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efabricated drains
排水板地基
1.
The well resistance and smear effect are generally existing in soils treated with prefabricated drains , but they are always ignored in design.
井阻和涂抹作用是排水板地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目前的排水板地基设计和分析中,却很少考虑。
2)  Sand(plastic)-drained ground
砂井(塑料排水板)地基
3)  water drainage
排水
1.
Application of mine stand pump to mine water drainage in coal mining face of Jining No.3 Mine;
矿用立泵在济三煤矿工作面排水中的应用
2.
Hollow concrete is a well performance novel road base material,and the corresponding asphalt pavement with hollow concrete water drainage substrate is a novel road pavement structure.
多孔混凝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道路基层材料,相应的多孔混凝土排水基层沥青路面是一种新型的路面结构。
3.
The significance, task and three means of water drainage on cloverleaf-junction drainage are introduced.
介绍了立交排水的重要性、任务及立交排水三种方式,阐述了立交排水量的计算和设计原则。
4)  drainage
排水
1.
The drainage, water intake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paper industry;
造纸工业的排水、取水和节水
2.
Improvement of Relayed Drainage System of Large Scale Mine Submerge Motor Pump;
大型矿用潜水电泵接力排水系统的改进
3.
Scheme design of vertical shaft drainage system during shaft construction;
建井期立井排水系统方案设计
5)  draining water
排水
1.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inductive jet" principle of air current and the application in draining water accumulated in the factory,explained the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using vacuum absorption as the power supply to drain water automatically in the enterprise.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气流“引射”原理及其在工厂排除积水中的应用,说明了利用真空吸附为动力源在企业中进行自动排水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
After many times argumentation and schemes choosing,we decided to pave an open channel to draining water in the footing groove to accel- erate the pump speed and ensure the displacement for increasing the excavating tempo.
南水北调中线瀑河渠道倒虹吸工程地处地质构造复杂、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极为丰富地带,排降水成为影响工程进度的一个主要难题,从多种排水和降水方案中,经多次论证,确定基坑内设明沟排水,加快抽水速度,保证排水量,以提高开挖进度。
6)  drain
排水
1.
Feasibility study of coal yard drainage reuse in power plant;
火电厂煤场排水循环利用可行性研究
2.
The main points about the design of the automatic drains in the FanGezhuang mine of the KaiLuan Group;
开滦集团范各庄矿自动化排水设计
3.
We have researched on the central drain system and the builtin fire foam delivery system and began domestic application for large floating roof storage tank by compa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通过对比国内外大型浮顶贮罐中央排水消防系统的应用 ,开展了国内的研制与应用 ,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促进国内大型贮罐的建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地基上梁和板
      为了计算地基上连续结构(地坪、路面、跑道、船坞、隧道、涵管衬砌等)、连续基础(条形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及桩等的变形和内力,通常把上述结构视为置于地基上满足一定边界条件的梁和板,并称为地基上梁和板(图1)。若将地基视为弹性体,即为弹性地基上梁和板。弹性地基上梁和板的计算方法已在工程结构计算中广泛应用。这些方法是根据结构、地基与基础的相互作用原理,对地基基础设计计算所做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主要是求解在荷载作用下,地基与基础的接触反力(简称地基反力)的大小和分布,然后据以计算梁中弯矩、剪力和竖向位移。求解地基反力的基本途径是以地基反力为未知数,建立梁或板挠曲变形方程和静力平衡方程。
  
  梁挠曲变形方程:
  
  
   
  
  
   (1)
  式中ωx为梁中性轴沿x轴方向的挠曲变形;qa2x为梁上沿x 轴方向单位长度上的竖向荷载分布;px为沿x轴方向单位长度上分布的地基反力;EI为梁的抗弯刚度(其中E为梁的弹性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
  
  板挠曲变形方程:
  
  
   
    (2)式中ω(x,y)为板中性面在x、y坐标系中挠曲变形;D为板的抗弯刚度,D=Eh3/12(1-μ2);h为板厚度;μ为泊松比;q(x,y)、p(x,y)分别为x、y坐标系中单位面积上的竖向荷载与地基反力分布;。
  
  地基竖向位移方程的建立,取决于地基土层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这种关系应根据岩土地基的力学性质确定。目前,主要采用两种弹性地基模型:一种是温克勒地基模型;另一种是半空间弹性体地基模型;此外尚有介于两种模型之间的双参数弹性地基模型以及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等。鉴于弹性地基模型不尽符合实际,后来又出现了弹塑性地基模型、粘弹塑性地基模型及应用于数值计算的非线性地基模型。
  
  在进行地基上梁和板的计算时,可根据上述地基计算模型建立相应的地基反力假定式,代入(1)或(2)式即可直接或间接得出p(x)或p(x,y)。 但计算繁琐。因此,在工程中采用了近似的方法求解,例如;微分方程直接解法、级数法、链杆法、能量法、有限差分法及有限元法等。
  
  地基上梁的计算方法  温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  假设地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p与地基的竖向位移g成正比,
  p=ky
  (3)
  式中k为基床系数(地基反力模量)。
  
  这种假设,相当于把地基模拟为刚性底座上一系列独立的弹簧体系。在荷载作用下,应力在这种地基中不扩散,因此地基被视为非连续体(图2a), 这样便简化了梁或板挠曲变形的计算。但是,此假设与实际地基性状有较大的出入。而且,基床系数ky并非常数,在同样的压力下,又与受压面积大小和形状、压盘刚度等有关,故难以通过试验求得。
  
  由式(1)、(3)可导出地基上梁的位移方程:
  
  
  
   
  
  
   (4)
  式中,b为梁宽。
  
  λl(l为梁的长度)称为柔度指数,是表征温克勒地基与梁相对刚柔程度的无量纲数。具有不同λl的梁,其性状有明显不同。为了便于计算,一般按λl的大小将梁分类。分类标准随各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通常规定:λl<π/4为短梁;π/4<λl<π为有限长梁;λl>π为无限长梁。对不同类型的梁选择不同的边界条件求解微分方程。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初始参数法、迭代法、应变能法等。若将上述微分方程化为有限差分方程,则成为线性方程数值解法,计算较为简便。现在,借助于计算机已使有限元法广泛应用于这一领域。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还适用于变截面梁和基床系数为变量的情况。
  
  弹性半空间地基上梁的计算  假设地基为均质、各向同性、半无限的连续弹性体(图2b),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地基应力与应变关系近似地服从于广义胡克定律,因而,可用弹性理论公式求解地基表面压力与竖向位移的关系式。地基变形参数以变形模量E0及泊松比μ0表征。该模型可用于各种地基土层。
  
  关于弹性半空间地基上梁的近似解法,由于弹性连续体上梁需要考虑二维或三维变形性状,基本方程是积分微分方程形式,直接求解很困难,因而也采用近似的数值分析方法。
  
  地基上板的计算方法  与梁基本相同,只是方程式(2)较(1)更复杂,多采用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元法解决。
  
  在上述地基上梁和板的计算中,有的忽略了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有的把基础当作绝对刚性的。这种忽视上部结构的存在和把基础看成地基上孤立的梁和板的作法是不符合结构-基础-土相互作用的概念的。所以,计算结果误差较大。若计入相互作用,即将结构随施工过程逐步形成的刚度的影响考虑进去,则其分析方法与地基上梁或板计算的就大不相同。所以,对于复杂的、高的或重型的结构,必须应用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原理进行分析与计算,才能得到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地基反力、结构与基础内力和变形。
  
  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是三者在荷载(包括上部结构与基础自重)作用下,作用力与变形之间的相互协调、制约的过程。地基由于荷载或土质软硬不均会产生不均匀沉降,但因上部结构和基础具有一定的刚度,在伴随地基产生相应的变形过程中,将对地基沉降起制约作用。三者之间各部位的作用力互相调整,最后协调一致达到作用力间的平衡及变形稳定。在基础设计中,正确考虑这种相互作用,将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使更符合实际情况。
  
  在上部结构、地基与基础的相互作用研究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现场实测资料和计算分析研究。在结构刚度形成的滞后效应及刚度发挥的有限性,结构内力重分布规律,有效工作刚度及其在不同施工和使用阶段的作用性质,地基回弹再压缩计算模型等方面均取得进展,有的已应用于工程设计中。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较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在不断发展。
  
  

参考书目
   A.P.S.塞尔瓦杜雷著,范文田等译:《土与基础相互作用的弹性分析》,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84。(A.P. S.Selvadurai,Elastic Analysis of Soil-Foundation Interaction, Elsevier Scientific Pub.Co.,Amsterdam-Oxford-New York,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