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伪瓢虫科
1)  Endomychidae
伪瓢虫科
1.
A new record species from Fujian Province—Idiophyes niponensis (Coleoptera: Endomychidae);
分类地位:属鞘翅目,伪瓢虫科(Endomychidae)。
2)  Coccinellidae
瓢虫科
1.
One new species and two new records of the genus Epilachna Chevrolat from Hainan Island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海南岛食植瓢虫属一新种和二种新记录(鞘翅目:瓢虫科)
2.
Descriptions of Larvae of Afidentula and Afissula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in China;
小崎齿瓢虫属和长崎齿瓢虫属幼虫的形态记述(鞘翅目:瓢虫科)
3.
Descriptions of Three Larvae Species of Henosepilachna From China (Coleoptera:Coccinellidae);
裂臀瓢虫属3种幼虫的形态记述(鞘翅目:瓢虫科)
3)  Idiophyes niponensis
日本伪瓢虫
1.
A new record species from Fujian Province—Idiophyes niponensis (Coleoptera: Endomychidae);
日本伪瓢虫——福建新记录种
4)  Eumorphus
原伪瓢虫属
1.
In the present paper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Eumorphus are described from China, namely E.
记述中国伪瓢虫科原伪瓢虫属Eumorphus Weber,18012新种,即宽边原伪瓢虫E。
5)  Aspidimerinae
隐胫瓢虫亚科
1.
This paper contains a taxonomical study of Aspidimerinae.
本文记述了中国隐胫瓢虫亚科Aspidimerinae3属34种,其中包括1新记录属:拟隐胫瓢虫属Pseudaspidimerus;1新记录种:棕环拟隐胫瓢虫PseudaspidimeruslombatusHoang,1983和3新种:舌端隐势瓢虫Cryptogonuslinguilatus,曲斑隐势瓢虫Cryptogonusfractemaculatus及短叶隐势瓢虫Cryptogonusbrachylobius。
6)  Eplilachninae
食植瓢虫亚科
补充资料:瓢虫科
      鞘翅目的1科。中、小型;体背面圆隆,腹面平坦;跗节为隐四节类;常具鲜明色斑的甲虫。本科昆虫通称瓢虫。在植物上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等。虽有少数瓢虫为害栽培作物,但大多数种类为农作物害虫的天敌。
  
  瓢虫科与鞘翅目其他各科的主要不同点是:①典型的跗节为隐四节类,第2节宽大,第3节特别细小,第4节特别细长,第3、4节连成一体,细长,称附爪端节,自第2节的凹陷或分裂中伸出;一些种类第3节退化或与第4节愈合,因而附爪端节仅有1节;但在 4节瓢虫亚科中,附节的第2节不特别宽大,第3节不特别细小,第4节不特别细长,构成4节式;②可见的第1腹板在基节窝之后有后基线,仅少数属不具此特征;③下鄂须末节斧状,两侧向末端扩大,或两侧相互平行;如果两侧向末端收窄,则至少前端减薄而且平截;但小艳瓢虫亚科的下颚须末节锥形、长锥形、卵形或圆筒形而向末端缩小。大多数瓢虫同时具有上述 3个特征。仅有少数类群只具备其中的两个特征。
  
  全世界记载约500属5000种。中国已记录近400种。其中,植食性的种约占1/6。食植瓢虫亚科的大多数种类取食茄科、葫芦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 葡萄科、 八仙花科、毛茛科、荨麻科、五味子科、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数种类取食蕨类(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种以栽培作物为食,例如分布于古北界的马铃薯瓢虫和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茄二十八星瓢虫为害马铃薯和茄子;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瓜裂臀瓢虫为害瓜类;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大豆瓢虫和分布于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虫为害大豆。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虫。在瓢虫亚科中的食菌瓢虫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丝和孢子)为食。除此以外,瓢虫亚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虫亚科主要以蚜虫为食,小毛瓢虫亚科和小艳瓢虫亚科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其中食螨瓢虫族专食叶螨,是叶螨的重要天敌;隐胫瓢虫亚科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盔唇瓢虫亚科捕食有蜡质覆盖物的介壳虫(如盾蚧、蜡蚧等),其唇基向两侧和向前伸展,成为掀开蜡质介壳的特殊构造;四节瓢虫亚科和红瓢虫亚科取食绵蚜和绵蚧,其幼虫背面亦覆盖蜡粉或蜡质丝,外形与取食对象相似(拟态)。在捕食性的瓢虫中,七星瓢虫(见图)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中国采取助迁和保护的方法用它来防治棉蚜;近10年来,美国东北部也出现了七星瓢虫,其分布区在不断扩展。异色瓢虫也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因其色斑变异很大,曾用于遗传学的研究。澳洲瓢虫于1888年从大洋洲引入美国,以防治当时严重为害柑橘的吹绵蚧。散放后的第二年,吹绵蚧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随后,又引入到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都取得长期控制吹绵蚧的良好效果,成为引进天敌的第一个著名成功范例。小红瓢虫原产于亚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舌尔共和国、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以防治塞舌尔吹绵蚧。这也是引进天敌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中国曾把大红瓢虫移殖到湖北省宜都县,以防治柑橘园内的吹绵蚧,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
  
  L.冈尔鲍尔(1899)曾把瓢虫科分为3个亚科:瓢虫亚科(Coccinellinae)、食植瓢虫亚科(Epilachninae)和四节瓢虫亚科(lithophilinae)。佐佐治宽之(1968,1971)又把瓢虫科分为6个亚科。近年来,从冈尔鲍尔系统中的瓢虫亚科划分出小艳瓢虫亚科(Sticholotidinae)、小毛瓢虫亚科(Scymninae)、刻眼瓢虫亚科(Ortaliinae)、隐胫瓢虫亚科(Aspidimerinae)、盔唇瓢虫亚科(Chiloco-rinae)和红瓢虫亚科(Coccidulinae),结果形成 9个亚科的分类系统。这 9个亚科不但各具特殊的形态特征,而且食性也有所不同。
  
  

参考书目
   刘崇乐:《中国经济昆虫志》,第5册,瓢虫科,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庞雄飞、毛金光:《中国经济昆虫志》,第14册,瓢虫科(二),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