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mphibian reptiles and mammals
两栖爬行及哺乳类
1.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vertebrate varieties in Dalian forest zoo——On amphibian reptiles and mammals;
大连市森林动物园脊椎动物种类调查报告—两栖爬行及哺乳类
2)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两栖爬行类
1.
The recent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of growth and growth hormone secretion in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s reviewed.
根据生长内分泌学 ,综述了近年来两栖和爬行类生长激素 ( GH)分泌活动的调节及生长激素在两栖爬行类生长中作用这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研究进展 。
2.
This paper reviewed recent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of both growth and growth hormone secretion in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by the brain(neuroendocrino factor)-pituitary(growth hormone)-live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axi
本文综述了近若干年两栖爬行类生长激素分泌和两栖爬行类生长的内分泌调节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3) amphibians and reptilesolia
两栖及爬行动物
4) amphibian reptile
两栖爬行类动物
1.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in Weiyuanjiang Nature Reserve totally recorded 40 species of amphibian reptile, including 18 species of amphibian, belonging to 13 genera of 7 families of 1 order, and 22 species of reptile, belonging to 18 genera of 7 families of 1 order.
2006年10月与2005年5月对威远江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结果共记录到两栖爬行类动物40种,其中两栖类动物18种隶属于1目7科13属;爬行类动物22种,隶属于1目2亚目7科18属。
5) marine reptiles
海栖爬行类
6)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两栖爬行动物
1.
Investigation on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resources of Erxianyan Subalpine Sphagnum Marshes Wetland of Hubei Province;
湖北二仙岩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2.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Daguisi National Forest Park;
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初步研究
3.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Manghe Nature Preserve;
蟒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
补充资料:爬行类的识别
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动物,是两栖动物到鸟类的过渡类型,如乌龟,鳖,壁虎,蛇类等。现将各目的主要鉴别依据河常见种的识别特征分述如下:
龟鳖目的识别依据和常见种的识别
(一)龟鳖目的识别依据
龟鳖目的分类识别,主要依据骨骼的构造、四肢形状和表皮结构;属种的识别还要依据背、腹甲骨板和盾片(角质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头部皮肤或鳞片的征状,韧带组织的有无,吻突的长短等。龟壳背甲和腹甲各盾片与骨板更是常用的分类特征。
(二)常见种的识别
龟类的背、腹甲表面多被角质盾片。鳖类背、腹甲表面被革质皮肤。海龟类的四肢呈桨状,指、趾并合,具1-2爪。上述三类有明显区别。现将常见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简介如下:
1.平胸龟:头大,尾长;头尾不能缩入壳内;背甲的缘盾与腹甲之间有下缘盾。
2.乌龟:体形不大;头背前部平滑,后端呈细粒或细鳞状;头侧及喉侧有镶黑边的黄线;背甲棕色或黑色;四肢较扁平,有爪,指、趾间全蹼。
3.眼斑水龟:头背有二对眼状斑,密布虫纹。
4.黄喉水龟:喉部黄色,眼后具一条黄纵线;腹甲黄色,每一盾片上具深棕色斑。
5.黄缘闭壳龟:背甲与腹甲能完全闭合,上喙向后明显钩曲;吻端与上颌呈一直线斜向后方;肛盾无缺刻但有盾沟;背甲棕红色,缘盾腹面黄色。
6.海龟:前额鳞1对;肋盾4对;背甲盾片平砌;四肢呈桨状,具1-2爪。
7.玳瑁:前额鳞2对;肋盾4对;背甲盾片覆瓦状排列。
8.鳖:吻突长等于眼径长。
9.鼋:吻短不及眼径的二分之一。
蜥蜴目的识别依据
(一)蜥蜴目的识别依据
蜥蜴目的识别依据骨骼特征和体表被覆的鳞被征状外,鼻孔的位置、耳孔的大小、四肢发达的程度、指趾的形态及结构,股窝、鼠蹊窝或肛窝的有无等,都是分类识别的标志。
蜥蜴目各属种的鳞片大小、形状、数目和排列情况比较稳定,是分类识别的主要依据。
(二)常见种的识别
壁虎类体被粒鳞;指、趾下具皮肤褶裂,无活动眼睑。石龙子类体被圆鳞,呈覆瓦状排列;尾下正中具一行宽大鳞片。草蜥类背鳞起棱;指、趾末端直伸。麻蜥类腹鳞方形,斜向中线排列;指、趾下瓣具棱。沙蜥类上下眼睑游离缘鳞片向外突出;鼻孔能关闭;趾外侧具栉状缘。上述五类有明显区别,现将常见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简介如下:
1.大壁虎(蛤蚧):全长30厘米以上;吻鳞宽,不达鼻孔。
2.无蹼壁虎:全长12厘米左右;背面疣鳞少;趾间无蹼。
3.多疣壁虎:背前方及枕部疣鳞较多;指趾间有蹼迹。
4.石龙子:后赅鳞2片;无后鼻鳞;第二列下颞鳞锲形。
5.蓝尾石龙子:后赅鳞1片;雄性肛侧各有一棱鳞。
6.北草蜥:背面具6行棱鳞;腹鳞8行;具鼠蹊窝一对。
7.南草蜥:背面具4行棱鳞;腹鳞10—12行。
8.丽斑麻蜥:前额鳞5枚;眶下鳞不达唇缘;北中段小鳞横排42—67;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1.5倍。
9.山地麻蜥:眶下鳞达唇缘;北中段小鳞横排38—50枚;尾长超过头体长的1.5倍。
10.荒漠麻蜥:腹鳞横排18(偶有16或20)枚;背有黑横斑。
11.青海沙蜥:鼻孔间距约等于鼻孔至眶前褶的长度,鼻间鳞5—7枚。
12.榆林沙蜥:背鳞具棱,背鳞间有深色上翘的鳞丛,形成对称排列的黑斑;具有桃红色腋斑;尾下方黑色。
蛇目的识别依据
蛇目分类上,科与亚科的识别主要依据骨骼的构造和牙齿的特点;对属于种的识别,主要依据鳞片的形状、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色斑的特点,以及外部器官如鼻孔的大小与位置、眼的大小、瞳孔的形状,雄性交接器的结构等。
蛇类鳞片形状、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等,是识别属种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大型的是蟒蛇,毒蛇的头呈三角形,颈部很细等。
我国的爬行动物资源
我国爬行纲动物有382种,分属龟鳖目、蜥蜴目、蛇目、鳄目四个目。(源自: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信息网)
龟鳖目的识别依据和常见种的识别
(一)龟鳖目的识别依据
龟鳖目的分类识别,主要依据骨骼的构造、四肢形状和表皮结构;属种的识别还要依据背、腹甲骨板和盾片(角质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头部皮肤或鳞片的征状,韧带组织的有无,吻突的长短等。龟壳背甲和腹甲各盾片与骨板更是常用的分类特征。
(二)常见种的识别
龟类的背、腹甲表面多被角质盾片。鳖类背、腹甲表面被革质皮肤。海龟类的四肢呈桨状,指、趾并合,具1-2爪。上述三类有明显区别。现将常见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简介如下:
1.平胸龟:头大,尾长;头尾不能缩入壳内;背甲的缘盾与腹甲之间有下缘盾。
2.乌龟:体形不大;头背前部平滑,后端呈细粒或细鳞状;头侧及喉侧有镶黑边的黄线;背甲棕色或黑色;四肢较扁平,有爪,指、趾间全蹼。
3.眼斑水龟:头背有二对眼状斑,密布虫纹。
4.黄喉水龟:喉部黄色,眼后具一条黄纵线;腹甲黄色,每一盾片上具深棕色斑。
5.黄缘闭壳龟:背甲与腹甲能完全闭合,上喙向后明显钩曲;吻端与上颌呈一直线斜向后方;肛盾无缺刻但有盾沟;背甲棕红色,缘盾腹面黄色。
6.海龟:前额鳞1对;肋盾4对;背甲盾片平砌;四肢呈桨状,具1-2爪。
7.玳瑁:前额鳞2对;肋盾4对;背甲盾片覆瓦状排列。
8.鳖:吻突长等于眼径长。
9.鼋:吻短不及眼径的二分之一。
蜥蜴目的识别依据
(一)蜥蜴目的识别依据
蜥蜴目的识别依据骨骼特征和体表被覆的鳞被征状外,鼻孔的位置、耳孔的大小、四肢发达的程度、指趾的形态及结构,股窝、鼠蹊窝或肛窝的有无等,都是分类识别的标志。
蜥蜴目各属种的鳞片大小、形状、数目和排列情况比较稳定,是分类识别的主要依据。
(二)常见种的识别
壁虎类体被粒鳞;指、趾下具皮肤褶裂,无活动眼睑。石龙子类体被圆鳞,呈覆瓦状排列;尾下正中具一行宽大鳞片。草蜥类背鳞起棱;指、趾末端直伸。麻蜥类腹鳞方形,斜向中线排列;指、趾下瓣具棱。沙蜥类上下眼睑游离缘鳞片向外突出;鼻孔能关闭;趾外侧具栉状缘。上述五类有明显区别,现将常见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简介如下:
1.大壁虎(蛤蚧):全长30厘米以上;吻鳞宽,不达鼻孔。
2.无蹼壁虎:全长12厘米左右;背面疣鳞少;趾间无蹼。
3.多疣壁虎:背前方及枕部疣鳞较多;指趾间有蹼迹。
4.石龙子:后赅鳞2片;无后鼻鳞;第二列下颞鳞锲形。
5.蓝尾石龙子:后赅鳞1片;雄性肛侧各有一棱鳞。
6.北草蜥:背面具6行棱鳞;腹鳞8行;具鼠蹊窝一对。
7.南草蜥:背面具4行棱鳞;腹鳞10—12行。
8.丽斑麻蜥:前额鳞5枚;眶下鳞不达唇缘;北中段小鳞横排42—67;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1.5倍。
9.山地麻蜥:眶下鳞达唇缘;北中段小鳞横排38—50枚;尾长超过头体长的1.5倍。
10.荒漠麻蜥:腹鳞横排18(偶有16或20)枚;背有黑横斑。
11.青海沙蜥:鼻孔间距约等于鼻孔至眶前褶的长度,鼻间鳞5—7枚。
12.榆林沙蜥:背鳞具棱,背鳞间有深色上翘的鳞丛,形成对称排列的黑斑;具有桃红色腋斑;尾下方黑色。
蛇目的识别依据
蛇目分类上,科与亚科的识别主要依据骨骼的构造和牙齿的特点;对属于种的识别,主要依据鳞片的形状、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色斑的特点,以及外部器官如鼻孔的大小与位置、眼的大小、瞳孔的形状,雄性交接器的结构等。
蛇类鳞片形状、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等,是识别属种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大型的是蟒蛇,毒蛇的头呈三角形,颈部很细等。
我国的爬行动物资源
我国爬行纲动物有382种,分属龟鳖目、蜥蜴目、蛇目、鳄目四个目。(源自: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信息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