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NA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RNA三维结构
2) RNA 3D structure
RNA三级结构
3) 3D structure
三维结构
1.
3D structure from aerial image sequence based on affine transformation;
基于仿射变换从序列图像恢复物体的三维结构
2.
3D structure and dynamic types of the lithospheric crust in continental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与动力学型式
3.
3D structure of the asthenosphere beneath China and adjacent land and sea area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lithosphere;
中国及邻近陆海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及其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4)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三维结构
1.
Determin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nemoside A_3 in solution by NMR and molecular simulation;
核磁共振和分子模拟法研究三萜皂苷Anemoside A_3在溶液中的三维结构
2.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n genome an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rice dwarf phytoreovirus;
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及毒粒三维结构的研究进展
3.
Homology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rthrobacter K1108 hydantoinase;
节杆菌K1108乙内酰脲酶三维结构的模建和分析
5)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三维结构
1.
Multi-frequency topology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of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三维结构多频拓扑优化设计研究
2.
Automatic design and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simulation of tube-shell heat exchanger;
管壳式换热器自动化设计及三维结构模拟
3.
A substantial review on the storm track is conducted in its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temporal variation, maintenance mechanism and interrelation to the mean flow, etc.
从风暴轴的三维结构、时间演变、维持机制及其与平均气流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对风暴轴的研究动态和主要结果作了综合评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作了一定的展
补充资料:感染性RNA病原RNA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