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ntinuous girder with inclined legs
斜腿连续梁
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hydrogeologic condition,etc,the reasons that the continuous girder with inclined legs is selected and adop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icality and economy are presented.
在介绍了长沙湘江南大桥周围环境、水文地质等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因地制宜采用目前的斜腿连续梁方案之理由,最后对其技术经济性作了分析。
2) continuous skew girder bridge
连续斜梁桥
1.
Based on beam girder theory,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continuous skew girder bridge with four spans is presented.
基于梁格法理论,建立了4跨连续斜梁桥的有限元模型。
2.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reference document , the approximate calculation graphic expressions of internal force and an approximate calculation method of internal force increasing coefficient of continuous skew girder bridges are put forward under eccentric live loads.
在文献 [3]的理论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连续斜梁桥在偏心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图式和内力增大系数的近似计算方法。
3) skew continuous beam
斜交连续梁
4) inclined continuous bridge
斜连续梁桥
1.
On the basis of one inclined continuous bridge with large span on Wuning-Ji′an Ex- pressway, push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re combin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pier′s height and rigidity on push construction.
以武吉高速公路某大跨度斜连续梁桥为背景,结合顶推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对斜连续梁桥桥墩高度和刚度对顶推施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得出桥墩高度、直径对顶推施工的影响规律,对斜连续梁桥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 skew bridge of continuous girder
斜交连续梁侨
6) continuous skew box girder bridge
连续斜箱梁桥
补充资料:连续梁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支座的梁。连续梁有中间支座,所以它的变形和内力通常比单跨梁要小,因而在工程结构(如桥梁)和机件中应用很广。
连续梁属静不定结构,可用力法求解其中的内力。具体方法是,对n跨连续梁(图1a),将它在每个内部支座处断开,化成n根简支梁,并以各支座处的弯矩Μi(i=1,2,...,n-1)为多余的未知内力,就得到一个力法的基本系统(图1b),而每个内部支座左右两根梁形成一个单位系统(图2)。
根据转角的连续条件,支座左右梁端的转角应该相等,即θ=θ,运用单位载荷法计算该转角,可得到力法的方程组。对于用同一材料制成的连续梁,这组方程为:
(i=1,2,...,n-1),式中Li为第i个跨的跨距;Ii为第i个跨上的梁截面的惯性矩(见截面的几何性质);i是第i个支座的单位系统中各外载荷(集中力、分布力、力矩)的函数,外载荷给定后,它就是确定的。由于每个方程中含有三个支座力矩,所以这个方程组称为三弯矩方程组,简称三弯矩方程。它的系数矩阵为三对角线矩阵。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三弯矩方程,便于在数学上求解(见变形分配法)。
最早得到三弯矩方程的是法国的 B.P.E. 克拉珀龙(1849)和H.贝尔托(1855),他们得到的方程组只适用于支座等高、跨距相等并受均布横向载荷的连续梁。后来德国的H.舍夫勒等人将方程组推广到支座不等高的情况。法国的J.布雷斯进一步又推广到跨距不等并且载荷任意分布的情况。20世纪初,捷克斯洛伐克的K.A.恰利谢夫和美国的H.克罗斯为便于工程运用,又提出逐次近似的力矩分配法。5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出用有限元法解连续梁的多种标准程序。
参考书目
S.铁摩辛柯、J.盖尔著,胡礼人译:《材料力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S.Timoshenko and J.Gere,Mechanics of Materials,Van Nostrand Reinhold Co.,New York,1972.)
孙训方等编:《材料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连续梁属静不定结构,可用力法求解其中的内力。具体方法是,对n跨连续梁(图1a),将它在每个内部支座处断开,化成n根简支梁,并以各支座处的弯矩Μi(i=1,2,...,n-1)为多余的未知内力,就得到一个力法的基本系统(图1b),而每个内部支座左右两根梁形成一个单位系统(图2)。
根据转角的连续条件,支座左右梁端的转角应该相等,即θ=θ,运用单位载荷法计算该转角,可得到力法的方程组。对于用同一材料制成的连续梁,这组方程为:
(i=1,2,...,n-1),式中Li为第i个跨的跨距;Ii为第i个跨上的梁截面的惯性矩(见截面的几何性质);i是第i个支座的单位系统中各外载荷(集中力、分布力、力矩)的函数,外载荷给定后,它就是确定的。由于每个方程中含有三个支座力矩,所以这个方程组称为三弯矩方程组,简称三弯矩方程。它的系数矩阵为三对角线矩阵。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三弯矩方程,便于在数学上求解(见变形分配法)。
最早得到三弯矩方程的是法国的 B.P.E. 克拉珀龙(1849)和H.贝尔托(1855),他们得到的方程组只适用于支座等高、跨距相等并受均布横向载荷的连续梁。后来德国的H.舍夫勒等人将方程组推广到支座不等高的情况。法国的J.布雷斯进一步又推广到跨距不等并且载荷任意分布的情况。20世纪初,捷克斯洛伐克的K.A.恰利谢夫和美国的H.克罗斯为便于工程运用,又提出逐次近似的力矩分配法。5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出用有限元法解连续梁的多种标准程序。
参考书目
S.铁摩辛柯、J.盖尔著,胡礼人译:《材料力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S.Timoshenko and J.Gere,Mechanics of Materials,Van Nostrand Reinhold Co.,New York,1972.)
孙训方等编:《材料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