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兼科普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不久前在河北丰宁晚中生代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研究人员已经将其正式命名为华美金凤鸟。有关这一新发现的初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今年3月出版的《地质通报》上,它标志着我国鸟类起源研究再次获得了重大进展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季强等人根据205个特征对华美金凤鸟进行了支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美金凤鸟处于初鸟类谱系树的基部,比始祖鸟略微原始,与后者为姊妹群关系。奔龙、窃蛋龙等兽脚类恐龙是金凤鸟和始祖鸟的外类群,它们又是中华神州鸟等原始鸟类的外类群,这说明华美金凤鸟处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
1996年对于季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他得到组织上的重用,来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当了馆长。同时他开始关注辽西这块被国际古生物界看好的地方。就在那年的8月12日,一块来自辽西四合屯的化石标本辗转到了季强手中。这块化石上的动物体态很小,但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而最引人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像羽毛的皮肤衍生物,这种奇特的像羽毛一样的物质长约0.8厘米。
季强在显微镜下对化石进行了仔细观察研究,他发现那些纤维状的皮肤衍生物是一簇簇的,只有一个根。他认为这一特征与羽毛的关系很密切。同年,季强和他的同事联名在《中国地质》上发表文章,介绍对这一化石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观点。
第一,“在动物世界中,只有鸟才长有羽毛。”7年以后对于这一观点,季强坦率地说:“这种认识是很有限的。”在文中季强他们使用了“原始羽毛”这个概念以区别“现代羽毛”。第二,他们给这一动物命名为中华龙鸟,拉丁文名字为“中国长羽毛的恐龙”,认识到它是一个过渡性动物。因此,命名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中国人发现的;二是过渡性的;三是支持鸟是由恐龙变来的这一假说。
这篇文章的发表如平地起惊雷,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界的一片混乱。争论的焦点是:那些皮肤衍生物是毛发还是羽毛。如果是毛,则这一发现与恐龙变成鸟没有一点关系。
在此之后不久的1996年10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载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研究员在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第56届年会上公布了一只同样产于四合屯的“带羽毛的恐龙”的照片,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后经考证核实,季强和陈丕基所持化石都来自辽宁北票四合屯。化石均产于一层2-7米厚的含火山灰的湖泊沉积的页岩中,整个地层位于一大套厚厚的在地质学中称为热河群义县组的地层下部。两块化石是同一动物的个体。它是被四合屯的一位农民挖掘出来的,从化石的中间沿着岩层的层理分成了两块。
1996年11月,加拿大著名恐龙专家菲利浦来华,提出要到中国地质博物馆看中华龙鸟化石。季强同意了。
菲利浦是见到中华龙鸟的第一位外国人。看后,他提出了两个观点:一,这是一个小型的食肉恐龙。二,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是原始羽毛。菲利浦回国以后在公开场合做了几次报告一直强调这两个观点。
中国发现长羽毛的恐龙在西方轰动了。费城自然科学院想彻底搞清这件事,他们打算组织一个专家组在1997年春来中国访问并准备拿出100万美元来研究。但这件事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搁置。
中华龙鸟在西方轰动的同时,在国内也引起很大争议,古生物界不少人对此事众说纷纭。除学术刊物以外,国内一些媒体也刊载文章对中华龙鸟的身份和羽毛表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