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林木育种
1)  forest tree breeding
林木育种
1.
As an useful tool of forest tree breeding and gene transfer,genetic linkage map gives new development to the study of 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and also makes early selection of forest tree possible.
首先,遗传图谱的构建,是林木育种和基因转移的有利工具,使森林遗传学和林木育种学研究产生了新的飞跃,还为林木早期选择,提高选择效果,缩短选育周期提供了可能;其次,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通过植物遗传工程,克隆毒蛋白基因,并将抗虫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得到抗虫转基因植株,从而为林木的抗病育种提供一个划时代的手段。
2)  forest breeding
林木育种
1.
Radioactive breeding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orest breeding;
辐射育种及其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2.
Study On The Main Point Of The Forest Breeding Database Structure;
关于林木育种数据库构建要点的探讨
3)  tree breeding
林木育种
4)  forest tree breeding
林木育种学
1.
Application of Tabular-Comparison Method in "Forest Tree Breeding" Class Teaching;
列表比较法在《林木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
5)  forest tree breeding region
林木育种区
6)  Forest Tree Genetics and Breeding
林木遗传育种学
1.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Forest Tree Genetics and Breeding;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补充资料:林木育种
      按预定目的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的技术。其机理是利用林木种群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产生的变异与分化,从中选择、分离和繁殖符合目的的群体或个体。主要的途径有引种驯化(见林木引种)、种源试验、选择育种、杂交育种以及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见倍数性育种)、辐射诱变(见诱变育种)等。繁育良种的方式有母树林、林木、种子园和采穗圃等。经过选择和改良的林木繁殖材料,生产上统称为良种。但林木育种的根本任务是创育品质和产量符合生产需要、性状能稳定遗传,且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的林木良种群体,以便充分利用自然生产潜力、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研究林木育种理论与技术的学科称为林木育种学。它以遗传学为基础,同时与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树木生理学、造林学、生物统计学等有密切关系。
  
  历史与现状 在林木育种工作中,引种的历史最为悠久。对树种内遗传变异的认识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明代,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杉木的种内变异。日本在1696年出版的《农业全书》中,对茶树、桑树、漆树、柳杉等的种内变异以及繁殖习性等也有描述。18世纪,欧洲一些林学家已认识到林木种子起源的意义。1821年法国人在巴黎设置了欧洲赤松不同种源的试验林。19世纪末,奥地利、瑞士等国林学家相继作了落叶松、云杉、松树、栎树等树种的种源试验,观察到种源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此后,又通过多次国际试验,逐步加深了对主要树种种内遗传变异规律的认识。通过这些试验和观察,一些林学家发现单株子代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提出了选择优良单株建立种子园的设想,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付诸实践。林木杂交的早期工作是1845年在德国用欧洲赤松和欧洲黑松进行的。20世纪3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用杨树、松树、落叶松等树种在种间开展大量杂交,以求获得优异的繁殖材料,并了解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1936年瑞典人H.尼尔逊·埃勒首先报道了山杨三倍体无性系,引起林业界的广泛重视。
  
  20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对早期引种成功的树种进行大规模推广,并进一步扩大引种试验。还参照主要造林树种的种源试验结果作出种子区划,供造林和引种之用。自50年代起,选优和种子园的工作日益在许多国家的生产中发挥作用。欧洲各国为培育速生、抗病杨树品种而建立了专业机构。同时,包括针叶树种在内的无性系选育和推广工作也在欧美国家受到重视。60年代以来,林木育种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受到普遍重视。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林木育种着重于杨树杂交,同时对早期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如刺槐、杨树、欧美杨、湿地松、火炬松等逐步扩大栽植面积。60年代初对杉木等树种开展了选优,并建立了一批种子园,到70年代末,部分省(自治区)已用杉木种子园生产的种子大面积造林,增产效果明显。与此同时,还逐步开展了各主要造林树种的种源试验。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现已纳入国家计划,并有较大发展。
  
  基本内容 包括3个部分:①原始材料的选育。常规育种中主要是选择林分中存在的各种有益于人类的变异,通过引种、种源选择、优树选择和无性系选择,以及通过杂交,组合出新的变异。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发掘和利用自然变异。因此,宜根据育种目标,有计划地开展资源的调查、收集、研究和利用工作。多倍体育种由于诱变技术以及经济性状不突出等原因,迄今仅在少数阔叶树种中有所研究。70年代来,通过花药诱导培养杨树等单倍体的工作开展较多。由单倍体可培育出纯系,对生活周期长的林木有特殊意义。杂交、倍数性育种属狭义的林木育种。②对选育出的原始材料作遗传鉴定。最直接、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原始材料根据育种目标并按田间试验设计要求,作造林对比试验。无性繁殖树种多用扦插苗造林,少数用根插苗,对这类苗木应注意位置效应的影响。种子繁殖树种用实生苗,其亲本选配涉及到交配设计的选择,因此比无性繁殖树种的测定复杂。通过遗传测定评选出优良遗传型,并提供改良效果和遗传参数等方面的数据(见林木表型遗传测定)。③繁殖经遗传测定的优良遗传型。选择育种可根据自然、气候特点选择和利用繁殖材料,鉴定和良种繁殖同时并进,有利于缩短良种投产时间。杂交育种则须遵循先遗传测定、后繁殖推广的原则。良穗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类:有性繁殖树种通过种子园生产种子;无性繁殖树种通过采穗圃或采根圃提供穗(根)条。
  
  林木育种特点 主要有:①世代和育种周期长。多数树种达到性成熟和经济成熟需要几年乃至数十年,进行遗传测定和多世代育种较困难。但由于树木多年开花结实,选育材料能在较长时期内被繁殖利用,并有可能在遗传测定后进行再选择。②多数树种分布区广,经营水平较低,加以林木育种历史短,对树木遗传变异规律的了解少,是育种工作的不利条件。但自然界尚未被发现和利用的优良遗传型也因此大量存在,可使选育和引种具有较大的潜力,且见效较快。③主要造林树种都属异花授粉植物,自花授粉或近亲繁殖会引起衰退。因此要采用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方式。同时,对可以营养繁殖的树种,可作无性系选育。有性和无性选育相结合,是树木的有效育种方式。④在林业经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有利于林分的稳定。
  
  展望 在继续加强对现有育种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基础上,选种和引种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改良林木的主要途径。杂交育种在抗性育种中,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育种方式。林木改良效果的提高,有赖于遗传测定。因此改进性状鉴定的技术方法特别重要。经济性状在亲代-子代间的遗传规律,幼龄-老龄间的变化规律,形态、解剖、生理、生化指标与经济性状间的相关,在模拟条件下性状的表现规律等等,都是今后着重研究的课题。在良种繁殖技术方面,为了增加林木种子的产量,提高种子的遗传品质,需要进行有关开花生物学、土壤水肥管理和树体管理、果实和种子病虫害防治、以及花粉管理、亲本配合力选择等的研究。无性繁殖能保存无性系的优良性状,改良效果好,见效快,需要加强对难于应用无性方法繁殖的树种的研究。现林木育种目标在不少国家已远远超越了初期速生、干形好的标准,抗病、抗虫、抗寒、抗雪害,以及为提高材质,增加松脂、单宁、纸浆等的产量的育种正在发展中。
  
  

参考书目
   B. Zobel, J. Talbert, Applied Forest Tree Improvement, 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