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菊酰焦磷酸合成酶
1)  Chrysanthemyl diphosphate synthase(CPPase)
菊酰焦磷酸合成酶
2)  phosphoribosyl pyrophosphate synthetase subunit Ⅱ(PRPS2) gene
磷酰核糖焦磷酸合成酶Ⅱ型(PRPS2)基因
3)  phosphatidylglycerophosphate synthase(PGPS)
磷脂酰甘油磷酸合成酶
1.
The homologous sequence from 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has been cloned by PCR using primer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pgsa gene encoding phosphatidylglycerophosphate synthase(PGPS) in Streptococcus pyogenes;it is designated as pgsa-sz.
根据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磷脂酰甘油磷酸合成酶(phosphatidylglycerophosphate synthase,PGP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从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基因组中克隆得到开读框为531bp的同源序列pgsa-sz。
4)  farnesyl pyrophosphonate synthase
法呢基焦磷酸酯合成酶
5)  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FPPS)
法呢基焦磷酸合成酶
6)  adenyl pyrophosphatase
腺苷酰焦磷酸酶
补充资料:焦菊隐(1905~1975)
      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1905年12月11日生于天津。原名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后自改为菊隐。少年时期家境贫穷,常以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在20年代前半期,一度热衷于散文诗的写作,曾组织过"绿波社"等文学团体。1928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前夕,他和熊佛西组织了多幕话剧《蟋蟀》(熊佛西编剧)的演出,因讽刺军阀祸国殃民,而被通缉。
  
  大学毕业后,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1930年就任北平国立研究院出版部秘书,兼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小说作品讲师。
  
  1931年9月,参加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此校后改名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担任第一届校长。在校4年中,他对戏曲教育进行了改革,如实行男女合校体制;在戏曲和音乐传统专业课程以外,设置中文、中外史地、中国戏剧史及西洋音乐原理等课程,并对原有的传统课程提出了革新的要求。他还悉心阅读有关戏曲史方面的书籍,向戏曲名家求教。戏校为京剧界培养了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表演艺术家。
  
  
  1935年秋,焦菊隐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文学艺术,观摩欧洲著名的各种戏剧流派演出。1938年初被授予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很快回国。到1941年底,他一直在广西桂林工作,任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其间曾应"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的邀请,担任《三兄弟》的导演顾问,还曾为国防艺术社导演曹禺剧作《雷雨》和阿英剧作《明末遗恨》等。这时他还和欧阳予倩参加桂剧的改革工作,为著名桂剧演员尹羲改编了《雁门关》,同时,写作了一系列关于旧剧改革的文章。
  
  1942年初去四川江安,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话剧科教授兼主任,在国内第一个把W.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年底离校到重庆。
  
  在重庆期间,有近两年的时间,焦菊隐处于失业状态。后曾在重庆中央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翻译了М.高尔基的《未完成的三部曲》、贝拉·巴拉兹的《安魂曲》、В.И.聂米罗维奇-丹钦科的《文艺·戏剧·生活》、左拉的长篇小说《娜娜》、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还撰写了《装置设计的基本认识》、《论灯光》、《论戏剧批评》等专论。在翻译及对А.П.契诃夫和聂米诺维奇-丹钦柯的研究中,焦菊隐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抗战胜利后,焦菊隐返回北平任北平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主任,并为演剧二队导演《夜店》,获得成功。这是焦菊隐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焕发导演艺术的光采。1947年底,他创办了北平艺术馆,导演了话剧《上海屋檐下》(夏衍编剧)、京剧《桃花扇》(欧阳予倩编剧)。1948年北平艺术馆被迫解散。焦菊隐又筹建校友剧团,并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由翁偶虹导演。在这一时期,他还写作了《聂米洛维奇-丹钦柯的戏剧生活》、《莫斯科艺术剧院五十周年》、《戏剧运动在今天》、《怎样'革新'旧剧》等论文。
  
  
  1948年冬,焦菊隐由北平进入解放区石家庄。1949年初,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担任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西语系主任。1950年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以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鲜明的人物性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展示出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的魅力。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组成为专业话剧院,曹禺任院长,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建院初期,焦菊隐相继导演了《龙须沟》、《明朗的天》(曹禺编剧)等剧。他强调以导演为核心的共同创造思想,主张演出集体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二度创造",表演创作中不能忽视"心象"孕育过程,并以深入开掘和鲜明体现人物性格形象为创作目标。1956年他通过《虎符》(郭沫若编剧)的排练,进一步探索话剧向戏曲学习和舞台艺术民族化的道路。
  
  
  1958年他导演了老舍的名剧《茶馆》和话剧《智取威虎山》。以后,他"一戏一格"地导演了《蔡文姬》、《三块钱国币》、《星火燎原》、《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在这些剧目的排演中,焦菊隐把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思想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融汇于自己的导演创造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性剧目是《茶馆》和《蔡文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曾担任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全国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兼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5年2月28日因肺癌病逝于北京。
  
  焦菊隐生前导演的话剧《茶馆》于1980年应邀到联邦德国、法国、瑞士三国1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历时50天。 这是新中国话剧历史上第一次出国演出。 1983年《茶馆》又应邀赴日本演出,都获得巨大成功。
  
  
  焦菊隐的戏剧论著已经编辑出版的有:《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做为剧院的艺术研究专集已出版的有:《〈茶馆〉的舞台艺术》、《〈蔡文姬〉的舞台艺术》、《〈龙须沟〉的舞台艺术》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