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pulation dynamics tendency
种群变动趋势
3) changing trend
变动趋势
1.
A research on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mobile customer s ARPU value and its changing trend;
移动ARPU值下降的原因以及变动趋势研究
2.
Research on the Abnormal Changing Trend of the Financial Status of Listed Companies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异常变动趋势研究
3.
The article,studying the changing trend of income disparity among urbanites in Beijing,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isparity,and on this basis,makes a corresponding proposal on policy making.
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分析了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4) changing tendency
变动趋势
1.
Through tracking down the changing tendency over 20 years since the opening and reform of our country and inspecting the mental model and operating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our TV-making industr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V-making industry must think s.
通过追踪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消费需求变动趋势 ,检视彩电业发展历程中的心智模式和经营战略 ,彩电业应根据变化的环境来系统化思考其长远的战略选择 ,寻求其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解”。
5) change trend
变动趋势
1.
Using geostatistical methods,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hange trend and ratios relation of housing and land price through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measures and induces the specific ratios between housing and land price of Ningbo from the angle of annual typical building sets and different land rank.
文章以宁波市区为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地价及房价变动趋势及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从不同类别、土地级别两个角度,测算、归纳出宁波市区地价与房价的具体比例关系,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2.
As doing study on Guangdong minimum wage standards, a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data about minimum wage standard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as did in major cities of Guangdong Province to analysis the change trend of minimum wage standards.
本文比较与分析了中外最低工资制度的起源与标准变迁,并以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变动趋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3.
Therefore how to knowledge the change of our country s individual income gap and how to regulate it s change tren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needs solve to our country today.
因此,如何认识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动以及把握和调节其变动趋势,就成为当前我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6) Change Tendency
变动趋势
1.
A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and Change Tendency of Disparities of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
2.
By making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 tendency of the consumption pattern,then,we should take the positiv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rom aspects of increasing the farmers earnings,improving the countryside expense environment,initiating the personal credit consumption as well as establish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countryside should be ta.
从《吉林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了解到近3年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和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补充资料:鱼类种群数量变动
又称鱼类数量变动、经济鱼类数量变动。指鱼类资源数量不断变化的现象。有关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其产生原因的理论,是水产资源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运用这些理论估算鱼类资源量即鱼类资源评估。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鱼类资源的现状和预测其变动趋势,为水产捕捞、鱼类增殖及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现象 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动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可大致反映于渔获量的变化中。如中国烟台附近海域1952~1958年鲐的年渔获量波动幅度超过10倍。1936~1955年间(1941~1945年除外)日本西太平洋重要经济鱼类的年渔获量中,竹筴鱼 (Trachurus japonicus)波动于2.9~25万吨;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波动于2~49.7万吨;太平洋柔鱼(Todarodes pacificns)波动于5.3~65.6万吨。苏联里海海区在60年代初以前的20年中,鲱(Caspialosa caspia)年渔获量波动于3~18万吨。秘鲁鳀的渔获量波动则更为剧烈。50年代末以前,包括秘鲁鳀在内的世界鳀年总产量仅为310万吨左右;进入60年代秘鲁鳀年产量一跃达800万吨,1970年曾达1200万吨,但到80年代初剧降至110~120万吨。
原因 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动是由捕捞强度变化,水温、盐度、海流等环境条件变化,饵料数量波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捕捞活动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成为数量变动研究的中心问题,对其他因素则尚未深入研究。
研究捕捞对种群数量影响的目的在于了解如何对种群进行最适利用。最早建立最适利用观点并建立数学模型的是苏联学者Ф.И.巴拉诺夫。后来 E.S.拉塞尔对此作了系统的理论性概括,指出:"渔捞加强,可以使渔获量增加,但在达到最高限度以后,捕捞愈甚,渔获量愈少。"E.S.拉塞尔认为决定鱼类种群数量的因素为下列4个方面:捕捞群体的补充量(A),鱼的生长量(G),鱼获量(Y)和自然死亡量(D)。前两个因素使种群总重量增加,后两个因素使总重量减少。如果Y=A+GD,那么资源量每年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的渔获量就叫做持续生产量(SY)。原始资源因未被捕捞,由于环境的抑制作用,SY等于零。开始捕捞后,资源稀疏了,其增加率变大。因为增加量是资源量与增加率的乘积,在渔捞利用的早期阶段,增加率提高的影响大于资源减少的影响,SY逐渐增加。但上述平衡趋势随捕捞强度加大、资源密度下降而逐渐变小。当到某一个资源量水平时,SY变得最大。这时的SY称为最大持续产量 (MSY)。如果再加强捕捞,资源减少的影响开始大于资源增加率的影响,SY就趋减少。持续下去,资源量最终趋近于零。与此同时SY也变为零。由此可见,实现MSY就是捕捞对资源的最适利用;超过MSY水平的利用,就是捕捞过度。其示意图如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最适利用理论为依据的数学模型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拉塞尔理论基础上其他学者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分析模型和剩余产量模型,以及补充量和亲鱼量关系的繁殖模型;近年来还提出了考虑到种间关系的多种群数量模型等。
调查 为了解某种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种群及其分布,个体生活史及其在各个生活阶段的洄游分布情况,年度或季节内渔获量、各类渔船具的数量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的标准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等的统计,模型的选用或设计,各类生物学特征值,例如年龄、重量和生长函数的了解估算,在一定渔场范围内的资源量,以及环境因素对种群洄游与数量的影响等等。对这些内容均需根据种群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
由于捕捞使某些鱼类资源减少,就给与此有竞争关系或捕食 -被捕食关系的生物带来复杂的影响;使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在这一方面,虽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但一般都认为最终目标应是建立起良好和健全的生态系统。
现象 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动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可大致反映于渔获量的变化中。如中国烟台附近海域1952~1958年鲐的年渔获量波动幅度超过10倍。1936~1955年间(1941~1945年除外)日本西太平洋重要经济鱼类的年渔获量中,竹筴鱼 (Trachurus japonicus)波动于2.9~25万吨;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波动于2~49.7万吨;太平洋柔鱼(Todarodes pacificns)波动于5.3~65.6万吨。苏联里海海区在60年代初以前的20年中,鲱(Caspialosa caspia)年渔获量波动于3~18万吨。秘鲁鳀的渔获量波动则更为剧烈。50年代末以前,包括秘鲁鳀在内的世界鳀年总产量仅为310万吨左右;进入60年代秘鲁鳀年产量一跃达800万吨,1970年曾达1200万吨,但到80年代初剧降至110~120万吨。
原因 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动是由捕捞强度变化,水温、盐度、海流等环境条件变化,饵料数量波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捕捞活动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成为数量变动研究的中心问题,对其他因素则尚未深入研究。
研究捕捞对种群数量影响的目的在于了解如何对种群进行最适利用。最早建立最适利用观点并建立数学模型的是苏联学者Ф.И.巴拉诺夫。后来 E.S.拉塞尔对此作了系统的理论性概括,指出:"渔捞加强,可以使渔获量增加,但在达到最高限度以后,捕捞愈甚,渔获量愈少。"E.S.拉塞尔认为决定鱼类种群数量的因素为下列4个方面:捕捞群体的补充量(A),鱼的生长量(G),鱼获量(Y)和自然死亡量(D)。前两个因素使种群总重量增加,后两个因素使总重量减少。如果Y=A+GD,那么资源量每年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的渔获量就叫做持续生产量(SY)。原始资源因未被捕捞,由于环境的抑制作用,SY等于零。开始捕捞后,资源稀疏了,其增加率变大。因为增加量是资源量与增加率的乘积,在渔捞利用的早期阶段,增加率提高的影响大于资源减少的影响,SY逐渐增加。但上述平衡趋势随捕捞强度加大、资源密度下降而逐渐变小。当到某一个资源量水平时,SY变得最大。这时的SY称为最大持续产量 (MSY)。如果再加强捕捞,资源减少的影响开始大于资源增加率的影响,SY就趋减少。持续下去,资源量最终趋近于零。与此同时SY也变为零。由此可见,实现MSY就是捕捞对资源的最适利用;超过MSY水平的利用,就是捕捞过度。其示意图如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最适利用理论为依据的数学模型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拉塞尔理论基础上其他学者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分析模型和剩余产量模型,以及补充量和亲鱼量关系的繁殖模型;近年来还提出了考虑到种间关系的多种群数量模型等。
调查 为了解某种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种群及其分布,个体生活史及其在各个生活阶段的洄游分布情况,年度或季节内渔获量、各类渔船具的数量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的标准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等的统计,模型的选用或设计,各类生物学特征值,例如年龄、重量和生长函数的了解估算,在一定渔场范围内的资源量,以及环境因素对种群洄游与数量的影响等等。对这些内容均需根据种群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
由于捕捞使某些鱼类资源减少,就给与此有竞争关系或捕食 -被捕食关系的生物带来复杂的影响;使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在这一方面,虽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但一般都认为最终目标应是建立起良好和健全的生态系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