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inging art
歌唱艺术
1.
In that sense,the display of singing art is not a process of simple duplication or pure imitation but a result of the first creation and its recreation.
从这个意义上说,歌唱艺术的呈现不是简单复制、单纯模仿的过程,而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结晶。
2.
Making use of region features of the Ke ErqQin Prairie,we explore and research the music and culture characters deeply such as Mangolian folk songs,the art of dialogue and singing,the mixed singing art of Mangol and Han nationality,and so on.
利用地域特点,深入探索、研究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族民间歌曲、说唱艺术以及蒙汉歌唱艺术融合等音乐文化特点,使蒙古族歌唱艺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3.
In the effective emotional exchange between singers and hearers, singing art displays permanent charm.
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使作品蕴含的丰富多样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声情并茂的最佳表达效果才是欣赏者听觉审美标准的要求,使歌者和听者达到情感的交流和共享,使歌唱艺术显示出永恒的魅力。
2) art of singing
歌唱艺术
1.
The art of singing is a re creation.
歌唱艺术是一种创造———二度创造。
2.
The art of singing is not only an art of personal skill-showing on stage, but also an art of recreating of songs through singer s instrument.
歌唱艺术不仅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个人歌唱技术技艺的表演艺术,同时也是通过演唱者自身的“乐器”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
3) the art of singing
歌唱艺术
1.
In this essay, the concept of the clear enunciation and mellow tune in the art of singing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expounded, and the pronunciation, enunciation, erticulation and rendering of tuna, etc are elaborated initially as well.
阐述了歌唱艺术中字正腔圆的含义及两者的联系,对歌唱艺术中的发音、吐字、咬字、行腔等进行了论述。
2.
A good match of soul and body is the only way to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art of singing.
它是心灵的指示器 ,感情的晴雨表 ,是带领观众进入理智欣赏的重要路径 ,形神兼备才是歌唱艺术的最高境
3.
With the great progress of high-tech electronic media technology, movie and TV, internet and so on, the art of singing has gradually been a performance art which the audience enjoy mostly by eyes and subsidiarily by ears, though in the past time the audience enjoyed the art of singing almost by ears.
歌唱艺术中的形体表演是歌唱主体心理活动的外部流露,也是调动、再现主体情感的有力手段,是向观众传达作品内涵及情感的重要桥梁。
4) Sing art
歌唱艺术
1.
In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sing art,many complex reasons leads to sing note accuray out of control.
在歌唱艺术实践活动中,歌唱音准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导致音准失控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5) singing
[英]['sɪŋɪŋ] [美]['sɪŋɪŋ]
歌唱艺术
1.
It has been ignored by professionals and non-professionals for centuries whether vocality and singing are the same.
声乐艺术与歌唱艺术是否是一码事,长期以来被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所忽视。
2.
The art of singing, composed of language and music, is an artistic form of expressing thoughts and passions.
歌唱艺术 ,是用语言和音乐两者相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3.
When re\|creating music images in singing, not only the grasp of the skill of music styl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grasp of its images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歌唱艺术对音乐形象的再创造 ,不仅要注意对音乐形式的技术性把握 ,同时也要注意对音乐形象的审美性把握。
6) art-singing
艺术歌唱
1.
This paper gav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pharyngeal sound s application of several aspects in the art-singing.
文章就咽音在艺术歌唱中几个方面的运用进行初步研究。
补充资料:中国歌唱艺术
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数千年来,它积累了浩瀚的曲目,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中国式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并造就了无数深受人民爱戴的演唱家、声乐教育家。它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歌唱艺术是以民族唱法为主体,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的二度创作原则。
远在4000多年前,中国远古时期的歌唱就和诗、乐、舞一起产生和发展了。情歌在古代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传说夏禹到南方治水,他的情人凃山氏之女,候禹于凃山之阳,唱了一首情歌,这首歌只有 4个字:"候人猗兮。"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许多乐舞。《春秋·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44年季札观周乐(《箫韶》)近20篇,逐篇称赞,欣赏之极;《论语》中也记载孔子听了乐曲《韶》之后,竟三月不知肉味,说:"尽美矣,又尽善也",可见当时的歌唱艺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夏商(公元前21~前11世纪)之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音乐舞蹈仍很盛行。相传夏的末代暴君桀有歌舞伎3万人之多。周王朝庞大的音乐机构──大司乐,已把演唱艺术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春秋时期,经孔子编订的《诗经》有305篇,其中300篇是流传于民间的可唱的民间歌曲。
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以后),出现了以歌唱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艺人和声乐教师,秦青、韩娥就是有史可查的人物,他们的演唱"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即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根据南方民歌加工创作的艺术歌曲,演唱时有多种乐器伴奏,歌中有叙述,有咏叹,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声乐作品。《九歌》里湘君、河伯、山鬼等都是神的名字,可以说《九歌》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祭神的宗教歌曲。
到了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京之歌"(《汉书·礼乐志》)。乐府不仅是个收集、整理、改编及创作民歌的机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规模庞大的专业歌舞团体。汉哀帝时,乐府人员曾多达829人。汉代产生了大曲和1人唱3人和的相和歌,从史籍上记载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声乐艺术有了丝竹乐器伴奏,演唱者边击节奏边唱,已具有现代说唱艺术的雏形,中国古典歌唱初步形成。
南北朝时期(420~589),乐府演变为富有人民性的长篇五七言叙事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南北朝起开始产生了音韵学,这对以后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唐以前的歌唱,基本是属于咏唱一类,也就是在语言的自然音调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强调,并加上一定的力度表现。到了唐代,咏唱发展为吟唱,是声乐艺术的一次质变。
封建社会中期的唐代(618~907),是中国音乐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歌唱的发展时期。国家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乐工技艺的提高,对声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唐代的宫廷音乐以燕乐为主,演员分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种演出形式。唐代的诗歌形式发展成五七言绝律诗,由于它有了平仄、协韵的规定,诵唱起来,声调的高低抑扬,节奏的紧弛快慢,产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听来更为优美和谐。唐代又吸收了外族音乐发展成大型歌舞唐大曲(分3大段,中间段慢板以声乐为主)。晚唐时,民间产生了"里巷之曲",一些乐工在演唱中又丰富、发展了原有曲调,突破了五七言绝律诗的整齐句法,诗人们不得不按新的曲调格式来填词,从而产生了词的歌唱体裁。段节安在《乐府杂录》中已有关于歌唱呼吸方面的论述。
宋代(960~1279),填词曲牌成为主要的歌唱形式。宋代继承唐大曲并吸收多种乐曲形式,发展出一种比大曲结构更为复杂的诸宫调。这是以很多不同宫调的曲子联成为一套唱曲,再以许多套唱曲组成为一个整体,由此发展成戏曲的初期形式──宋杂剧。从此,原先以歌舞为主要形式的歌唱艺术,进入了以表演故事情节与人物为主的戏曲,其代表作有董解元的《西厢记》等。由于新的形式和内容的需要,要求声乐艺术在发声、吐字、行腔等方面开始复杂化,为元代古典歌唱艺术的鼎盛时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宋代的说唱音乐继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出现了更多的专业艺人和游乐场所等,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自宋代姜夔创作的歌曲在文字旁注有工尺谱起,中国声乐作品已有完整的词谱流传。
元代(1279~1367)产生了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亲切的元曲。元曲的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是散曲,一是戏曲(元杂剧)。前者着重在唱,后者有唱、有说,表现一定的人物,情节,塑造舞台形象。与元杂剧同时并存的南戏更出现独唱、对唱、接唱与多人合唱等形式,中国古典声乐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代(1368~1644)南方各地产生了弋阳、海盐、余姚、昆山等不同腔系的演唱形式,其中尤以昆山腔在演唱技术上有很大的创造和贡献。昆山腔是明代魏良辅以昆山南戏的曲调为基础,融汇众唱腔之长而创造的新唱腔,唱法清丽、轻柔、婉转,能够更细腻地表达感情,加强了歌唱性。同时,它吸取了说唱艺术中的以不同音色来区分人物的经验,产生了生、旦、净、末、丑各种类型人物的不同行当的唱法,丰富了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到了明末,弋阳腔演变为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元燕南芝庵总结了宋元两代演唱实践的经验,写出了中国最早的一篇论述歌唱艺术的声乐专著《唱论》,反映了当时?忠帐醯某删汀C鞔墓ど桃捣⒋?,都市繁荣,江湖艺人、私人戏班等应运而生。职业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努力钻研业务,演唱技术也随之提高。魏良辅所著《曲律》,从对演员的选择条件,学习歌唱的内容和步骤,唱曲的规格和用气、唱字、行腔等都有论述,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声乐专著。此外,还有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专门论唱的《词林须知》、王骥德的《方诸馆曲律》、沈宠绥的《度曲须知》等声乐论著,说明了明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达已具有很高水平。到了清初(1644)盛行折子戏,促使演员在演唱技巧上精益求精。乾隆(1736~1795)年间,四大徽班来到北京时,各个行当的角色以不同音色、不同唱法来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物,已达较为成熟的阶段。清末,京剧大为发展,民间成立了各种科班,专门训练各种演唱人才,积累了一整套极严格的训练京剧演员唱、做、念、打等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中国的戏曲声乐艺术,经过演员的发挥和创造,在基本板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对角色的理解,对唱腔作少量的修改、变化和润色,从而发展出不同特点的唱法、风格和流派,明清时期琴歌也蓬勃发展,加之明代以后,工尺谱已经完备,许多声乐作品的专辑已开始流传和保留下来。如清乾隆十一年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汇集了唐宋以来的南北曲2094个曲牌,连用变体共计4466首。清代徐大椿著《乐府传声》、王德晖、徐沅徵著《顾谈录》和道光年间叶元清根据昆曲艺人俞维琛、龚瑞丰的口述记录整理的《明心鉴》等,都总结了歌唱表演的经验与规律,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绚丽多姿的形态。
远在明代万历八年(1580),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传入中国,但那时并没有被中国人完全接受。直至近代,特别是20世纪初,西方教会音乐大量输入,才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了影响。首先通过教会的圣咏,其后通过西方教育体制的中小学音乐课,使欧洲声乐艺术在中国逐步得到流传。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曾在欧美留学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应尚能等人,于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建立了以西洋发声法为主的声乐系,欧洲声乐艺术方始在中国得到推广和普及,对现代中国民族歌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歌唱艺术是以民族唱法为主体,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的二度创作原则。
远在4000多年前,中国远古时期的歌唱就和诗、乐、舞一起产生和发展了。情歌在古代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传说夏禹到南方治水,他的情人凃山氏之女,候禹于凃山之阳,唱了一首情歌,这首歌只有 4个字:"候人猗兮。"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许多乐舞。《春秋·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44年季札观周乐(《箫韶》)近20篇,逐篇称赞,欣赏之极;《论语》中也记载孔子听了乐曲《韶》之后,竟三月不知肉味,说:"尽美矣,又尽善也",可见当时的歌唱艺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夏商(公元前21~前11世纪)之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音乐舞蹈仍很盛行。相传夏的末代暴君桀有歌舞伎3万人之多。周王朝庞大的音乐机构──大司乐,已把演唱艺术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春秋时期,经孔子编订的《诗经》有305篇,其中300篇是流传于民间的可唱的民间歌曲。
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以后),出现了以歌唱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艺人和声乐教师,秦青、韩娥就是有史可查的人物,他们的演唱"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即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根据南方民歌加工创作的艺术歌曲,演唱时有多种乐器伴奏,歌中有叙述,有咏叹,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声乐作品。《九歌》里湘君、河伯、山鬼等都是神的名字,可以说《九歌》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祭神的宗教歌曲。
到了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京之歌"(《汉书·礼乐志》)。乐府不仅是个收集、整理、改编及创作民歌的机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规模庞大的专业歌舞团体。汉哀帝时,乐府人员曾多达829人。汉代产生了大曲和1人唱3人和的相和歌,从史籍上记载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声乐艺术有了丝竹乐器伴奏,演唱者边击节奏边唱,已具有现代说唱艺术的雏形,中国古典歌唱初步形成。
南北朝时期(420~589),乐府演变为富有人民性的长篇五七言叙事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南北朝起开始产生了音韵学,这对以后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唐以前的歌唱,基本是属于咏唱一类,也就是在语言的自然音调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强调,并加上一定的力度表现。到了唐代,咏唱发展为吟唱,是声乐艺术的一次质变。
封建社会中期的唐代(618~907),是中国音乐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歌唱的发展时期。国家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乐工技艺的提高,对声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唐代的宫廷音乐以燕乐为主,演员分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种演出形式。唐代的诗歌形式发展成五七言绝律诗,由于它有了平仄、协韵的规定,诵唱起来,声调的高低抑扬,节奏的紧弛快慢,产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听来更为优美和谐。唐代又吸收了外族音乐发展成大型歌舞唐大曲(分3大段,中间段慢板以声乐为主)。晚唐时,民间产生了"里巷之曲",一些乐工在演唱中又丰富、发展了原有曲调,突破了五七言绝律诗的整齐句法,诗人们不得不按新的曲调格式来填词,从而产生了词的歌唱体裁。段节安在《乐府杂录》中已有关于歌唱呼吸方面的论述。
宋代(960~1279),填词曲牌成为主要的歌唱形式。宋代继承唐大曲并吸收多种乐曲形式,发展出一种比大曲结构更为复杂的诸宫调。这是以很多不同宫调的曲子联成为一套唱曲,再以许多套唱曲组成为一个整体,由此发展成戏曲的初期形式──宋杂剧。从此,原先以歌舞为主要形式的歌唱艺术,进入了以表演故事情节与人物为主的戏曲,其代表作有董解元的《西厢记》等。由于新的形式和内容的需要,要求声乐艺术在发声、吐字、行腔等方面开始复杂化,为元代古典歌唱艺术的鼎盛时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宋代的说唱音乐继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出现了更多的专业艺人和游乐场所等,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自宋代姜夔创作的歌曲在文字旁注有工尺谱起,中国声乐作品已有完整的词谱流传。
元代(1279~1367)产生了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亲切的元曲。元曲的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是散曲,一是戏曲(元杂剧)。前者着重在唱,后者有唱、有说,表现一定的人物,情节,塑造舞台形象。与元杂剧同时并存的南戏更出现独唱、对唱、接唱与多人合唱等形式,中国古典声乐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代(1368~1644)南方各地产生了弋阳、海盐、余姚、昆山等不同腔系的演唱形式,其中尤以昆山腔在演唱技术上有很大的创造和贡献。昆山腔是明代魏良辅以昆山南戏的曲调为基础,融汇众唱腔之长而创造的新唱腔,唱法清丽、轻柔、婉转,能够更细腻地表达感情,加强了歌唱性。同时,它吸取了说唱艺术中的以不同音色来区分人物的经验,产生了生、旦、净、末、丑各种类型人物的不同行当的唱法,丰富了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到了明末,弋阳腔演变为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元燕南芝庵总结了宋元两代演唱实践的经验,写出了中国最早的一篇论述歌唱艺术的声乐专著《唱论》,反映了当时?忠帐醯某删汀C鞔墓ど桃捣⒋?,都市繁荣,江湖艺人、私人戏班等应运而生。职业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努力钻研业务,演唱技术也随之提高。魏良辅所著《曲律》,从对演员的选择条件,学习歌唱的内容和步骤,唱曲的规格和用气、唱字、行腔等都有论述,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声乐专著。此外,还有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专门论唱的《词林须知》、王骥德的《方诸馆曲律》、沈宠绥的《度曲须知》等声乐论著,说明了明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达已具有很高水平。到了清初(1644)盛行折子戏,促使演员在演唱技巧上精益求精。乾隆(1736~1795)年间,四大徽班来到北京时,各个行当的角色以不同音色、不同唱法来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物,已达较为成熟的阶段。清末,京剧大为发展,民间成立了各种科班,专门训练各种演唱人才,积累了一整套极严格的训练京剧演员唱、做、念、打等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中国的戏曲声乐艺术,经过演员的发挥和创造,在基本板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对角色的理解,对唱腔作少量的修改、变化和润色,从而发展出不同特点的唱法、风格和流派,明清时期琴歌也蓬勃发展,加之明代以后,工尺谱已经完备,许多声乐作品的专辑已开始流传和保留下来。如清乾隆十一年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汇集了唐宋以来的南北曲2094个曲牌,连用变体共计4466首。清代徐大椿著《乐府传声》、王德晖、徐沅徵著《顾谈录》和道光年间叶元清根据昆曲艺人俞维琛、龚瑞丰的口述记录整理的《明心鉴》等,都总结了歌唱表演的经验与规律,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绚丽多姿的形态。
远在明代万历八年(1580),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传入中国,但那时并没有被中国人完全接受。直至近代,特别是20世纪初,西方教会音乐大量输入,才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了影响。首先通过教会的圣咏,其后通过西方教育体制的中小学音乐课,使欧洲声乐艺术在中国逐步得到流传。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曾在欧美留学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应尚能等人,于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建立了以西洋发声法为主的声乐系,欧洲声乐艺术方始在中国得到推广和普及,对现代中国民族歌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