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战略轰炸机
1)  Strategic bomber
战略轰炸机
2)  longrange bomber
远程战略轰炸机
3)  "Bombing Strategy"
轰炸战略
1.
"Bombing Strategy" in the Supreme Command:Divergence & Decision;
盟军最高统帅部的“轰炸战略”分歧和决策
4)  strategic bombing
战略轰炸
1.
The strategic bombing theory is a military theory founded in the beginning of twenty centuries , which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and deeply changed the war.
战略轰炸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创立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理论,它深刻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影响了各国军队的建设发展,受到空军指挥官们的热切追捧。
2.
and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s carried out the strategic bombing to Germany\'s mainland and its occupied territories.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英国和美国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战略轰炸。
5)  strategic BomBing.
战略性轰炸
6)  tactical bomber
战术轰炸机
补充资料:M4战略轰炸机
m4战略轰炸机
m4战略轰炸机

1947年,冷战爆发,美国叫嚣着用300枚原子弹毁灭苏联,西方强有力的战略航空兵成为苏联领导人的心头痛,当时苏联的核弹投送工具只有苏版“超级空中堡垒”图一4轰炸机(北约代号“公牛”,b一29仿制品)一种,但喷气时代的来临使其还未来得及大规模列装就显得过时了。美国b一47、英国3v袭炸机等喷气式后掠翼轰炸机的研制成功,再加上喷气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无疑强烈刺激着苏联领导人的神经。

当时以图波列夫为代表的主流航空学者对喷气式轰炸机仍抱怀疑态度,认为喷气式飞机的航程难以达到要求,涡轮螺旋桨才是既能满足速度又能达到航程的最佳动力,按照这一理论,图波列夫相继在图-4的基础上研制了图-80、图一85等不成功的型号。

但并非所有的苏联人都相信螺旋桨是航空动力的永恒,年轻的飞机设计师米亚西舍夫是喷气式远程轰炸机的坚定支持者,1948年,米亚西舍夫将发展喷气式轰炸机的研究报告递交中央航空流体研究所科学和技术委员会(tsagi),并获得了委员会大多数学术权威的认可。

1951年2月,米亚西舍夫提交了第一份战略轰炸机方案,计划研制一种苏联前所未有的大型飞桃翼展达50米,机长44米,机翼面积300平方米,常规布局后掠。式上单翼,机翼前缘有折角,内翼后掠角45度,外翼后掠角40度,动力采用4台轴流式涡喷 发动机,正常起飞重量11o吨,最大起飞重量140吨,最大载弹量20吨,能携带500-9000公斤各种炸弹。

米亚西舍夫先后致信赫鲁宵夫和航空工业部长,建议制造战略轰炸机。赫鲁晓夫表示认可,并将设计方案上报斯大林和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马李舍夫(vmalyshev)。最终,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会议上,苏联高层正式决定发展战略航空兵,斯大林说”让我们相信亚西舍夫同志,让他发展这种飞机吧!”

研制发展

方案确定

1951年3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949-469号决议,批准在莫斯科西郊组建gsokb-23(gsokb为全苏联国家实验设计局,强调了“国家级重要性”,以下简写为okb-23)’并由米亚西舍夫担任局长,主要负责轰炸机的研制和生产。

okb-23的第一个工程代号为“产品m”的轰炸机计划在1952年12月进行原型机试飞。11951年6月23日,新轰炸桃的概要战术指标得到了苏联空军总司令认可,确定了8人机组、5吨载弹时航程12000公里、最大载弹量24吨、投弹高度11000米,投弹速度o.75马赫等战术参数。

为了达到上述指标,“产品m”还采用了一些新设计,比如像英国3v轰炸机一样在机根处埋设发动机,并为每台发动机都设有独立且突出机翼前缘的进气口,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来流压力损失,以及避开机身等部位对来流的干扰,发动机喷口也向外和向下各偏转4度,避免了喷气烧灼后机身或影响平尾效率。由于苏联发动机推力较小,机翼必须有很高的升阻比,所以“产品m”的机翼面积比美国b-52小150平方米左右,而起飞重量与b-52类似,所以翼载比b一52大得多,升限受到一定影响。

设计组最终决定采用相对重量较轻,且最稳当的自行车式起落架(自行车式起落架占整架飞机结构重量的3%至3.5%,而常规起落架为4%至6.5%)。但其最重要的作用是:两翼端的辅助轮能够在地面上支持机翼重量,降低机翼的结构重量。另外,“产品m”的前起落架较长,后起落架较短,可以获得较大起飞迎角,飞机达到离地速度后不须拉杆就能自动起飞。

1951年8月,“产品m”轰炸机正式确定采用4台米库林am一3a涡喷发动机(巡航推力6200公斤),苏联空军司令在9月19日批准该方案。此时,“产品m”的各种理论参数也基本计算完毕,其速度、武器和设备需求满足949-469决议的要求,但航程欠缺,起飞滑跑距离也大大超标。

至1951年底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原型机在1952年初开始制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