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pulation physiological indices
群体生理指标
1.
Effects of planting date and density on population physiological indices of summer corn (Zea mays L.) in central Shaanxi irrigation area;
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2) colony growth quality index
群体生育指标
1.
The plant properties and colony growth quality index about 18 new maize hybrids were studied with the grey system theory.
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18个新玉米杂交种在旱作条件下的植株性状和群体生育指标。
3) groups of indicators
群体指标
5)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生理指标
1.
Correlations between leaf δ~(13)C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desert plant Reaumuria soongorica;
荒漠植物红砂叶片δ~(13)C值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2.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volunteers body in hig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environment cabin,their abilities of heat endurance,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variation and the limit values of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under the different climatic parameters.
目的确定高温高湿热环境中人体的耐热反映,生理指标变化及人体耐热极限的各种生理指标值。
3.
Litopenaeus vannamei were acclimated for 1,5, 15 and 30 days at different salinities(4,18 and 32 at 22~26 ℃),and the immune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haemolymph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at different salinities were analysed and compared.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不同盐度(4,18,32)和温度(22~26℃)水体中养殖,分别于1,5,15和30 d后取样,进行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免疫生理指标比较。
6) Physiological index
生理指标
1.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index and diosgenin content in different ploidy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不同倍性盾叶薯蓣的生理指标和薯蓣皂苷元量的比较研究
2.
Effect of Cu~(2+) on sprouting and physiological index of Oryza sativa;
Cu~(2+)对水稻萌发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3.
Effects of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y on characters and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Festuca arundinacea;
不同光照强度对高羊茅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补充资料:内群体与外群体
依照人们的归属感对社会群体所作的一种划分。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内群体又称我们群体,简称我群。外群体是相对于内群体而言的,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群体。外群体又称他们群体,简称他群。
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对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一书里提出来的。作者试图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众意识以及群众对于个人的影响。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地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里,而且有时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强调,如一个群体有自己的名称、符号标志,或特殊的服饰、礼仪或习俗等等。社会学文献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性质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原始社会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数目极为有限,性质单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氏族或部落属于内群体,其他的氏族或部落则属于外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个人参与的内群体的数量随之增多,性质不完全局限于血缘的联系或地域的联系,而是逐步扩展到工作、社交、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业缘、社交、文体等多种类型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对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一书里提出来的。作者试图用这对概念描述一个人的群体归属、群众意识以及群众对于个人的影响。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明确地区分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不仅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里,而且有时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强调,如一个群体有自己的名称、符号标志,或特殊的服饰、礼仪或习俗等等。社会学文献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对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性质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原始社会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数目极为有限,性质单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氏族或部落属于内群体,其他的氏族或部落则属于外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一个人参与的内群体的数量随之增多,性质不完全局限于血缘的联系或地域的联系,而是逐步扩展到工作、社交、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业缘、社交、文体等多种类型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的加入或退出,外群体和内群体不时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