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斗口流量
1)  Water-flow at the outlet
斗口流量
2)  overturn bucket flowmeter
翻斗流量计
1.
An automatic weighing oil-gas separ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overturn bucket flowmeter;
基于翻斗流量计自动秤重的油气分离系统
3)  tipping bucket meter
翻斗式流量计
4)  flow out rate
出口流量
1.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wo methods measuring drilling fluid flow out rate;
两种钻井液出口流量测量方法的对比分析
5)  Flowrate ['fləureit]
入口流量
1.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lowrate and the Fundamental Performance of a De-Oiling Hydrocyclone;
除油旋流器入口流量与基本性能的关系研究
6)  port flux
端口流量
1.
By analyzing the FTP protocol, the article classifies the FTP statistical methods into three key issues, which are random port access,DPID processing and FTP port flux collection.
本文通过对FTP协议的分析,将FTP流量统计的方法归结为三个关键问题随机端口的获取、DPID的处理、FTP端口流量的采集。
补充资料:斗口
      中国清代官式建筑设计中的基本模数,又称“口数”或"口份",见于清工部《工程做法》。斗口原指斗栱(清式平身科)的坐斗中承托昂、翘的卯口,卯口的宽度一般就是栱材方料的宽度。清代以斗口尺度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因此斗口成为模数单位量。此种设计方法被称为"斗口制"。
  
  清代"足材"为材厚二倍,斗栱每拽架(每跳)为三斗口,每踩高为二斗口,全为整数。斗口值为宋制材份中份值的十倍,计算简便。清制的斗口从六寸到一寸共分十一个等级,级差均为半寸。不过一至四等的大型斗口尚未见实物,十等和十一等的小型斗口仅见于牌楼和琉璃门。常用的斗口为六至八等(三寸半至二寸半斗口)。用材普遍缩小,是清代斗栱的特点。
  
  房屋的步架和进深紧密相关,又是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在清代建筑设计中首先明确檩数(如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对几檩庑殿顶或歇山顶的规定),根据步架定椽径(椽径为1.5斗口)和柱径(椽柱径为6斗),求出斗口,则其他尺度都可依此推算。面阔尺度可按斗栱的攒当计,清代一般殿阁的明间斗栱为六攒,翘昂斗栱每攒间距11斗口,于是明间面阔即为7×11斗口=77斗口(一斗二升交麻叶和一斗三升的攒当为 8斗口)。次间斗栱依次递减。进深按通面阔的 5/8,并核正攒当,定出确切尺度。在房屋高度方面,檐柱高为60斗口(或从地面至蚂蚱头下皮为70斗口),于是檐部尺寸即可确定。再按举架坡度定出侧样,梁架部位均有依据。至于每个构件的尺寸,小至升斗,大至梁枋,均按口份确定。有些构件虽然以柱径计算(如柱顶厚为一个柱径,古镜高为1/5柱径,上槛为1/2柱径等),由于檐柱径为 6斗口,金柱径为6.6斗口,实际上一切尺度均与斗口尺寸有比例的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