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耕方式
1)  Inter-tillage
中耕方式
1.
Effects of Different Styles of Inter-tillage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and Growth Development of Maize Ⅰ.Effects of Different Styles of Inter-tillage on Growth Development of Maize;
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研究——Ⅰ.中耕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2)  tillage practices
耕作方式
1.
Splash erosion effects of tillage practices on soil surface roughness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conditions
降雨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地表糙度的溅蚀效应
2.
The differences in potential for filtration, deep percolation, water storage, transpiration and evaporation of these tillage practices are to be modeled.
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期不同水文年内,考虑土壤水力学动态参数的水动力学模型用来预测传统耕作、免耕和深松耕作方式对田间水量平衡的影响,模拟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入渗、地表径流、深层渗漏、土壤蓄水、作物蒸腾和土面蒸发等水平衡项间的差别。
3.
The effects of various tillage practices on soil properties, soil water status and sugarcane growth in seedling period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状况、甘蔗苗期生长的影响 。
3)  tillage method
耕作方式
1.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rice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compactiveness of the surface soil;
耕作方式对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及紧实度的影响
3.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and active soil organic carbon(ASOC)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were studied,and the activity of carbon pool(A),activity index(AI),carbon pool index(CPI),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calculated.
基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定西市安定区连续进行6 a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并对各处理的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PI)进行了计算。
4)  tillage management
耕作方式
1.
Effects of stubble mulch and tillage managements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ummer maize;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anagements on production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 dryland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3.
For research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illage managements on soil temperature in cold and dry farming areas,the test plot was established.
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方式(耙地覆盖、深松覆盖、免耕覆盖)对寒地旱作区土壤温度的影响规律,以传统翻耕为对照组,建立了试验区。
5)  tillage [英]['tilidʒ]  [美]['tɪlɪdʒ]
耕作方式
1.
Analysis on Grain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g Wheat in Different Tillage Treatments;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子粒灌浆特性分析
2.
Effect of stubble mulch and tillage managements on apple orchard soil moisture reserve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the Weibei Plateau
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渭北苹果园土壤保蓄水性能及酶活性的影响
3.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 of spring wheat yield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physiological field,the effects of four different tillage treatments on flag leaf senescence index and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of spring wheat in arid areas were emphatically studied.
为了从生理角度揭示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产量的差异,重点研究了传统耕作(CT)、秸秆还田(CS)、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覆盖(NTS)等4种处理方式对干旱区春小麦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旗叶衰老指标的影响。
6)  Cropping system
耕种方式
补充资料: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 1959年~?

日本

奖项:化学奖

获奖时间:2002年年

获奖理由

他对化学的贡献类似于约翰·芬恩,因此也得到了1/4的奖金。

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1983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京都市岛津制作所,为该公司研发工程师,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商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他对化学的贡献类似于约翰·芬恩,因此也得到了1/4的奖金。

生平简介

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1983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京都市岛津制作所,为该公司研发工程师,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商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

职业生涯

这两项成果一项是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

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奠定了这种方法的基础,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现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其中包括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碳60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它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由于生物大分子比水这样的小分子大成千上万倍,因而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难度很大。

尽管相对而言生物大分子很大,但它们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小的,比如人体内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仅有千亿亿分之一克,怎么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呢?科学家在传统的质谱分析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首先将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单个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电离,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不同质量的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不同,质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质量大的分子速度慢些,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为了打掉这只“拦路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殊途同归的两种方法。约翰·芬恩对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施加强电场,田中耕一则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这两种方法都成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它们的发明奠定了科学家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如果说第一项成果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谁”的问题,那么第二项成果则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第二项成果涉及核磁共振技术。科学家在1945年发现磁场中的原子核会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由于不同的原子核吸收不同的电磁波,因而通过测定和分析受测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就可以判定它含有哪种原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多大,并据此分析出它的三维结构。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医学诊断领域。

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这种方法用于分析小分子的结构,因为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分析起来难度很大。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可以用测绘房屋的结构来比喻:我们首先选定一座房屋的所有拐角作为测量对象,然后测量所有相邻拐角间的距离和方位,据??子中的质子(氢原子核)作为测量对象,连续测定所有相邻的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这些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图。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溶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进而可对活细胞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能获得“活”蛋白质的结构,其意义非常重大。1985年,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第一次绘制出蛋白质的结构。目前,科学家已经利用这一方法绘制出15-20%的已知蛋白质的结构。

最近两年来,人类基因组图谱、水稻基因组草图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基因组图谱破译成功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这一时代的重点课题是破译基因的功能,破译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破译基因怎样控制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又是怎样发挥生理作用等。在这些课题中,判定生物大分子的身份,“看清”它们的结构非常重要。专家认为,在未来20年内,生物技术将蓬勃发展,很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由这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明的“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将在今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