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utomobile connector
汽车接插器
1.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rotecting jacket for the automobile connector from nylon and AB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automobile connector.
介绍尼龙ABS工程塑料汽车接插器护套的制备工艺及其在汽车接插器上的应用。
3) brake warning connector
刹车报警接插器
1.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brake warning connector, the injection character of the plastics connector with inserted wire and its manufacture.
介绍了刹车报警接插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类型,以及嵌入导线的接插器塑料件的注塑特点与制作方法。
4) automotive connector development
汽车连接器开发
1.
And the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ment will be the key factor to the automotive connector development.
而有效的项目管理是汽车连接器开发成败的关键之一,但目前缺乏针对汽车连接器开发的比较系统的项目管理思想,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作专门研究。
5) vehicle electronic line connector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1.
A measurement system of dynamic resistance of vehicle electronic line connector based on PXI Express(PXIe) technology was established.
针对车用电线束插接器测试中全程记录动态阻抗数据的要求,构建了一个基于PXI Express(PXIe)的车用电线束插接器动态阻抗测试系统。
补充资料:接插元件
通过机械动作实现电子电路的接通、断开或转换的机电元件。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电信号或电能,有的还具有滤波功能。在复杂的电子设备中,接插元件的用量很大,在电路中起着联系各个子系统或电路的作用。它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电子系统的性能和运转,其中最突出的是接触问题。接触不良不但影响信号或电能的正常传送,而且也是噪声的重要来源之一。
发展概况 20世纪30年代初第一次出现多触点连接器。30年代末,为了适应快速连接的需要,出现了卡口式连接器,不久又研制成功N型和BNC型高频同轴连接器,工作频率从原来的300兆赫提高到11吉赫。N型连接器是美国P.奈尔设计的,后来他又同C.康赛尔曼一起在卡口式连接器基础上改进设计成 BNC型。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这两种连接器,至今仍被各国广泛采用。
为了适应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技术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很多小型化、高密度、高精度和高可靠的新型接插元件。50年代末出现了小型压接可拆卸式接触体的连接器。60年代出现了小型压接后松可拆卸式接触体的连接器,14毫米、7毫米、3.5毫米的精密同轴连接器,工作频率提高到26.5吉赫。同时出现了一批适用于印制电路板的各种接插元件。70年代末出现小型高可靠连接器,1.75毫米的高精密同轴连接器。工作频率提高到40吉赫以后,为适应集成电路的需要,人们又研制出刺接式带状电缆连接器、微型导电橡胶连接器和各种微型开关等。
结构 接插元件的结构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由三部分构成,即接触体、绝缘体和壳体。
接触体 通过操作能断开或闭合电路的两个或多个导体。片状的单元导体称接触片,柱状的称插针或插孔;能断开或闭合电路的一组动、静触点称触点组。接触体是接插元件的核心部分,它不但起电传导的作用,而且对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机械和环境应力应有足够的抵抗能力。多数接触体都有阴、阳之分。插针、接触片称阳性接触体,插孔、音叉式簧片称阴性接触体。分辨不出阴和阳的称为中性接触体。
接触体的型式很多,图中为常见的几种。通常采用切削加工或无切削加工的方法成形。圆柱形插针、插孔结构简单、接触可靠、容易加工出各种规格,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制作接触体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机械性能、无磁性和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铜合金(如黄铜、磷青铜和铍青铜等)用得最多,尤以铍青铜的性能为最佳,工作温度达149时仍保持良好的弹性。温度超过149时,为了防止应力松弛常采用镍基合金(如铍镍合金)制作接触体。
为了改善接触体导电性能和防止配合表面受机械或化学作用的损害,通常都在其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如银、金、锡铅合金、银-金,镍-金等。在低电平、弱电流的情况下一般都选用镀金层:阴性接触体镀硬金,阳性接触体镀软金。这样软硬搭配可以提高耐磨性能,减小接触电阻。
绝缘体 固定接触体的绝缘构件,除保证多个接触体之间的相互电绝缘外,还起导向、定位、密封等作用。绝缘体的材料和结构直接影响接插元件的电气和机械性能。按材料软硬程度不同有弹性、半硬和硬绝缘体之分。常用材料有橡胶、塑料、陶瓷和玻璃等。
壳体 固定和保护绝缘体和接触体的构体。壳体上有定位、导向和锁紧机构,以确保接插件能正确地工作。壳体有时还起密封、防水、防火和电场屏蔽等作用。圆形连接器的壳体有螺纹、卡口和直插自锁等锁紧型式,在多接点和插拔力较大的情况下连接方便。采用细牙配合螺纹的连接器,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可靠性。壳体常用材料有铝合金、黄铜、青铜、钢和不锈钢以及塑料等。金属壳体表面都要有涂覆层以提高防腐能力。常用方法有阳极氧化,镀金属(如锌、镉、镍、银、金)和油漆等。
主要性能参数 接插元件应有良好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抗环境性能。电气性能主要取决于采用的机械结构,任何外界机械力都会引起接插元件电气性能的改变。接插元件的主要性能有接触电阻、额定电流、绝缘电阻、试验绝缘电压接触压力、插拔力和抗环境性能等。
接触电阻 当一对插合(即闭合)接触体通过规定的电流时,在接触对两端指定位置测得的电阻称接触电阻。它包括测量点之间导体的体电阻、接触部分的收缩电阻和膜层电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收缩电阻和膜层电阻,它们随接触压力、接触体形状、材料特性、表面污染的程度和电路中电压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为了保证可靠地工作,接触电阻应当稳定。通常在100毫安电流下接触电阻值应小于0.01欧。
额定电流 在规定条件下保证接插元件正常工作的电流值。电流过载时,接触处的温度可能升高到使金属软化甚至熔融的程度,这会引起弹性材料退火而失去弹性,导致接触不良,同时绝缘材料过热也会使电气性能降低。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接触体的数目和使用环境条件不同,还要考虑降额使用这一指标。
绝缘电阻 在额定条件下,用绝缘材料隔开的两个导体之间的电阻。它是绝缘材料的体电阻和表面电阻并联的结果。通常施加500伏测试电压,绝缘电阻值至少应在100兆欧以上。接插元件应有较高的绝缘电阻,否则不但增加功率损耗,而且还会造成串音干扰。
试验绝缘电压 作介质耐压试验时,用绝缘材料隔开的两个导体之间按规定施加的电压(试验时不应产生电击穿现象)。试验电压值通常是根据接插元件的工作电压来决定的。当工作电压小于或等于1000伏时,试验电压值为工作电压的三倍,但最低值为500伏。为了使产品有足够的安全系数,所规定的试验电压值又不应超过最低击穿电压的四分之三。
接触压力 接触体的弹性部分施加于接触表面的正向压力。接触压力大,可降低接触电阻使其趋于稳定;在滑动过程中又能拭去接触体表面的污垢,以保持接触面的清洁。但压力过大,会使滑动表面金属层磨损加剧。一般镀银层接触压力宜在0.7~2牛,镀金层宜在0.5~1.5牛之间。
插拔力 接触体相对插入或拔出时所施加的外力,它等于接触压力和摩擦系数之积的摩擦力。由于接触压力在生产中难以测量,一般只规定插入力和拔出力。由于接触体导向角的影响,插入力总是大于拔出力。
耐恶劣环境性能 影响接插元件质量和可靠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温度、湿热、盐雾、工业气体、低气压等。这些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弹性材料变质、金属零件锈蚀、加速绝缘材料老化,导致接触电阻增大、绝缘性能下降、高压击穿和高频传输性能超值等现象。此外,机械振动容易造成焊点脱落、机械结构松脱、接触电阻不稳定等失效形式。为此,在相应的技术规范中,一般都规定各种模拟环境条件以及电气、机械性能的试验方法,作为鉴定、评价和检测接插元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的依据。
种类 接插元件包括连接器、开关、管座三大类。
连接器 通常由两个或多个相对应的电极(接触体)单元组成,一个称插头,另一个称插座。因此,连接器也称插头、插座。复杂的连接器的头和座两半都有定位和锁紧机构,以保证接触体能方便、准确而可靠地连接或分开。连接器按用途分,有电源和信号连接器;按工作频率分,有低频和高频连接器(采用同轴结构,也称同轴连接器);按外形特征分,有圆形、矩形连接器等。带状电缆连接器,具有占空小、布线方便、不易混淆和重量轻等优点,在高密度组装中使用。
印制电路连接器有直接式(单件式)、间接式(双件式)和分立接点式三种。直接式用印制电路板的一边作插头,插座是在绝缘基座中装入金属弹性簧片作接触体。间接式连接器由多触点的插头和插座两部分组成。通常插头是由阳性接触体组成,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插座由阴性接触体组成,安装在互连母板或走线板上。分立触点式连接器是由单个的插针和插孔组成,根据需要垂直地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
连接器中接触体同导线的连接方法(即端接方式)很多,常用的有焊接和无焊连接两类。焊接操作简便,是应用较久的一种方法。无焊连接如压接、绕接和刺接等,不需要加热,靠专用工具来保证质量,一致性好;不会出现焊接中的虚焊现象,连接可靠性高,在高密度组装中得到广泛应用。
开关 通常由许多独立的电极单元构成,用同一机构操纵使它们同时工作。电极的多少取决于电子电路的结构。开关的类型常根据电极的数目来命名,如单极或双极开关;有时也按每个电极能接通或断开的接点数来命名,如单掷或双掷开关。按用途分则有电源开关和信号开关。常见的电源开关有钮子开关和按钮开关。电源开关在额定负荷下闭合时不应发生过热现象,而在断开状态下对电路又有足够的电绝缘性能。在高电压场合使用的开关,为确保人身安全通常有附加接地装置。用在大电流情况下的开关,在结构上还要考虑防止电弧对触点的损伤。
信号开关在电子设备中常用于检测、控制和功能选择,也有的只起信号传递作用。常见的有微动、键盘和指轮开关。信号开关的特点是功率小、操作次数多,因而要求机械寿命长、通断速度快、可靠性高,并要防止各种污染和尘埃对开关工作的影响,通常加外壳或密封。
管座 有电子管座、晶体管座、集成电路插座、信号灯座和保险丝座等。管座通常固定安装在设备的基板或面板上,一面插上相应的元件和器件,另一面接触体的输出端同电路连接。信号灯座为了适应各种指示的需要常配有各种颜色的灯罩。管座除保证接触可靠外,插拔力还应方便插拔或更换元件、器件。
发展概况 20世纪30年代初第一次出现多触点连接器。30年代末,为了适应快速连接的需要,出现了卡口式连接器,不久又研制成功N型和BNC型高频同轴连接器,工作频率从原来的300兆赫提高到11吉赫。N型连接器是美国P.奈尔设计的,后来他又同C.康赛尔曼一起在卡口式连接器基础上改进设计成 BNC型。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这两种连接器,至今仍被各国广泛采用。
为了适应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技术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很多小型化、高密度、高精度和高可靠的新型接插元件。50年代末出现了小型压接可拆卸式接触体的连接器。60年代出现了小型压接后松可拆卸式接触体的连接器,14毫米、7毫米、3.5毫米的精密同轴连接器,工作频率提高到26.5吉赫。同时出现了一批适用于印制电路板的各种接插元件。70年代末出现小型高可靠连接器,1.75毫米的高精密同轴连接器。工作频率提高到40吉赫以后,为适应集成电路的需要,人们又研制出刺接式带状电缆连接器、微型导电橡胶连接器和各种微型开关等。
结构 接插元件的结构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由三部分构成,即接触体、绝缘体和壳体。
接触体 通过操作能断开或闭合电路的两个或多个导体。片状的单元导体称接触片,柱状的称插针或插孔;能断开或闭合电路的一组动、静触点称触点组。接触体是接插元件的核心部分,它不但起电传导的作用,而且对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机械和环境应力应有足够的抵抗能力。多数接触体都有阴、阳之分。插针、接触片称阳性接触体,插孔、音叉式簧片称阴性接触体。分辨不出阴和阳的称为中性接触体。
接触体的型式很多,图中为常见的几种。通常采用切削加工或无切削加工的方法成形。圆柱形插针、插孔结构简单、接触可靠、容易加工出各种规格,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制作接触体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机械性能、无磁性和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铜合金(如黄铜、磷青铜和铍青铜等)用得最多,尤以铍青铜的性能为最佳,工作温度达149时仍保持良好的弹性。温度超过149时,为了防止应力松弛常采用镍基合金(如铍镍合金)制作接触体。
为了改善接触体导电性能和防止配合表面受机械或化学作用的损害,通常都在其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如银、金、锡铅合金、银-金,镍-金等。在低电平、弱电流的情况下一般都选用镀金层:阴性接触体镀硬金,阳性接触体镀软金。这样软硬搭配可以提高耐磨性能,减小接触电阻。
绝缘体 固定接触体的绝缘构件,除保证多个接触体之间的相互电绝缘外,还起导向、定位、密封等作用。绝缘体的材料和结构直接影响接插元件的电气和机械性能。按材料软硬程度不同有弹性、半硬和硬绝缘体之分。常用材料有橡胶、塑料、陶瓷和玻璃等。
壳体 固定和保护绝缘体和接触体的构体。壳体上有定位、导向和锁紧机构,以确保接插件能正确地工作。壳体有时还起密封、防水、防火和电场屏蔽等作用。圆形连接器的壳体有螺纹、卡口和直插自锁等锁紧型式,在多接点和插拔力较大的情况下连接方便。采用细牙配合螺纹的连接器,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可靠性。壳体常用材料有铝合金、黄铜、青铜、钢和不锈钢以及塑料等。金属壳体表面都要有涂覆层以提高防腐能力。常用方法有阳极氧化,镀金属(如锌、镉、镍、银、金)和油漆等。
主要性能参数 接插元件应有良好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抗环境性能。电气性能主要取决于采用的机械结构,任何外界机械力都会引起接插元件电气性能的改变。接插元件的主要性能有接触电阻、额定电流、绝缘电阻、试验绝缘电压接触压力、插拔力和抗环境性能等。
接触电阻 当一对插合(即闭合)接触体通过规定的电流时,在接触对两端指定位置测得的电阻称接触电阻。它包括测量点之间导体的体电阻、接触部分的收缩电阻和膜层电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收缩电阻和膜层电阻,它们随接触压力、接触体形状、材料特性、表面污染的程度和电路中电压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为了保证可靠地工作,接触电阻应当稳定。通常在100毫安电流下接触电阻值应小于0.01欧。
额定电流 在规定条件下保证接插元件正常工作的电流值。电流过载时,接触处的温度可能升高到使金属软化甚至熔融的程度,这会引起弹性材料退火而失去弹性,导致接触不良,同时绝缘材料过热也会使电气性能降低。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接触体的数目和使用环境条件不同,还要考虑降额使用这一指标。
绝缘电阻 在额定条件下,用绝缘材料隔开的两个导体之间的电阻。它是绝缘材料的体电阻和表面电阻并联的结果。通常施加500伏测试电压,绝缘电阻值至少应在100兆欧以上。接插元件应有较高的绝缘电阻,否则不但增加功率损耗,而且还会造成串音干扰。
试验绝缘电压 作介质耐压试验时,用绝缘材料隔开的两个导体之间按规定施加的电压(试验时不应产生电击穿现象)。试验电压值通常是根据接插元件的工作电压来决定的。当工作电压小于或等于1000伏时,试验电压值为工作电压的三倍,但最低值为500伏。为了使产品有足够的安全系数,所规定的试验电压值又不应超过最低击穿电压的四分之三。
接触压力 接触体的弹性部分施加于接触表面的正向压力。接触压力大,可降低接触电阻使其趋于稳定;在滑动过程中又能拭去接触体表面的污垢,以保持接触面的清洁。但压力过大,会使滑动表面金属层磨损加剧。一般镀银层接触压力宜在0.7~2牛,镀金层宜在0.5~1.5牛之间。
插拔力 接触体相对插入或拔出时所施加的外力,它等于接触压力和摩擦系数之积的摩擦力。由于接触压力在生产中难以测量,一般只规定插入力和拔出力。由于接触体导向角的影响,插入力总是大于拔出力。
耐恶劣环境性能 影响接插元件质量和可靠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温度、湿热、盐雾、工业气体、低气压等。这些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弹性材料变质、金属零件锈蚀、加速绝缘材料老化,导致接触电阻增大、绝缘性能下降、高压击穿和高频传输性能超值等现象。此外,机械振动容易造成焊点脱落、机械结构松脱、接触电阻不稳定等失效形式。为此,在相应的技术规范中,一般都规定各种模拟环境条件以及电气、机械性能的试验方法,作为鉴定、评价和检测接插元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的依据。
种类 接插元件包括连接器、开关、管座三大类。
连接器 通常由两个或多个相对应的电极(接触体)单元组成,一个称插头,另一个称插座。因此,连接器也称插头、插座。复杂的连接器的头和座两半都有定位和锁紧机构,以保证接触体能方便、准确而可靠地连接或分开。连接器按用途分,有电源和信号连接器;按工作频率分,有低频和高频连接器(采用同轴结构,也称同轴连接器);按外形特征分,有圆形、矩形连接器等。带状电缆连接器,具有占空小、布线方便、不易混淆和重量轻等优点,在高密度组装中使用。
印制电路连接器有直接式(单件式)、间接式(双件式)和分立接点式三种。直接式用印制电路板的一边作插头,插座是在绝缘基座中装入金属弹性簧片作接触体。间接式连接器由多触点的插头和插座两部分组成。通常插头是由阳性接触体组成,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插座由阴性接触体组成,安装在互连母板或走线板上。分立触点式连接器是由单个的插针和插孔组成,根据需要垂直地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
连接器中接触体同导线的连接方法(即端接方式)很多,常用的有焊接和无焊连接两类。焊接操作简便,是应用较久的一种方法。无焊连接如压接、绕接和刺接等,不需要加热,靠专用工具来保证质量,一致性好;不会出现焊接中的虚焊现象,连接可靠性高,在高密度组装中得到广泛应用。
开关 通常由许多独立的电极单元构成,用同一机构操纵使它们同时工作。电极的多少取决于电子电路的结构。开关的类型常根据电极的数目来命名,如单极或双极开关;有时也按每个电极能接通或断开的接点数来命名,如单掷或双掷开关。按用途分则有电源开关和信号开关。常见的电源开关有钮子开关和按钮开关。电源开关在额定负荷下闭合时不应发生过热现象,而在断开状态下对电路又有足够的电绝缘性能。在高电压场合使用的开关,为确保人身安全通常有附加接地装置。用在大电流情况下的开关,在结构上还要考虑防止电弧对触点的损伤。
信号开关在电子设备中常用于检测、控制和功能选择,也有的只起信号传递作用。常见的有微动、键盘和指轮开关。信号开关的特点是功率小、操作次数多,因而要求机械寿命长、通断速度快、可靠性高,并要防止各种污染和尘埃对开关工作的影响,通常加外壳或密封。
管座 有电子管座、晶体管座、集成电路插座、信号灯座和保险丝座等。管座通常固定安装在设备的基板或面板上,一面插上相应的元件和器件,另一面接触体的输出端同电路连接。信号灯座为了适应各种指示的需要常配有各种颜色的灯罩。管座除保证接触可靠外,插拔力还应方便插拔或更换元件、器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