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粘孢子虫病
1)  Myxosporean
粘孢子虫病
1.
Studies on the Protein Changes in Hemorrhagic and Myxosporean Diseased Crucian Carp;
出血病及粘孢子虫病鲫鱼蛋白质变化研究
2)  Myxosporea
粘孢子虫
1.
Fiftee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all 23 genera in Myxosporea parasitic in the freshwater fishes of China were used for cladistic analysis.
本研究选取15个主要特征对我国淡水鱼类23属粘孢子虫的支序分类进行了分析。
3)  Myxosporean
粘孢子虫
1.
Soluble Proteins in Major Tissues of Normal and Myxosporean-infected Crucian Carp;
正常与感染粘孢子虫鲫鱼主要组织可溶性蛋白质电泳比较
2.
Taxonomic Stud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yxosporean (Prorozoa: Myxozoa) from Some Marine Fishes of Coasts off China Waters;
中国近海部分海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与地理分布
3.
Taxonomic Study on Myxosporean (Myxozoa: Myxosporea) from Marine Fishes of the Coastal Water of Xiamen, China;
厦门沿岸海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
4)  Myxosporidia
粘孢子虫
1.
Myxosporidia of 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and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from China;
我国鲤鲫寄生粘孢子虫名录
2.
Researches on Parasitic Myxosporidiasis of Fish;
鱼类粘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5)  sporozoosis [,spɔ:rəzəu'əusis]
孢子虫病
6)  myxosporan
粘孢子原虫
补充资料:粘孢子虫纲
      原生动物门粘体动物亚门的1纲,通称粘孢子虫。世界已知约1100种,中国发现约500种。除10种左右寄生于两栖类和爬虫类外,绝大多数寄生于鱼类。体小。在发育过程中产生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孢子(图1),孢子由壳瓣、极囊和孢原质组成。孢子虫的种类不同,壳瓣数2~7块不等,以2块壳瓣的孢子最常见,3块(三囊虫),4块(顾氏虫),5块(五囊虫)、6块(六囊虫)、7块(七囊虫)的种类比较少。壳瓣互相连接处称为缝线,缝线增厚或突起成脊状结构称为缝脊。孢子有缝脊的一面称为缝面,与缝面垂直的一面称为正面。孢子因种类不同,其壳瓣表面有各种条纹的如冠孢虫、两极虫、四极虫;有褶皱的如某些粘体虫、碘泡虫、单极虫;有向前后伸延成为线状结构的如新尾孢虫;有向后伸延成为尾突或针状结构的如尾孢虫、有向后伸延成为状结构的如冠孢虫、霍氏虫;有向两侧延伸成为角状或翼状结构的如角形虫。孢子里面含有极囊和孢质两部分。极囊数目因孢子虫的种类不同而有1~7个之分,其大小有相等或不等之别;其位置有的在孢子前方,有的在孢子两端。极囊里面,有作螺旋形盘卷的极丝在幼期孢子的孢质里,一般含有6个核,其中2个是构成极囊的,称为囊核,2个是构成壳瓣的,称为壳瓣核;其余2个核留在孢质里一直至孢子成熟,称为胚核。有些种类在孢质中还有一个嗜碘泡。
  
  粘孢子虫的生活史还不完全清楚。对整个生活周期中核的变化、感染方法以及有无中间寄主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一般认为,成熟的孢子从病鱼体中落入水底或悬浮在水中,被别的鱼吞食,或因接触而粘附在鱼的体表或鳃上后,放出极丝,壳瓣打开,里面的孢原质成为变形虫状体,用伪足移动,经过肠粘膜进入微血管,然后随血液流到适宜寄生的部位定居并生长发育,这时的虫体称为滋养体,是粘孢子虫在寄主体中生活的主要形式。
  
  滋养体继续发育,胞核反复多次分裂,形成几个孢母体(sporonts)。孢母体继续生长发育,其胞核也进行几次分裂,形成6~18个子核,最后形成孢子。滋养体继续生长,形成的孢子数目也随之增多。在滋养体周围的寄主组织,因不断受刺激而发生退化和改变,产生一层膜将滋养体包围,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粘孢子虫孢囊。寄生在鱼的体表或鳃上的粘孢子虫,其孢囊最后可被成熟孢子挤破,孢子直接散落水中,重新侵入其他鱼体,开始重复它的生活史(图2)。寄生在鱼体内(如肠、肝、肾、胆、膀胱等)的粘孢子虫,可通过各器官的排泄管和分泌管输出体外;但寄生在软骨和神经系统内的粘孢子虫,只有在寄主死亡、尸体腐烂后,孢子才能落入水中。
  
  粘孢子虫可侵袭鱼的体内、外各种器官和组织,每一种粘孢子虫在寄主中有它的寄生部位。在淡水鱼类中,鳃、肠和胆囊是最常被侵袭的器官;海洋鱼类的胆囊和膀胱往往寄生1种或多种粘孢子虫。 当寄生虫集中寄生在鳃、鳍或皮肤时,所引起的变化是明显的,通常出现白色的小孢囊,肉眼可看到(图3)。
  
  
  粘孢子纲下分双壳目(Bivalvulida)和多壳目(Mul-tivalvulida)两目。
  
  粘孢子虫常引起鱼类发生种种严重的流行病。在北美、欧洲和日本流行着一种鲑鳟鱼类打转病,这是由脑粘体虫引起的。这种病的流行使鲑鳟鱼大量死亡。
  
  在中国各养鱼地区,也流行着种种粘孢子虫病,其中有与鲑鳟鱼打转病相类似的白鲢疯狂病,其病原体是鲢碘孢虫,它侵入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使病鱼体瘦,尾巴上翘,上下打转,不久即死亡。此病主要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以及江苏、湖北、湖南等省。饼形碘泡虫病危害草鱼,其病原体是饼型碘泡虫,常大量侵袭草鱼苗的内脏组织和鳃,主要是肠道,严重危害草鱼苗的生产。这种病在中国以广东最为严重。流行于广东和广西的"埋坎病",其主要病原体是野鲤碘泡虫。常出现在鲤、鲫鱼皮肤上的鲮单极虫,往往使全身布满白色点状或块状孢囊,严重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