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核反应机制
1)  nuclear reaction mechanism
核反应机制
2)  tritium from nuclear reaction
核反应制氚
3)  nuclear control
核反应控制
4)  mechanism [英]['mekənɪzəm]  [美]['mɛkə'nɪzəm]
反应机制
1.
Studies o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4,5-Disubstituted-1,2- Benzoquinones an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4 ,5-二取代-1 ,2-苯醌的电化学合成及反应机制
2.
The mechanism of Methyldopa removal by Fenton's reagen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Fe~(2+):H_2O_2 ratio.
不同的Fe2+∶H2O2(摩尔比)下甲基多巴的Fenton反应机理有显著的差异,在高Fe2+∶H2O2(≥2)时,反应机制是H2O2促进Fe2+的絮凝作用;在中Fe2+∶H2O2(=1)时,反应机制是兼有氧化和絮凝沉淀作用;在低Fe2+∶H2O2(≤0。
3.
The phase composition of combustion products was analyzed by XRD, from which, in combination with thermodynamics and TG-DTA analysis,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SHS Ni-Zn ferrite was investigated.
对燃烧产物进行XRD分析 ,并结合热力学和TG -DTA分析 ,探讨了自蔓延高温合成Ni-Zn铁氧体的反应机制 。
5)  reactive mechanism
反应机制
1.
The reactive mechanism for Mo 2C thin film prepared by CVD and calculation of composition;
CVD方法制备Mo_2C膜的化学反应机制和组分含量的热力学计算
2.
The reactive mechanism of XD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a NiAl matrix composite has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DTA, XRD and SEM.
粉坯密度是决定XD反应机制的重要因素,因为孔隙对SHS过程中燃烧波的点燃和自蔓延起阻碍作用。
3.
The SHS reactive mechanism,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HS rea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coating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as well.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SHS)火焰反应喷涂工艺在钢基表面制备了以TiN为主相的耐磨陶瓷涂层,研究了在适当工艺参数下得到的涂层的性能、物相组成与组织结构,分析了热喷涂条件下的Ti、N反应机制与影响反应进程的因素及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6)  reaction mechanism
反应机制
1.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thane Generation During Pyrolysis of Different Rank Coals;
不同变质程度煤热解甲烷生成特征及反应机制
2.
The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for the hydrogen desorption of metal-N-H are described,and the effecting factors on th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these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
介绍了金属氮氢化合物贮氢材料吸放氢性能和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阐述了该系列贮氢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3.
The reaction mechanism was investigated by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
借助示差热分析法探讨了体系的反应机制,采用XRD、SEM和OM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及显微组织。
补充资料:低能核反应机理
      低能核反应主要通过复合核反应和直接反应两种机理进行。
  
  复合核反应  复合核反应模型是丹麦科学家N.玻尔于1936年提出来的。该模型假定低能核反应分两阶段进行,而且彼此独立。第一阶段为复合核的形成,即入射粒子和靶核融合为一个新核,称为复合核,历时约10-22秒;第二阶段为复合核的衰变,即复合核分解为出射粒子和剩余核,经历时间比第一阶段长得多,约为10-19~10-13秒。这样,复合核反应可表示为:A+a─→C─→B+b式中C表示复合核。以上两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即复合核如何衰变只决定于复合核本身的性质,而与其形成方式无关。换言之,复合核对于自己的形成方式失去"记忆"。例如,复合核64Zn*可以由两个核反应生成,有三种衰变方式:
  
  
  实验测得其反应截面的比为:
  
  
  证实了上述假定。
  
  直接反应  入射粒子能量较高时,与靶核表面或内部单个核子相互作用,而将本身一部分能量传递给靶核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子,后者还来不及把能量分配给其他核子时就被发射出来,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直接反应。直接反应是在约等于入射粒子穿越靶核所需的时间(10-22~10-20秒)内完成的。依情况不同又可分为:
  
  ①表面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低时,主要与靶核表面结合得最松的核子发生作用,而将后者激发(表面激发)或打出(表面嬗变)。
  
  ②体内直接作用 当入射粒子能量比较高时,可将靶核深处的核子打出来。这种反应称敲出反应。
  
  ③削裂反应 当入射粒子在靶核边缘掠过时,入射粒子的一个或几个核子被靶核所俘获,其余部分继续前进,如(d,p)反应和(d,n)反应。
  
  ④拾取反应 入射粒子掠过靶核时,从它里面拾取一个或很少几个核子而结合成较重的粒子并向外飞出,如(p,d)反应和(n,d)反应。
  
  ⑤非弹性散射 入射粒子把部分能量直接传给靶核而使后者激发,其本身则继续飞行。这种非弹性散射同复合核发射与入射粒子相同的出射粒子不同,属于直接反应。
  
  ⑥电荷交换反应 入射粒子与靶核不交换粒子,只交换电荷,如(p,n)反应和(3He,t)反应。
  
  

参考书目
   M.Lefort,Nuclear Chemistry,Van Nostrand,London,196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