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属演变
自尧、舜、禹到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属弦之封国领地,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为曾国迁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弦被楚并吞,属楚国,秦时(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属九江郡,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归江夏郡正阳县,三国时期(220年--265年)属魏国领地,晋时(265-420年)属弋阳之光山县,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隶属河南省布政史司光州县。
据《光山县志》记载,在明嘉靖十年以前,白雀园系一片田园土地,称付家村,其两侧有大片竹园环绕,园林内常年宿集大量白毛红嘴的白娴鸟,人们视为吉兆,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称“白雀园”,沿用至今。
2、建置沿革
1912年1月(民国元年)-1929年1月(民国18年)g·m·d光山县政府仍沿袭清代旧制,属光山县所辖,1930年2月初,光山赤卫军解放了白雀园,4月,中共白雀园区委、区苏维埃正式建立,同年6月,又建立了中共白雀园市委、市苏维埃。1932年10月-1947年6月被g·m·d光山县政府控制,1947年7月13日白雀园获得解放,在白雀园建立光商县。1948年6月,光商县与潢川县南部合并为白雀县,成立了县民主政府,1949年改为白雀区,隶属光山县。1958年4月撤区改乡,1959年建立人民公社,1961年又改为白雀园区,1963年改为人民公社,直到1983年4月改为白雀园乡人民政府,1986年改为建制镇,2005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后,雷堂乡撤并到白雀镇,新建制为白雀园镇。现辖枣岗、双轮、陶岗、九里、叶冲、骆寨、钟桥、杨围孜、杨寨、罗山、马山、土庙、李寨、赛山、赛一、老山、冯寨、张寨、龙寨、岳寨、新光桥、汪河、方寨、李榜、石仙、雷堂、朱堂、土门、鸡冠、陈集、莲花、沿河、新华33个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545个村民组,14597户,6.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6万余人。
二、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白雀园镇位于大别山北麓,距光山县城东南部38公里处,地处北纬31°47'东经115°06'。东与商城县余集镇、观庙乡相邻,西和本县凉亭乡、砖桥镇毗连,北与潢川县仁和镇交界,南与新县沙窝镇、八里畈镇接壤。全镇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7.8公里。106国道、商武路贯穿镇境,距县城35公里,距京九光山站20公里,距武汉、合肥等城市均在200公里以内,境内交通便捷,村组通、组组通公路网络健全,有豫南“小汉口”之称。
2、地形地貌
白雀园镇是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属浅山区,全镇东南部多为高山,北部属丘陵地区南部大尖山海拔高度为345米,北部平均海拔高度为65米,全镇域平均海拔高度为205米。镇域地势南高北低,白露河顺贯镇境,其支流在黄家湾汇入白露河。
3、山脉河流
白雀园境内的山岭重叠,大都呈东西走向,系大别山之脉。
大尖山(北纬31°44'东经115°04'):由大小119个山头组成,主峰位于南部的冯寨村,海拔高度为345米,是著名的杉松生态林基地。
鸡冠山(北纬31°46'东经115°08'):位于东南部的鸡冠村,主峰犹如鸡冠子状,海拔高度为254米,土层薄,石头多。
石仙山(北纬31°45'东经115°09'):位于东南部的石仙村,主峰海拔高度为228米。
龙王尖(北纬31°44'东经115°08'):位于东南部的龙寨村,主峰高大,次峰矮小,其状象龙,主峰象龙头,海拔高度为214米。
张大山(北纬31°47'东经115°03'):位于西部的土庙村,主峰海拔高度为209米,此山以马尾松为多。
罗山岭(北纬31°48'东经115°04'):位于罗山村,相传古时山顶上有一小山包,如箩筛状,故名。后谐音"罗山"。主峰海拔高度为207.5米。
马山岭(北纬31°48'东经115°03'):位于马山村,主峰海拔高度为207米。
杨大山岭:系杨围孜村与杨寨村东西走向的界岭,有大小13个山头组成,主峰海拔高度为20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