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ugilogobius myxodermus
粘皮鲻鰕虎
1.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Mugilogobius myxodermus;
粘皮鲻鰕虎鱼胚胎及仔鱼的发育
2) Mugilogobius abei
阿部鲻鰕鯱
1.
Mugilogobius abei,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estuaries of China was applied to the laboratory simulation and field exposure in this study.
同时选择了我国河口区广布种—阿部鲻鰕鯱(Mugilogobius abei)作为实验动物对象,通过设计室内暴露和野外暴露试验,检测鱼类肝脏细胞中Ⅰ、Ⅱ代谢酶对目标药物的响应,并结合环境化学监测方法,评价水体环境中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影响。
4) Gobioidei
鰕虎鱼亚目
1.
A Catalogue of Chinese Fishes Ⅻ —— Blennioidei, Callionymoidei,Gobiesocoidei, Gobioidei, Schindlerioidei,Acanthuroidei, Trichiuroidei,Scombroidei, Thunnioidei, Stromateoidei, Anabantoidei and Mastacembeloidei;
中国鱼类名录 Ⅻ——鳚亚目、(鱼+衔)亚目、喉盘鱼亚目、鰕虎鱼亚目、微体鱼亚目、刺尾鱼亚目、带鱼亚目、鲭亚目、鲳亚目、金枪鱼亚目、攀鲈亚目、刺鳅亚目
5) Rhinogobius similis(Gill)
真吻鰕虎鱼
6) Bareneck goby
裸项栉鰕虎鱼
1.
Effects of Salinity on Multiplication and Growth of Bareneck goby;
盐度对裸项栉鰕虎鱼繁殖和生长的影响
2.
Study on feeding rhythm and amount of larval Bareneck goby;
裸项栉鰕虎鱼仔鱼日摄食量及摄食节律研究
3.
Study on feeding and growth of Bareneck goby in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
裸项栉鰕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研究
补充资料:鲻
硬骨鱼纲鲻形目(Mugiliformes)鲻科(Mugilidae)鲻属。又名"乌鲻"、"乌鱼"等,古名"乌"。世界主要咸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沿岸地区。中国沿岸海区均产。
形态 体圆筒形。头稍宽扁。脂眼睑发达。口裂小而平横,下位;上颌骨全为眶前骨遮盖,后端不急剧下弯。背鳍2个,分离较远。体青灰色,体侧上部具几条暗色纵带。
生物学特性 鲻为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半咸水和盐度高达40的海水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半咸水域和江河入海口处。性活泼,善跳跃。适温范围为12~25℃,较喜暖水;对低温敏感,冬季水温较低时,便离岸游向外海深水处。成鱼和幼鱼在海湾、河口索饵。成鱼草食性,用刚毛状细牙刮取沉积在泥表的硅藻、丝状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黎明及中午的摄食强度最大。一年中则以春季的摄食强度最高,秋末和冬季最低。产卵洄游及生殖期间不食。仔鱼主要摄食小型浮游动物。仔、幼鱼都以白天摄食为主。雄鱼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4龄,雌鱼为4~6龄。台湾、福建沿海的成熟雌鱼平均体长为450~500毫米左右,成熟雄鱼为 400毫米左右。怀卵量70~500余万粒。福建、台湾、广东沿海鲻的生殖季节在11月至翌年1月,12月为盛期。生殖前亲鱼离开河口、港湾,一般认为洄游到离岸稍远的近海区产卵。卵浮性,卵径0.9~1.0毫米,具油球1个。受精卵在水温20~24.5℃和盐度30.1~33.8的范围内,经44~59小时后孵化。初孵仔鱼全长约2.4~3.5毫米。1龄鱼一般体长达200毫米、重0.25千克;2龄鱼可达320~350毫米,重0.5千克以上;最大的个体可长达750~900毫米,重12千克左右。
养殖 早在 400多年前中国上海地区就已有养鲻的记载。1963年,中国台湾省在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鲻获得成功。目前养殖用苗还须从天然水域中捕捞。可在春季晴暖无风、水质较清时,用灯光诱捕。生产上还常开闸纳苗。鱼苗捞起后最好在半咸水中暂养1~3天再逐步过渡至淡水。长途运输时水温不应超过15℃,并要注意换水和避免剧烈振动致伤。以尼龙袋装苗充氧密封运输,效果尤佳。人工繁殖时亲鱼一般从沿海水域捕捞或采用人工养殖的成熟亲鱼。对后者采取产前盐度过渡方法,即在产前2~3个月对亲鱼池逐渐增加海水,使池水盐度逐步提高到10以至30左右,可有效地促使性腺成熟。当亲鱼的卵母细胞直径达0.6~0.7毫米时,即可注射催情剂诱导产卵。人工繁殖的仔鱼成活的关键是获得适口饵料,目前已筛选出双壳类幼体、桡足类无节幼体、褶皱臂尾轮虫和卤虫初孵幼体等饵料生物。养成有粗养和池塘混养两种形式。粗养是在半咸水或海水中大面积放养。如中国南方的鱼塭养殖主要采用开闸纳苗方法,辅以捞苗补充,不需施肥、投饵,管理方便,虽单位产量较低,但总产量较大。混养是利用淡水或半咸水池塘与鲤科鱼类或非鲫、遮目鱼等同塘养殖。在淡水鱼池中混养一定数量的鲻,亩产量一般可提高10~50千克。以施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鱼体长大后,须补充投喂豆饼、麦皮、米糠等人工饵料。当年苗种养到年底,一般可达250克左右。鲻的单一精养方式产量不高,一般不予采用。
鲻通常用浮水罾及沿岸定置网捕捞。主要生产国有日本、朝鲜、墨西哥、委内瑞拉、希腊等,中国产量较少。肉质细嫩,含脂量多,以鲜销为主。卵巢干是名贵食品。
形态 体圆筒形。头稍宽扁。脂眼睑发达。口裂小而平横,下位;上颌骨全为眶前骨遮盖,后端不急剧下弯。背鳍2个,分离较远。体青灰色,体侧上部具几条暗色纵带。
生物学特性 鲻为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半咸水和盐度高达40的海水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半咸水域和江河入海口处。性活泼,善跳跃。适温范围为12~25℃,较喜暖水;对低温敏感,冬季水温较低时,便离岸游向外海深水处。成鱼和幼鱼在海湾、河口索饵。成鱼草食性,用刚毛状细牙刮取沉积在泥表的硅藻、丝状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黎明及中午的摄食强度最大。一年中则以春季的摄食强度最高,秋末和冬季最低。产卵洄游及生殖期间不食。仔鱼主要摄食小型浮游动物。仔、幼鱼都以白天摄食为主。雄鱼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4龄,雌鱼为4~6龄。台湾、福建沿海的成熟雌鱼平均体长为450~500毫米左右,成熟雄鱼为 400毫米左右。怀卵量70~500余万粒。福建、台湾、广东沿海鲻的生殖季节在11月至翌年1月,12月为盛期。生殖前亲鱼离开河口、港湾,一般认为洄游到离岸稍远的近海区产卵。卵浮性,卵径0.9~1.0毫米,具油球1个。受精卵在水温20~24.5℃和盐度30.1~33.8的范围内,经44~59小时后孵化。初孵仔鱼全长约2.4~3.5毫米。1龄鱼一般体长达200毫米、重0.25千克;2龄鱼可达320~350毫米,重0.5千克以上;最大的个体可长达750~900毫米,重12千克左右。
养殖 早在 400多年前中国上海地区就已有养鲻的记载。1963年,中国台湾省在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鲻获得成功。目前养殖用苗还须从天然水域中捕捞。可在春季晴暖无风、水质较清时,用灯光诱捕。生产上还常开闸纳苗。鱼苗捞起后最好在半咸水中暂养1~3天再逐步过渡至淡水。长途运输时水温不应超过15℃,并要注意换水和避免剧烈振动致伤。以尼龙袋装苗充氧密封运输,效果尤佳。人工繁殖时亲鱼一般从沿海水域捕捞或采用人工养殖的成熟亲鱼。对后者采取产前盐度过渡方法,即在产前2~3个月对亲鱼池逐渐增加海水,使池水盐度逐步提高到10以至30左右,可有效地促使性腺成熟。当亲鱼的卵母细胞直径达0.6~0.7毫米时,即可注射催情剂诱导产卵。人工繁殖的仔鱼成活的关键是获得适口饵料,目前已筛选出双壳类幼体、桡足类无节幼体、褶皱臂尾轮虫和卤虫初孵幼体等饵料生物。养成有粗养和池塘混养两种形式。粗养是在半咸水或海水中大面积放养。如中国南方的鱼塭养殖主要采用开闸纳苗方法,辅以捞苗补充,不需施肥、投饵,管理方便,虽单位产量较低,但总产量较大。混养是利用淡水或半咸水池塘与鲤科鱼类或非鲫、遮目鱼等同塘养殖。在淡水鱼池中混养一定数量的鲻,亩产量一般可提高10~50千克。以施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鱼体长大后,须补充投喂豆饼、麦皮、米糠等人工饵料。当年苗种养到年底,一般可达250克左右。鲻的单一精养方式产量不高,一般不予采用。
鲻通常用浮水罾及沿岸定置网捕捞。主要生产国有日本、朝鲜、墨西哥、委内瑞拉、希腊等,中国产量较少。肉质细嫩,含脂量多,以鲜销为主。卵巢干是名贵食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