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ysidacea
糠虾类
1.
Pelagic Mysidacea in East China Sea and its significance as the indicator of water mass;
东海浮游糠虾类生态类型划分及其对水团的指示作用
2.
Dominant species of pelagic Mysidacea in the East China Sea;
东海浮游糠虾类优势种的研究
2) mysis latreille
糠虾
1.
The morphology and fine structure of compound eyes in four species(Daphnia pulex ,Mysis Latreille, Penaeus monodon,Scylla serrata) were studi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详细研究阐述了4种甲壳动物:蚤状溞(Daphnia pulex)、糠虾(Mysis Latreille)、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超微结构。
3) mysis
['maisis]
糠虾幼体
1.
The effects of Cu 2+ ,Mn 2+ and Sr 2+ in seawater on the survival and metamorphosis of Peaneus chinensis mysis were studied.
在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天然海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u2 +、Mn2 +和Sr2 +进行养殖实验 ,研究了Cu2 +、Mn2 +和Sr2 +对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糠虾幼体成活率与变态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海水中Cu2 +、Mn2 +和Sr2 +浓度分别为 10 ,2 0和 2 0 μg/L时对中国对虾糠糠虾的成活变态最为有利 。
4) Neomysis japonica
日本新糠虾
1.
Histological Study on Digestive System of Neomysis japonica;
日本新糠虾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2.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Neomysis japonica with the histological technique,meanwhile,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ength of the female adult,the number and the length of the newly hatched larvae stastically.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及新孵幼体体长间的相互关系。
3.
The anatomy and histology of reproductive system of female Neomysis japonica were observed.
结合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首次对日本新糠虾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分期,并对各期卵巢发育时间及卵巢长与体长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5) N. awatschensis
黑褐新糠虾
1.
tamarense could affect the surviv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N.
通过塔玛亚历山大藻 ( Alexandrium tamarense)对黑褐新糠虾 ( N eomysis awatschensis)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研究 ,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存活、生殖、生长等有不利影响 ,影响程度随塔玛亚历山大藻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2.
Its acute effects on Brachionus plicatilus, Artemia salina and Neomysis awatschensis and the chronic effects on N.
本文以一株不产PSP毒素的相关亚历山大藻(AC-1)为对象,研究了该藻株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黑褐新糠虾急性毒性效应和对糠虾的慢性毒性影响,同时对AFT毒素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相关亚历山大藻(AC-1)密度的升高,轮虫、卤虫、糠虾的存活率逐渐降低,其96hLC50分别为:1500cells/ml,90cells/ml,5000cells/ml。
6) Neomysis awatschensis
黑褐新糠虾
1.
The acute and chronic effects of a non-PSP producer,Alexandrium affine on Neomysis awatschensis;
一株非PSP产毒的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影响
2.
Toxic effects of Cu~(2+),Zn~(2+) on Neomysis awatschensis;
Cu~(2+)、Zn~(2+)对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毒性作用
3.
Acute toxicity test of five heavy metal ions to Neomysis awatschensis;
五种重金属离子对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试验
补充资料:虾类
甲壳动物十足目(Decapoda)中体形延长、腹部发达、能作游泳或爬行活动的种类的统称。一般系指游泳亚目(Natantia)的全部种类和爬行亚目 (Reptantia)的部分种类。但在欧洲和美洲,则虾类仅指游泳十足类,并不包括爬行亚目中的种。
形态 虾类体型延长,多为侧扁或圆筒状,少数平扁。头胸部包被头胸甲。腹部发达,由7节构成,尾节和尾肢共同构成发达的尾扇。头部有1对带柄的复眼,2对触角较发达,各具长触鞭,大多数种具发达的第2触角鳞片,游泳活动时掌握升降和平衡。口器部分包括带硬齿的大颚和2对边缘多刺的小颚,有切断和撕碎食物的功能;第2小颚的外肢发达,颚舟片位于鳃室内,不停摆动,形成水流,以助呼吸。虾类的胸肢共8对,前3对为颚足,协助摄食;后5对为步足(也称胸足),其中第1对或前2、3对呈螯状,为捕食和御敌器官;第4、5对简单爪状,为爬行器官。有些种类全部呈螯状,如龙虾类的五螯虾属(Pentacheles)和硬鞭虾属 (Stereomastis)。腹部附肢共6对,前5对为腹肢双肢型,适于游泳活动,也称游泳足;末对为尾肢,与尾节共同形成宽大的尾扇,借腹部骤然弯曲向前拨水而使身体后退,以避敌害。虾类雄性个体第2腹肢内肢内侧有一附属物,即雄性附肢,形状各种不同,为两性个体的主要区别点。有些种类如对虾类(Penaeidea)和螯虾类(Astacura),其雄性第1腹肢变形为交接器。
生物学特征 虾类大多数为海生,少数产于淡水,一般有发达的游泳器官。有些完全行浮游或游泳生活,一直在水中游动而不着底。如毛虾属(Acetes)、樱虾属(Sergestes)、莹虾属(Lucifer)为浅海或深海浮游种,须虾类(Aristeidae)的须虾(Aristeus)、拟须虾属(Aristaeomorpha)等为深水漂浮种。对虾科(Penaeidae)的绝大部分?帧⒄嫦豪? (Caridea)的绝大多数种则都是底栖种,它们虽有一定游泳能力,有的种并能作长距离洄游,如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但大部分时间在底表活动或潜伏底内,如长臂虾科(Palaemonidae)、藻虾科(Hippolytidae)、鼓虾科(Alpheidae)、褐虾科(C-rangonidae)和匙指虾科(Atyidae)。其中藻虾 (Hippolyte)及其近缘属多附于海藻上; 隐虾属(Pontonia)、珊瑚虾属(Coralliocaris)及鼓虾属(Alpheus)的全部种,合鼓虾属(Synalpheus)、俪虾属(Spongicola)等的许多种与其他无脊椎动物(腔肠、海绵、棘皮动物等)共栖;对虾属(Penaeus)和其近缘属以及褐虾属(Crangon)常潜居于海底泥沙内;海蛄虾类的海蛄虾科(Thalassinidae)、蝼蛄虾科 (Upogebiidae)、美人虾科(Callianassidae)、螯虾类的海螯虾(Nephrops)等,常穴居于底内管道中;龙虾属(Panulirus)的腹肢及腹部神经退化,失去游泳能力,平时隐匿于浅海岩礁间,仅能缓慢爬行。
摄食 虾类多为肉食性,如对虾,也有滤食浮游生物(如毛虾)或有机碎屑为食者,如美人虾 (Callianassa)。它们具有发达的大颚,能切断和咬碎食物,小颚和颚足能帮助撕碎食物送至口部,食物经食道入胃。胃分贲门部和幽门部,胃内壁有带硬齿的小骨和脊,能进一步磨碎食物。食物向后进入中肠,胃和中肠前部外包肝胰腺,能分泌消化液,进行消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中肠的长短各类虾不相同。后肠与前肠一样,内壁衬有甲壳质硬皮,在蜕皮时连同外壳一起蜕掉。粪便通过尾节腹面的肛门排出体外。
循环 虾类的循环系统为半开放型,血液内含血青素,故呈淡蓝色,心脏在头胸部后端背面。新鲜血液自围心腔通过心孔进入心脏。心脏向前至头部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等,向后分出腹部大动脉至体后端,另有 1对胸动脉自腹大动脉前端向两侧下方伸出,与腹动脉相接。动脉血通过血管进入各组织,静脉血汇集于腹中线上的静脉血窦,经入鳃血管进入鳃内,行气体交换,新鲜血液再经出鳃血管流至围心窦内。
生殖 虾类为雌雄异体,但少数种类如长额虾(Pandalus) 等为雌雄同体,在促雄性腺控制下有性转换现象,即雄性先熟,翌年转变为雌性,这时第2性征也随之改变。
卵巢和精巢都在头胸部背面,有的种向前、后延伸至头部前端和腹部后端,分成若干叶(如对虾类)。输卵管自胸部两侧向下通至第3步足底节,成熟的卵子通过雌性生殖孔排出体外(见图)。雄性精巢很小,在胸部背面,精子成熟后在输精管内形成精荚,交配时通过射精管排出体外。雄性生殖孔在第5步足(末对胸肢)底节上。虾类中有些种(如长臂虾)在产卵前不久的交配中受精;有些种(如对虾)交配时雄性排出精荚,负于雌体纳精囊内,直到产卵时受精。对虾类(包括樱虾类)的卵子直接排入海水中,真虾类、蝟虾类和所有爬行虾类卵子排出后粘附于雌体腹肢上,直到孵化。
虾类发育过程中有幼体变态。初孵化的幼体的构造,各类群很不相同。对虾类为无节幼体,为甲壳类特有的幼体,体卵圆形,不分节,仅具3对简单附肢(第1触角、第2触角和大颚),为游泳器官;无口、无消化道,不进食;经几次蜕皮变为溞状幼体,头、胸、腹部开始分化,附肢数目增多;再经糠虾幼体期后,胸、腹部附肢发育完全,变态为仔虾。真虾类和海蛄虾类初孵化时是原溞状幼体。龙虾类(Palinura)则为叶状幼体,须经过长达几个月的长期漂浮生活,经数次蜕皮(多的达 8次)才变为虾形的游龙虾幼体期,再经一段时期才定居海底。
蜕皮和生长 虾类大部分有较厚的甲壳质外骨骼。如龙虾类、螫虾类等的甲壳坚硬,内含大量石灰质,必须在蜕皮去旧壳后、新壳尚未硬化前增大身体的体积。虾类的蜕皮由位于眼柄内的窦腺控制。蜕皮之前旧表皮开始吸收,在旧壳下形成薄而软的新表皮,此时中肠腺内已积累大量钙质。蜕皮时体躯自头胸甲和第 1腹节弹跳而出,吸收水分而增大体积,中肠腺积累的钙质输送至新壳,逐渐变硬。虾类的前肠(食道及胃)和后肠(直肠)由外胚层形成,其表皮与体躯外壳一起蜕掉。一般虾类在幼小阶段蜕皮频繁,主要是体长的增长;成长后蜕皮次数减少,主要是体重的增加。寿命因种类而有很大差异。对虾类一般 1年即可成熟,产卵后大部分死去,寿命为1或2年;毛虾幼体当年成熟产卵,1年中至少有2个世代;但冷水性的螫龙虾属(Homarus)发育、生长较缓慢,寿命可达十余至二十余年龄,最大的可达四五十年龄(体重可超过10千克)。
生产 虾类全世界共约3000种,主要为海产,淡水中也常见,但种类较少。许多种由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肉味鲜美,在水产生产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虾类的生产以捕捞为主,但人工养殖在20世纪80年代有很大发展,其产量正在迅速增加。在游泳虾类(约2000种)中,最重要的是对虾类,其经济种类多,资源量和产量也大,如对虾科和樱虾科 (Sergestidae)的大多数种。真虾类的褐虾科、长额虾科(Pandalidae)、藻虾科和鼓虾科的少数种以及淡水中的匙指虾科的米虾属(Caridina)等也有重要经济价值。
对虾科主要是温暖水域浅海种,以对虾属最为重要。该属28种中大多数都是最重要的虾类捕捞对象。此外,新对虾属(Metapenaeus)的许多种、鹰爪虾 (Trachypena-eus)、仿对虾(Parapenaeopsis)、管鞭虾(Solenocera)、赤虾(Metapenaeopsis)等属产量都很大。还有东方拟海虾(Haliporoides sibogae)等深水种有较大的产量或资源量,将会成为主要海产经济虾类。
樱虾科的毛虾属种类不多,但毛虾(Acetes spp.)资源十分丰富,产量较高。
长臂虾科中海产的几种白虾(Exopalaemon spp.)和长臂虾(Palaemon),淡水产的许多种沼虾(Macrobra-chium spp.)和小长臂虾(Palaemonetes),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很占优势。真虾类中最重要的海产小虾是欧洲北大西洋沿岸的褐虾 (Crangon crangon)。长额虾科中的重要经济种集中在长额虾属、拟长额虾属(Pandalopsis)和异腕虾属(Heterocarpus)中,其中如北大西洋的北方长额虾 (Pandalus borealis)、北太平洋西岸的两种长额虾是体形较大的经济虾类。智利西岸的一种异腕虾(Heterocarpusreedi)产量也较大。 藻虾科中东南亚产的脊额鞭腕虾(Exhippolysmata ensirostris)是浅海常见的经济种,而七腕虾属(Heptacarpus)的一些种则为北方浅海的常见种。
龙虾类和螯虾类许多种体大肉多,大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主要是龙虾属。
螯虾类中淡水种极多,美洲螯虾(Cambarus spp.)的种类多、产量较大。海产种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类是海螯虾,其中挪威海螯虾(Nephrops norwegicus)是餐桌上的名贵食品。另一类是螯龙虾(也称大螯虾)是冷水种,盛产于北大西洋两岸,其中美洲螯龙虾 (Homarus ame-ricanus)个体大,十分名贵。
虾类的海水养殖种类主要是对虾属,其次是新对虾属、长臂虾属和白虾属。龙虾和螯龙虾虽也能人工育苗和养殖,但由于操作困难(螯龙虾同类相残,必须单体分养),技术不够成熟,尚未形成养殖工业。淡水养殖种主要是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及近似种。
加工利用 虾类主要以活虾或冷冻虾(分带头和去头两种)出售,也可煮熟后晒干去壳制成虾米。制虾米以中小型对虾类和长臂虾类为主,如对虾属的幼小个体,各种新对虾、鹰爪虾、仿对虾、赤虾、管鞭虾、白虾、长臂虾、褐虾等。此外,樱虾和毛虾等小型游泳虾类常煮熟后带壳晒干,为美味的副食品。鲜虾经发酵制成特殊风味的虾酱和虾油(虾酱加工时的副产品卤汁),也很受欢迎。
形态 虾类体型延长,多为侧扁或圆筒状,少数平扁。头胸部包被头胸甲。腹部发达,由7节构成,尾节和尾肢共同构成发达的尾扇。头部有1对带柄的复眼,2对触角较发达,各具长触鞭,大多数种具发达的第2触角鳞片,游泳活动时掌握升降和平衡。口器部分包括带硬齿的大颚和2对边缘多刺的小颚,有切断和撕碎食物的功能;第2小颚的外肢发达,颚舟片位于鳃室内,不停摆动,形成水流,以助呼吸。虾类的胸肢共8对,前3对为颚足,协助摄食;后5对为步足(也称胸足),其中第1对或前2、3对呈螯状,为捕食和御敌器官;第4、5对简单爪状,为爬行器官。有些种类全部呈螯状,如龙虾类的五螯虾属(Pentacheles)和硬鞭虾属 (Stereomastis)。腹部附肢共6对,前5对为腹肢双肢型,适于游泳活动,也称游泳足;末对为尾肢,与尾节共同形成宽大的尾扇,借腹部骤然弯曲向前拨水而使身体后退,以避敌害。虾类雄性个体第2腹肢内肢内侧有一附属物,即雄性附肢,形状各种不同,为两性个体的主要区别点。有些种类如对虾类(Penaeidea)和螯虾类(Astacura),其雄性第1腹肢变形为交接器。
生物学特征 虾类大多数为海生,少数产于淡水,一般有发达的游泳器官。有些完全行浮游或游泳生活,一直在水中游动而不着底。如毛虾属(Acetes)、樱虾属(Sergestes)、莹虾属(Lucifer)为浅海或深海浮游种,须虾类(Aristeidae)的须虾(Aristeus)、拟须虾属(Aristaeomorpha)等为深水漂浮种。对虾科(Penaeidae)的绝大部分?帧⒄嫦豪? (Caridea)的绝大多数种则都是底栖种,它们虽有一定游泳能力,有的种并能作长距离洄游,如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但大部分时间在底表活动或潜伏底内,如长臂虾科(Palaemonidae)、藻虾科(Hippolytidae)、鼓虾科(Alpheidae)、褐虾科(C-rangonidae)和匙指虾科(Atyidae)。其中藻虾 (Hippolyte)及其近缘属多附于海藻上; 隐虾属(Pontonia)、珊瑚虾属(Coralliocaris)及鼓虾属(Alpheus)的全部种,合鼓虾属(Synalpheus)、俪虾属(Spongicola)等的许多种与其他无脊椎动物(腔肠、海绵、棘皮动物等)共栖;对虾属(Penaeus)和其近缘属以及褐虾属(Crangon)常潜居于海底泥沙内;海蛄虾类的海蛄虾科(Thalassinidae)、蝼蛄虾科 (Upogebiidae)、美人虾科(Callianassidae)、螯虾类的海螯虾(Nephrops)等,常穴居于底内管道中;龙虾属(Panulirus)的腹肢及腹部神经退化,失去游泳能力,平时隐匿于浅海岩礁间,仅能缓慢爬行。
摄食 虾类多为肉食性,如对虾,也有滤食浮游生物(如毛虾)或有机碎屑为食者,如美人虾 (Callianassa)。它们具有发达的大颚,能切断和咬碎食物,小颚和颚足能帮助撕碎食物送至口部,食物经食道入胃。胃分贲门部和幽门部,胃内壁有带硬齿的小骨和脊,能进一步磨碎食物。食物向后进入中肠,胃和中肠前部外包肝胰腺,能分泌消化液,进行消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中肠的长短各类虾不相同。后肠与前肠一样,内壁衬有甲壳质硬皮,在蜕皮时连同外壳一起蜕掉。粪便通过尾节腹面的肛门排出体外。
循环 虾类的循环系统为半开放型,血液内含血青素,故呈淡蓝色,心脏在头胸部后端背面。新鲜血液自围心腔通过心孔进入心脏。心脏向前至头部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等,向后分出腹部大动脉至体后端,另有 1对胸动脉自腹大动脉前端向两侧下方伸出,与腹动脉相接。动脉血通过血管进入各组织,静脉血汇集于腹中线上的静脉血窦,经入鳃血管进入鳃内,行气体交换,新鲜血液再经出鳃血管流至围心窦内。
生殖 虾类为雌雄异体,但少数种类如长额虾(Pandalus) 等为雌雄同体,在促雄性腺控制下有性转换现象,即雄性先熟,翌年转变为雌性,这时第2性征也随之改变。
卵巢和精巢都在头胸部背面,有的种向前、后延伸至头部前端和腹部后端,分成若干叶(如对虾类)。输卵管自胸部两侧向下通至第3步足底节,成熟的卵子通过雌性生殖孔排出体外(见图)。雄性精巢很小,在胸部背面,精子成熟后在输精管内形成精荚,交配时通过射精管排出体外。雄性生殖孔在第5步足(末对胸肢)底节上。虾类中有些种(如长臂虾)在产卵前不久的交配中受精;有些种(如对虾)交配时雄性排出精荚,负于雌体纳精囊内,直到产卵时受精。对虾类(包括樱虾类)的卵子直接排入海水中,真虾类、蝟虾类和所有爬行虾类卵子排出后粘附于雌体腹肢上,直到孵化。
虾类发育过程中有幼体变态。初孵化的幼体的构造,各类群很不相同。对虾类为无节幼体,为甲壳类特有的幼体,体卵圆形,不分节,仅具3对简单附肢(第1触角、第2触角和大颚),为游泳器官;无口、无消化道,不进食;经几次蜕皮变为溞状幼体,头、胸、腹部开始分化,附肢数目增多;再经糠虾幼体期后,胸、腹部附肢发育完全,变态为仔虾。真虾类和海蛄虾类初孵化时是原溞状幼体。龙虾类(Palinura)则为叶状幼体,须经过长达几个月的长期漂浮生活,经数次蜕皮(多的达 8次)才变为虾形的游龙虾幼体期,再经一段时期才定居海底。
蜕皮和生长 虾类大部分有较厚的甲壳质外骨骼。如龙虾类、螫虾类等的甲壳坚硬,内含大量石灰质,必须在蜕皮去旧壳后、新壳尚未硬化前增大身体的体积。虾类的蜕皮由位于眼柄内的窦腺控制。蜕皮之前旧表皮开始吸收,在旧壳下形成薄而软的新表皮,此时中肠腺内已积累大量钙质。蜕皮时体躯自头胸甲和第 1腹节弹跳而出,吸收水分而增大体积,中肠腺积累的钙质输送至新壳,逐渐变硬。虾类的前肠(食道及胃)和后肠(直肠)由外胚层形成,其表皮与体躯外壳一起蜕掉。一般虾类在幼小阶段蜕皮频繁,主要是体长的增长;成长后蜕皮次数减少,主要是体重的增加。寿命因种类而有很大差异。对虾类一般 1年即可成熟,产卵后大部分死去,寿命为1或2年;毛虾幼体当年成熟产卵,1年中至少有2个世代;但冷水性的螫龙虾属(Homarus)发育、生长较缓慢,寿命可达十余至二十余年龄,最大的可达四五十年龄(体重可超过10千克)。
生产 虾类全世界共约3000种,主要为海产,淡水中也常见,但种类较少。许多种由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肉味鲜美,在水产生产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虾类的生产以捕捞为主,但人工养殖在20世纪80年代有很大发展,其产量正在迅速增加。在游泳虾类(约2000种)中,最重要的是对虾类,其经济种类多,资源量和产量也大,如对虾科和樱虾科 (Sergestidae)的大多数种。真虾类的褐虾科、长额虾科(Pandalidae)、藻虾科和鼓虾科的少数种以及淡水中的匙指虾科的米虾属(Caridina)等也有重要经济价值。
对虾科主要是温暖水域浅海种,以对虾属最为重要。该属28种中大多数都是最重要的虾类捕捞对象。此外,新对虾属(Metapenaeus)的许多种、鹰爪虾 (Trachypena-eus)、仿对虾(Parapenaeopsis)、管鞭虾(Solenocera)、赤虾(Metapenaeopsis)等属产量都很大。还有东方拟海虾(Haliporoides sibogae)等深水种有较大的产量或资源量,将会成为主要海产经济虾类。
樱虾科的毛虾属种类不多,但毛虾(Acetes spp.)资源十分丰富,产量较高。
长臂虾科中海产的几种白虾(Exopalaemon spp.)和长臂虾(Palaemon),淡水产的许多种沼虾(Macrobra-chium spp.)和小长臂虾(Palaemonetes),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很占优势。真虾类中最重要的海产小虾是欧洲北大西洋沿岸的褐虾 (Crangon crangon)。长额虾科中的重要经济种集中在长额虾属、拟长额虾属(Pandalopsis)和异腕虾属(Heterocarpus)中,其中如北大西洋的北方长额虾 (Pandalus borealis)、北太平洋西岸的两种长额虾是体形较大的经济虾类。智利西岸的一种异腕虾(Heterocarpusreedi)产量也较大。 藻虾科中东南亚产的脊额鞭腕虾(Exhippolysmata ensirostris)是浅海常见的经济种,而七腕虾属(Heptacarpus)的一些种则为北方浅海的常见种。
龙虾类和螯虾类许多种体大肉多,大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主要是龙虾属。
螯虾类中淡水种极多,美洲螯虾(Cambarus spp.)的种类多、产量较大。海产种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类是海螯虾,其中挪威海螯虾(Nephrops norwegicus)是餐桌上的名贵食品。另一类是螯龙虾(也称大螯虾)是冷水种,盛产于北大西洋两岸,其中美洲螯龙虾 (Homarus ame-ricanus)个体大,十分名贵。
虾类的海水养殖种类主要是对虾属,其次是新对虾属、长臂虾属和白虾属。龙虾和螯龙虾虽也能人工育苗和养殖,但由于操作困难(螯龙虾同类相残,必须单体分养),技术不够成熟,尚未形成养殖工业。淡水养殖种主要是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及近似种。
加工利用 虾类主要以活虾或冷冻虾(分带头和去头两种)出售,也可煮熟后晒干去壳制成虾米。制虾米以中小型对虾类和长臂虾类为主,如对虾属的幼小个体,各种新对虾、鹰爪虾、仿对虾、赤虾、管鞭虾、白虾、长臂虾、褐虾等。此外,樱虾和毛虾等小型游泳虾类常煮熟后带壳晒干,为美味的副食品。鲜虾经发酵制成特殊风味的虾酱和虾油(虾酱加工时的副产品卤汁),也很受欢迎。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