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双方向交通模型
1)  two way traffic model
双方向交通模型
2)  two way traffic turn
双向交通
3)  Double directio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双方向卫星通信型
4)  BIAM
双通道交互激活模型
1.
The paper commen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dual-rout model, and introduce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bi-mod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BIAM), such as orthographic code, phonological code and sublexical orthography-to-phonology transformation, et al.
本文述评了双通道模型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双通道交互激活模型的一般特点和运行机制(如正字法编码、语音编码和亚词汇正字法-语音转换加工等)及其相关研究。
5)  traffic model
交通模型
1.
In addition,summarized Guangzhou traffic model developing procedure,and then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uangzhou existing traffic model and CTS-3 model.
本文通过对比香港CTS-3和CTS-2的交通模型技术报告,分析了近10年香港CTS交通模型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对广州市交通模型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广州现况交通模型与香港CTS-3模型的不同,为广州市今后交通模型维护与修正提供借鉴经验。
2.
An elevator traffic model is built using Markov network queuing theory.
利用马尔可夫网络排队理论建立了电梯交通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电梯配置进行分析研究,并开发了电梯配置软件进行仿真计算。
3.
Cellular automaton traffic models can include various facotrs in traffic syst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are rather simple and effective.
元胞自动机交通模型以简单的规则反映交通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可以分析各种交通现象,且可在计算机上方便、高效地运作·Biham-Middleton-Levine模型(BML模型)实现了二维交通问题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模拟研究·本文对BML模型作了改进,解除了该模型中关于交通灯同步变化的限制·在新模型中,每个路口的交通灯可以自由选定起始工作时间和变化节奏,于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交通灯对交通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还对新模型中出现的若干新效应作了解释
6)  transport model
交通模型
1.
Developing transport modeling is the primary technique of transport analysis.
建立交通模型是作交通分析的基本方法,宏观交通模型又是中观和微观模型的基础,四阶段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宏观交通模型。
补充资料: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前身是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系,成立于我校1958年建校之时,是我校最早建立的5个系之一。1958年,在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系主任、我国铁道运输专业的奠基者与创始人之一、著名运输专家林达美教授的带领下,由北京铁道学院部分教授和骨干教师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并于当年招收了首届铁道运输专业本科生60人。1988年以后,运输系先后增设了包装工程、工业企业管理、会计学等4个专业,并改名为管理工程系;1995年,学校成立经济系(现经济管理学院),将本系的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相应学科划归经济系,“管理工程系”更名为“运输管理工程系”,2003年,学校进行二级学院整合,我系正式更名为“交通运输学院”。

四十多年来,交通运输学院经过校内外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办学实力,共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四千余人,涌现出了以黑龙江省副省长刘学良、铁道部总经济师黄民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另有厅局级干部20多人、处级干部800多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获得了高级技术职称,还有大量生产一线的科研技术骨干,我院毕业生在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尤其在西部地区铁路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院现有教职工76名、本科生1740多人、各类研究生300余人;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20人、讲师21人;教师中有博士10人、硕士44人。

学院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管理”、“包装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4个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1个博士点(与校内两个单位合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1980年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4个学科之一,也是全国铁路高校及科研院所中第一批获得授予权的两个单位之一。

学院历来重视本科教学,1990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教学先进集体”。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编教材、专著13部,其中有2部教材入选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建设教材,7项教改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位教授被聘为教育部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近5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70多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连续三次获校“科研先进集体”,有1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其中参与完成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运筹学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获中国运筹学应用二等奖。

近年来,学院加大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的步伐,先后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还聘请了吉林大学杨兆升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mitsuogen(玄光男)教授,清华大学刘宝碇教授,同济大学徐瑞华教授,中国包装检测中心李华主任为本院的兼职教授。2004年6月,学院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信息和管理科学国际会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