
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腹地的安达市,严重的干旱灾害制约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补充资料:旱灾
由于土壤水分不足和水源短缺以致农业减产和供水不足所形成的灾害。严重的旱灾会影响工农业生产、城镇供水和生态环境,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破坏社会正常生活。旱灾的成因主要由于气候因素的变化,但是否成灾或成灾的范围和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为措施起重要作用。
旱灾是世界上带有普遍性的自然灾害。全球陆地面积的25%年平均降雨量小于250mm,属于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西亚、北美西部以及澳大利亚大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非洲大旱遍及34个国家,使上亿人口遭到饥饿威胁,联合国称这次大旱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类灾难。
中国大部地区受季风和地形影响,降水量在地区和时间上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地区和时间变化很大,而且极为频繁。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多春旱,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西北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东北地区的西部和西南部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旱灾较其他自然灾害持续时间长,有时达数月,甚至连旱数年。
中国旱灾记载见诸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他文物史料中。最早记载为商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据历史资料统计,中国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曾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其中自16世纪至19世纪的400年间,全国出现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有 8年,即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 1785年、 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大旱,在不同地区前后持续4~6年。旱区"树支草皮食尽,人相食"。20世纪的大旱年有:1920年陕、晋、豫、冀、鲁五省大旱,灾民2000多万人,死亡50余万人;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535个县遭旱灾,灾民达1.2亿人,其中以华北地区灾情最重;1942年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数百万人。1950~1987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1亿亩,成灾1.2亿亩。1972年全国受旱面积4.6亿亩,成灾2亿亩。1978年全国受旱面积6亿亩,为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高值,成灾面积2.7亿亩。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成灾,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取决于人为措施。1949年以来,中国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发展灌溉排水事业,提高农田抗灾能力。至1987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亿多亩,灌排机械保有量593万台,共6242万kW,配套机电井243万眼,对减轻旱灾损失,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78年遭到特大干旱,在国家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下,人民群众发挥各类水利工程的作用,千方百计挖掘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对减轻旱灾损失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人民多年来还总结了不少蓄水保墒、抗旱耕作的经验,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全国不少地方抗灾能力还较低,旱灾威胁仍然存在,抗旱任务仍很艰巨。
旱灾是世界上带有普遍性的自然灾害。全球陆地面积的25%年平均降雨量小于250mm,属于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西亚、北美西部以及澳大利亚大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非洲大旱遍及34个国家,使上亿人口遭到饥饿威胁,联合国称这次大旱为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类灾难。
中国大部地区受季风和地形影响,降水量在地区和时间上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地区和时间变化很大,而且极为频繁。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多春旱,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西北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东北地区的西部和西南部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旱灾较其他自然灾害持续时间长,有时达数月,甚至连旱数年。
中国旱灾记载见诸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他文物史料中。最早记载为商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据历史资料统计,中国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曾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其中自16世纪至19世纪的400年间,全国出现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有 8年,即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 1785年、 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大旱,在不同地区前后持续4~6年。旱区"树支草皮食尽,人相食"。20世纪的大旱年有:1920年陕、晋、豫、冀、鲁五省大旱,灾民2000多万人,死亡50余万人;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535个县遭旱灾,灾民达1.2亿人,其中以华北地区灾情最重;1942年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数百万人。1950~1987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1亿亩,成灾1.2亿亩。1972年全国受旱面积4.6亿亩,成灾2亿亩。1978年全国受旱面积6亿亩,为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高值,成灾面积2.7亿亩。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成灾,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取决于人为措施。1949年以来,中国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发展灌溉排水事业,提高农田抗灾能力。至1987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亿多亩,灌排机械保有量593万台,共6242万kW,配套机电井243万眼,对减轻旱灾损失,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78年遭到特大干旱,在国家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下,人民群众发挥各类水利工程的作用,千方百计挖掘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对减轻旱灾损失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人民多年来还总结了不少蓄水保墒、抗旱耕作的经验,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全国不少地方抗灾能力还较低,旱灾威胁仍然存在,抗旱任务仍很艰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