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ylepta derogata
棉大卷叶螟
1.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Lepidoptera:Pyralidae).;
温度对棉大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
Control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in Field on Sylepta derogata Population;
几种杀虫剂对棉大卷叶螟种群的控制作用
3.
Parasitic behavior of Apanteles derogatae Watanab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density of 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
卷叶螟绒茧蜂寄生棉大卷叶螟的行为及其与寄主密度的关系
2) cotton leaf roller
棉大卷叶螟
1.
Studies on the resistance of Bt transgenic cotton tocotton leaf roller (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大卷叶螟抗性的研究
3) Syllepte derogate Fabricius
棉大卷叶野螟
1.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yllepte derogate Fabricius
棉大卷叶野螟繁殖特性研究
4) Haritalodes derogata
棉卷叶野螟
1.
Cloning,sequence analysis and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the ubiquitin gene of Haritalodes derogata (Fabricius) (Lepidoptera:Pyralidae);
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5) Apanteles opacus
棉大卷叶螟绒茧蜂
1.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Apanteles opacus, a Parasitoid of Sylepta derogata;
棉大卷叶螟绒茧蜂生物学特性观察
6)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纵卷叶螟
1.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insecticides were tested on their controlling effects on Chilo suppressalis and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2006年选择4种杀虫剂进行了防治水稻二化螟兼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2.
The trials were conduced on the efficient pesticide against the rice case worm,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 which was a kind of stubborn pests.
为寻求防治顽固性害虫稻纵卷叶螟的高效农药,通过室内配方筛选试验,甲维盐与毒死蜱复配1:99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杀虫活性最高,共毒系数206。
补充资料:稻纵卷叶螟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水稻重要害虫。又名卷叶虫、刮青虫、白叶虫等。以幼虫纵卷叶片成苞,在内啃食叶肉。常见种类为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局部稻区有稻显纹纵卷叶螟(Susumia exigua)。
特征 稻纵卷叶螟成虫体长7~10毫米,翅展16~19毫米。雌蛾体、翅黄褐色。前翅外缘有一黑褐色宽带纹,翅面上有 3条黑褐色横纹。雄蛾前翅短横纹前有一眼状纹。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转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14~19毫米,细长圆筒形而稍扁,头褐色,胸腹部浅黄绿色。蛹体长7~10毫米,长圆筒形,末端有8根钩刺。稻显纹纵卷叶螟又名黄纵卷叶螟。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约15毫米,前翅上3条横纹都横贯全翅;幼虫体长14~18毫米,色泽较黄。
分布 稻纵卷叶螟分布于中国各稻区,但以南方稻区发生为害严重;此外也见于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等地。稻显纹纵卷叶螟在中国的分布地区为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浙江等省(自治区)。
寄主植物和为害 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稻,幼虫啃食水稻嫩叶或剑叶;也为害小麦、粟、甘蔗、游草、稗、雀稗、马唐和狗尾草等。60年代以前,稻纵卷叶螟在中国原是一种偶发性害虫,局部地区间歇为害。70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发生严重,已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稻显纹纵卷叶螟零星发生,为害水稻和陆稻,为害方式相似,但穗期偶可群集钻蛀茎秆。
生活史和习性 稻纵卷叶螟在中国一年发生2~9代,自北向南逐渐递增。河北、山东北部2~3代,广东南部7~8代,海南岛8~9代。稻显纹纵卷叶螟在四川一年发生4代。越冬情况,因地区而异,在中国可划分为3大区:①周年为害区。1月平均气温16℃等温线以南,包括雷州半岛一线以南,冬季有再生稻和落谷稻等食料条件,可终年繁殖,无休眠现象。②冬季休眠区。1月平均最高气温7.7℃等温线以南,即北纬30℃以南至大陆南海岸线之间,以幼虫或蛹越冬。其中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越冬存活率较高;南岭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虽有部分虫口在杂草、稻丛等处越冬,但越冬存活率极低。③冬季死亡区。1月平均最高气温7℃等温线以北,包括湖北、安徽北部、江苏、河南、山东等省,任何虫态都不能安全越冬。
稻纵卷叶螟成虫有趋光性,喜荫蔽和潮湿,且能长距离迁飞。白天栖于荫蔽、高湿的作物田。喜吸食花蜜。成虫羽化后2天常选择生长茂密的稻田产卵,历时3~4天,卵散产,少数2~5粒相连。每雌产卵量40~50粒,最多150 粒以上。产卵位置因水稻生育期而异。卵多产在叶片中脉附近。 1龄幼虫在分蘖期爬入心叶或嫩叶鞘内侧啃食。在孕穗抽穗期,则爬至老虫苞或嫩叶鞘内侧啃食。2 龄幼虫可将叶尖卷成小虫苞,然后叶丝纵卷稻叶形成新的虫苞,幼虫潜藏虫苞内啃食。幼虫脱皮前,常转移至新叶重新作苞。第4、5龄幼虫食量占总取食量95%左右,为害最大。每头幼虫一生可卷叶5~6片,多的达9~10片。老熟幼虫在稻丛基部的黄叶或无效分蘖的嫩叶苞中化蛹,有的在稻丛间,少数在老虫苞中。稻显纹纵卷叶螟成虫趋光性不强,卵多产于叶背面。3~5粒呈鱼鳞状排列,少数单产。幼虫不甚活泼,转叶结苞甚少。老熟幼虫在老虫苞中化蛹。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的程度常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温、湿度。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②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③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捕食性天敌有步甲、隐翅虫、瓢虫、蜘蛛等,均对稻纵卷叶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稻纵卷叶螟在各稻区田间种群的为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种植制度和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此虫发生期的吻合程度。如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盛发,发生量少,对双季早稻为害甚轻;第2代幼虫在7月上、中旬盛发,发生量大,就会较重地为害双季早稻、一季中稻和早播一季晚稻;第3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盛发,较重地为害迟插一季中、晚稻和连作晚稻;第4代于9月中旬盛发,则为害迟插一季晚稻和连作晚稻。
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施肥,可以防止水稻前期徒长、后期贪青而形成有利纵卷叶螟栖息和产卵的生境。合理施用农药特别是掌握在 3龄前盛孵期施药,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常用药剂有:杀螟松、杀虫脒、亚胺硫磷、甲胺磷和巴丹等。也可施用细菌农药和杀螟杆菌、青虫菌等,或菌药混用。
特征 稻纵卷叶螟成虫体长7~10毫米,翅展16~19毫米。雌蛾体、翅黄褐色。前翅外缘有一黑褐色宽带纹,翅面上有 3条黑褐色横纹。雄蛾前翅短横纹前有一眼状纹。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转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14~19毫米,细长圆筒形而稍扁,头褐色,胸腹部浅黄绿色。蛹体长7~10毫米,长圆筒形,末端有8根钩刺。稻显纹纵卷叶螟又名黄纵卷叶螟。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约15毫米,前翅上3条横纹都横贯全翅;幼虫体长14~18毫米,色泽较黄。
分布 稻纵卷叶螟分布于中国各稻区,但以南方稻区发生为害严重;此外也见于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等地。稻显纹纵卷叶螟在中国的分布地区为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浙江等省(自治区)。
寄主植物和为害 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稻,幼虫啃食水稻嫩叶或剑叶;也为害小麦、粟、甘蔗、游草、稗、雀稗、马唐和狗尾草等。60年代以前,稻纵卷叶螟在中国原是一种偶发性害虫,局部地区间歇为害。70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发生严重,已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稻显纹纵卷叶螟零星发生,为害水稻和陆稻,为害方式相似,但穗期偶可群集钻蛀茎秆。
生活史和习性 稻纵卷叶螟在中国一年发生2~9代,自北向南逐渐递增。河北、山东北部2~3代,广东南部7~8代,海南岛8~9代。稻显纹纵卷叶螟在四川一年发生4代。越冬情况,因地区而异,在中国可划分为3大区:①周年为害区。1月平均气温16℃等温线以南,包括雷州半岛一线以南,冬季有再生稻和落谷稻等食料条件,可终年繁殖,无休眠现象。②冬季休眠区。1月平均最高气温7.7℃等温线以南,即北纬30℃以南至大陆南海岸线之间,以幼虫或蛹越冬。其中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越冬存活率较高;南岭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虽有部分虫口在杂草、稻丛等处越冬,但越冬存活率极低。③冬季死亡区。1月平均最高气温7℃等温线以北,包括湖北、安徽北部、江苏、河南、山东等省,任何虫态都不能安全越冬。
稻纵卷叶螟成虫有趋光性,喜荫蔽和潮湿,且能长距离迁飞。白天栖于荫蔽、高湿的作物田。喜吸食花蜜。成虫羽化后2天常选择生长茂密的稻田产卵,历时3~4天,卵散产,少数2~5粒相连。每雌产卵量40~50粒,最多150 粒以上。产卵位置因水稻生育期而异。卵多产在叶片中脉附近。 1龄幼虫在分蘖期爬入心叶或嫩叶鞘内侧啃食。在孕穗抽穗期,则爬至老虫苞或嫩叶鞘内侧啃食。2 龄幼虫可将叶尖卷成小虫苞,然后叶丝纵卷稻叶形成新的虫苞,幼虫潜藏虫苞内啃食。幼虫脱皮前,常转移至新叶重新作苞。第4、5龄幼虫食量占总取食量95%左右,为害最大。每头幼虫一生可卷叶5~6片,多的达9~10片。老熟幼虫在稻丛基部的黄叶或无效分蘖的嫩叶苞中化蛹,有的在稻丛间,少数在老虫苞中。稻显纹纵卷叶螟成虫趋光性不强,卵多产于叶背面。3~5粒呈鱼鳞状排列,少数单产。幼虫不甚活泼,转叶结苞甚少。老熟幼虫在老虫苞中化蛹。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的程度常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温、湿度。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②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③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捕食性天敌有步甲、隐翅虫、瓢虫、蜘蛛等,均对稻纵卷叶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稻纵卷叶螟在各稻区田间种群的为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种植制度和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此虫发生期的吻合程度。如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盛发,发生量少,对双季早稻为害甚轻;第2代幼虫在7月上、中旬盛发,发生量大,就会较重地为害双季早稻、一季中稻和早播一季晚稻;第3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盛发,较重地为害迟插一季中、晚稻和连作晚稻;第4代于9月中旬盛发,则为害迟插一季晚稻和连作晚稻。
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施肥,可以防止水稻前期徒长、后期贪青而形成有利纵卷叶螟栖息和产卵的生境。合理施用农药特别是掌握在 3龄前盛孵期施药,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常用药剂有:杀螟松、杀虫脒、亚胺硫磷、甲胺磷和巴丹等。也可施用细菌农药和杀螟杆菌、青虫菌等,或菌药混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