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公园位于常熟城北虞山之麓,建园七十年 。依山傍城,秀木拥翠;亭、榭、桥、廊,各得其所;池、泉、石、径,曲尽其妙。山野风光,匠心建筑。是江南独具城市山林优势之综合性公园。
虞山公园,在城区北门口虞山山麓。正门临北门大街,为旧时半巢居及陈家山门处。民国20年(1931年)建园,初名常熟公园。其时城西隅尚有逍遥游公园,原为明嘉靖年间大学士严讷读书处,曾一度改名为虞山公园,后渐衰落而不存。常熟公园俗称为新公园以示区别。
此园倚山并沿城墙构筑,紧靠虞山东麓。景观随地形起伏跌宕,建筑物错落层叠,间以林木泉石,自然风光与人工点缀浑为一体。全园分前、中、后三部。前部有景点倚晴楼、栗里茶室和卷云石;中部以水面为中心,是全园景色精华,亭、榭、曲桥四布,富有江南园林特色;后部虞山亘绵,秀木拥翠,以自然山石为主,山野韵味甚浓。1948年汪青萍《常熟手册》曰:“公园在旱北门内,依山傍城而筑,风景具天然之胜。亭榭点缀,栗里环翠,茶居遥对,游人憩息所也。”旧时景点主要有中山厅、民众教育馆、北廊草堂、湖心亭、九曲桥、双茆亭、挹秀山房、新亭、栗里、环翠小筑、饮绿轩等。至解放前夕,园景荒芜已甚。
1950年更名为人民公园,此后陆续整修湖心亭、九曲桥、双茆亭,重建公园大门、环翠小筑,新建挹翠亭、支边亭、听松亭、忠王碑亭、夕照榭诸景,并辟书亭、儿童乐园等。1960年建虞红亭。1979年起,又重建栗里茶室,设王石谷亭,新建倚晴楼、半山轩、花木商店,开辟花圃建温室。1984至1985年建“倚晴园”,园内建归飞亭、晚翠亭;半山轩处建爬山廊,扩建儿童乐园,辟盆景园。1984年4月,复名为虞山公园。此园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的综合公园,也是虞山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七十年代末,虞山公园大致可分为面积各半的新、老两个区。北部老区建筑陈旧,且多而杂,造型又差,布局较乱,游人集中;南部新区均为山坡松林,新的景点,自然条件好,开发的潜力大。
作为城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游人的需求,更没有给城市创造出美丽的街景。1982年7月,在上海同济大学园林教研室司马铨指导下,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园林专业师生设计,完成了虞山公园的总体规划,以充分利用原有基础,保持地方特色,发挥天然优势,体现时代精神为原则,将虞山公园建成具有江南园林色彩的山林式的综合公园。总体布局按功能和景色特点分为三个景区——前部花坪景区,中部溪塘景区,后部山林景区。花坪景区是以大块的花坛、草坪、花木丛、草花带为主体,构成开放的景域,并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园门、倚晴楼、栗里茶室、环翠餐厅和水石园亭等组成该景域的外围观赏轮廊;溪塘景区是以水面为中心,布置亭、榭,围以疏林花木,构成半开敞的景域,有江南园林特色的亭、榭、曲桥,散置绿荫,成为游憩景点;山林景区是以大片松林为主体,构成密闭的景域,自然山石结合亭廊,组成具有山野天然趣味的景点。公园设置前后两个大门入口,以前门为主。主要园路从前门至后门纵贯公园前、中、后三部分景区,便利管理、运输和游人集散。三个景区分别设环状步行游园路,并与主园路密切联系。
市园林管理处根据总体规划进行了改造,主要项目有:栗里茶室场地改造,添置石台石凳;环翠小筑前后庭院改造,点缀湖石、翠竹,围以粉墙,形成雅静的盆景园;半山轩增建爬山曲廊;倚晴楼配套工程建设,成一富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园中园。1996年4月,市园林管理处投资16.5万元在园后山坡上长约600米的明代城垣墙基通向烈士墓、“普仁秋爽”入口处,修复城墙一段,增添古城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