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鲷科
1)  Sparidae
鲷科
1.
Genetic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Two Sparidae Species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中国近海两种鲷科鱼类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
Genetic Variations and the Phylogenetic in Some Species of Sparidae Revealed by RAPD Technique;
用RAPD技术研究几种鲷科鱼类的遗传变异和系统进化
3.
Polymorphism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D-loop Gene Sequences from Sparus Latus and Molecular Phylogeny of Some Species of Sparidae;
黄鳍鲷D-loop基因序列多态性及几种鲷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学
2)  Sparidae fishes
鲷科鱼类
1.
Larv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intergeneric crossing of Sparidae fishes;
鲷科鱼类属间远缘杂交的发育和生长
3)  Pomacentridae; damsel-fishes
雀鲷科
4)  Cichlidae; cichlids
丽鲷科
5)  type genus of the Lutjanidae: snappers.
笛鲷科一个模式属;甲鱼。
6)  a family of fish including: flashlight fishes.
鱼类的一个科;发光金眼鲷。
补充资料:鲷科
∷鲷科
鲷科,体卵圆或椭圆形,侧扁而高,背缘轮廓凸。头大。口小或中大,端位,稍能伸缩。颌齿发达,圆锥状或门齿状,有些种类具臼齿;锄骨和腭骨无齿。主上颌骨大都或部分被眶前骨所覆盖,末端延伸至眼中部下方。前鳃盖骨缘平滑;体被栉鳞,颊部及主鳃盖骨亦被鳞;侧线完整。单一背鳍,X—XIII棘及8—15软条;臀鳍III棘及8—14软条;背鳍及臀鳍的最未端软条均分二叉;胸鳍尖长;腹鳍具腋鳞;尾鳍呈叉形,或稍内凹形。为重要经济鱼类,在我国分布较广。
真鲷,又名“加级鱼”。体呈红色,有淡蓝色斑点,牙前部圆锥形,后部有臼状齿,食物以贝类和甲壳类为主,是底层海产鱼类,我国沿海均产,为食用的经济鱼类。
 黑鲷,亦称“乌颊鱼”“黑加级”。体黑褐色,体侧有黑色横带条纹,体高而侧扁,牙前部为圆锥形,上颌后部有四一五列臼状齿,下颌后部有三列白状齿,以贝类和甲壳类为食,为底层栖息鱼类。

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0~30厘米、体重200~600克。上下颌前端各有犬牙6个,两侧均具发达臼齿。背鳍棘强硬,尤以第四、五棘最长,臀鳍以第二棘最大,尾鳍叉形,侧线上鳞了个,侧线鳞5l~54个。头部外缘轮廓平直,眼上方不隆起。体被弱栉鳞,全身青灰色参杂黄色,腹部较淡,体侧具若干条褐色纵纹。胸鳍黄色;背鳍基底黄色、边缘暗灰色,鳍棘强硬;尾鳍黄色边缘黑色,腹鳍和臀鳍暗黑色。暖温性底层鱼类。体长一般90-310毫米。喜栖息于沙泥质或多岩礁底的浅海。幼鱼有雌雄同体现象,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育为雌雄异体。为我国沿海习见经济种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以黄、渤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山东沿海,常与其他鱼类混杂一起被捕获。渔期在春、秋两季。

真鲷Pagrosomusmajor鲈形目鲷科真鲷属的一种。又称加拉鱼、腊鱼、加级鱼、加吉鱼。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最大个体长达850毫米,体重9千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体侧扁,背面隆起度大,狭窄,腹部钝圆,体被中等大弱栉鳞。头大,眼间隔凸起,稍大于眼径,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犁骨、腭骨及舌上无牙。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暖温性底层鱼类。体长一般120-280毫米。常栖息于底质为沙泥或砂砾的近海。喜集群,于生殖季节游向近岸。为黄海和渤海名贵经济种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但近年产量不多。黄、渤海渔期为5~8月份和10~l2月份;东海闽南近海和闽中南部沿海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


二长棘鲷Parargyrropsedita体侧扁,呈椭圆形,体长13~23厘米、体重200~500克。背缘狭窄、弓状弯曲度。左右额骨分离,多孔。口小、前位,上颌前端犬牙4枚、下颌犬牙6枚,两颌两侧各具臼齿2列;犁骨无牙。前鳃盖骨后平滑,鳃盖骨后缘具1扁棘。背鳍连续无缺刻,背鳍第1和第2鳍棘很短小但第3和第4棘突出延长如丝状,故而得名“二长棘鲷”,尾鳍叉形。体被弱栉鳞,背部鲜红色,腹部较淡,胸鳍及腹鳍色较浅,体侧有若干蓝色纵带。侧线明显、微弯。背鳍、臀鳍金黄色。暖温性底层鱼类。体长130-230毫米。栖息于近海水深20-70米的沙泥底水域。为我国南海经济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主要产地在北部湾及雷州半岛,盛产期是每年3月份。
四长棘鲷Arggropsbleekeri与二长棘鲷相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