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ussia federation
俄罗斯联邦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translates and edits competitive bidding program ordinance of repertory forest section in Russia federation.
本文翻译介绍了俄罗斯联邦储备林段的竞标程序条例 ,其中包括竞示总则、方式、要求、规程等。
3) Russian Federation
俄罗斯联邦
1.
The Library Policy Though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俄罗斯联邦图书馆政策思想
2.
Discussion on the Constitution Judicial System of Russian Federation;
俄罗斯联邦的宪法司法制度
3.
The Essenc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s Penalty
论俄罗斯联邦刑罚的本质和构成
4) Russian federal criminal law
俄罗斯联邦刑法
1.
As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Russian federal criminal law,the principle humanity has the profound juristic foundation and the steady origin of law.
人道原则作为俄罗斯联邦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有着深厚的法理基础和坚实的法律渊源。
5) Russian Federal Constitution
俄罗斯联邦宪法
1.
The current Russian criminal law establishes the value tendency that human rights are protected in priority, on the basis of Russian Federal Constitution and generally recognized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norms.
俄罗斯现行刑法以俄罗斯联邦宪法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和规范为依据 ,确立了优先保护人权的刑法价值取向 ,并通过规定合法性原则 ,构建遏制、处罚侵害人的权利和自由行为的刑法制度和规范 ,给予犯罪人人道待遇 ,以及将反人类和平与安全国际犯罪纳入国内立法 ,实现刑法人权保障的基本价值取
6) ru Russian Federation
俄罗斯联邦(域名)
补充资料:俄罗斯联邦
苏联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全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北临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滨波罗的海芬兰湾,陆邻苏联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哈萨克8个加盟共和国,以及挪威、芬兰、波兰、蒙古、中国和朝鲜。面积约1700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面积76%。人口约14000万(1985),占苏联人口52%。辖11个基本经济区,下设16个自治共和国、5个自治州、 6个边疆区、49个州(包括加里宁格勒州)和10个自治区。加盟共和国首都为莫斯科。
自然条件 幅员辽阔,横跨东欧和北亚大部分地区,南北宽2500~4000公里,东西长9000公里。70%为平原,乌拉尔山脉以西为东欧平原,山脉以东叶尼塞河以西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前者波状起伏,后者地势低平,且多沼泽。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地面被河流严重切割,间有高山。南部、东南部及东部为山地,包括大高加索山脉北坡、萨彦-贝加尔山系和太平洋地带山系等。地处中高纬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自西向东降水逐渐减少,气候大陆性程度不断增强。从北到南依次跨极地荒漠、苔原、针叶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森林草原与草原带适于发展种植业,为苏联的重要农业地带。从西向东依次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及中苏界河阿穆尔河(黑龙江)等大河。有里海、贝加尔湖、拉多加湖、奥涅加湖等大湖。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拥有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源、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90%的泥炭、100%的磷灰石、 60%的钾盐和大多数的铁矿石。森林主要分布在针叶林带。东部大河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油气田在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北高加索、伯朝拉盆地、萨哈林岛、雅库特盆地等地。主要煤田集中在库兹巴斯、伯朝拉、莫斯科郊区、坎斯克-阿钦斯克等地。铁矿石主要蕴藏在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卡累利阿、东西伯利亚。铝矾土主要分布在乌拉尔。铜矿多分布在北高加索、乌拉尔中部和南部及东西伯利亚。铜镍矿分布在东西伯利亚的诺里尔斯克地区和科拉半岛。其他有色金属(铅、锌、锡、金、银等)多分布在北高加索、乌拉尔、阿尔泰、外贝加尔及远东地区。磷灰石主要分布在科拉半岛,钾盐分布在乌拉尔山西侧。
居民 平均人口密度较低,每平方公里为8.2人(苏联平均为12.1人)。人口分布不平衡,中央区平均每平方公里60人,而东西伯利亚区2.4人,远东区仅1.1人。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较快。1913~1982年的70年间,增长了55%,其东部地区几乎增长一倍。城市人口比重达73%(1985)。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有莫斯科、列宁格勒、高尔基、喀山、古比雪夫、乌法、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亚宾斯克、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等。境内有100多个民族,俄罗斯人占82.6%,遍布各地;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还有鞑靼人、乌克兰人、楚瓦什人、达格斯坦人、巴什基尔人、莫尔多瓦人和白俄罗斯人等。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分布范围较广,其他民族多分布在同名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区内。
发展简史 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中部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地区。15世纪末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公国。自1547年伊凡四世改称"沙皇"以来,推行扩张政策,割占了邻国的大片领土。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俄罗斯苏联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等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逐步形成了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核心的铁路网;现代工业(纺织、采煤、冶金、石油开采、机械、化工)和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很快。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工业化和集体化过程中,发展起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新兴工业。卫国战争期间,西部一些地区被德国占领,经济遭严重破坏。战后经短期恢复,又迅速发展。在不断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的同时,加快了生产力布局东移的步伐;西西伯利亚油气田的开发、中西伯利亚水能资源的开发和煤田建设、西伯利亚南部和南乌拉尔粮食基地的建设,均取得成效。
经济地理 苏联经济实力最强、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工业、农业产值分别占苏联的2/3和1/2。工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纺织、渔业也很发达。能源工业占突出地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分别占苏联的4/5、2/3和3/5左右。 石油、天然气以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田产量最高。所产油气向外区和东、西欧国家出口。煤炭产量以库兹巴斯煤田最高,年产原煤1.5亿吨左右;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增产幅度较大,年产量3000万吨以上。全区森林覆盖面积约7.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2.7%,木材采伐量占苏联90%以上。木材采伐主要集中于西北区、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有大量出口。 钢铁产量约占苏联1/2,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中央区和西北区为主要钢铁基地,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为苏联最大钢铁厂。有色金属工业发达,主要集中于乌拉尔、东西伯利亚和北高加索,西北区和远东区也有一定基础。机械工业发展迅速,部门齐全,以西部地区为最发达,莫斯科、列宁格勒、高尔基为苏联重要的综合性机械工业中心;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的重型机械制造、伏尔加河流域区的汽车、拖拉机和石油机械生产、北高加索的农机制造以及西北区的森林工业机械与造纸机械生产等,在苏联均占重要地位。乌拉尔、中央区和西北区为老化工基地。新兴的石油化工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中央区和伏尔加河流域,原油加工能力占苏联2/3。纺织工业发达,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是苏联最重要的综合性纺织工业基地,各种纺织品产量均占苏联 2/3以上。肉类、鱼类、乳品和粮食加工以及甜菜糖和向日葵油等生产是主要食品工业部门。
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生产不如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发达,但在苏联仍居重要地位。农、牧业并重,畜牧业产值(占60%以上)高于种植业。年平均谷物产量1亿吨以上,占苏联1/2强。主要农作物为各种麦类,还有玉米、水稻和豆类。马铃薯产量占苏联 1/2以上。经济作物以亚麻、向日葵(产量各占苏联40%左右)和甜菜(占35%左右)为主。畜牧业发达,大牲畜(牛、猪、羊)头数均占苏联一半左右。农业地域分异明显:苔原带以驯鹿和渔猎业为主;针叶林带以耐寒麦类、亚麻和乳用畜牧业为主;森林草原带则是小麦、甜菜、马铃薯与养畜业相结合;草原带以麦类、玉米、向日葵与养畜业为主;远东季风区水稻与豆类占相当比重。
由于幅员辽阔,生产力分布不平衡,交通运输业对于区内经济发展起着突出的重要作用。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营运里程82600公里(1980),占苏联的59%。公路营运线路67.9万公里,其中硬路面41.9万公里,两者均占苏联一半左右。境内集中苏联内河航线及货运周转量的80%以上。拥有大部分石油、天然气及油品管线。交通运输网,可分为两部分:西部地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为骨干,公路网、河运网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摩尔曼斯克、列宁格勒和罗斯托夫是重要出海口,高尔基、古比雪夫和伏尔加格勒等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东部地区以东西向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主干,南北向的水路运输起辅助作用,公路运输起着重要作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重要出海口,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亚宾斯克和新西伯利亚为重要交通枢纽。
地区经济差异:①西部地区,包括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以列宁格勒为中心的西北区、伏尔加河流域及北高加索区和乌拉尔区,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地区,也是苏联重点建设的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生产发达,科技力量强大。现因工业资源日趋减少,生产将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②东部地区,包括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区,开发历史短,加之气候寒冷,多山地、沼泽,开发难度大,经济水平比西部地区低得多。但本区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发展潜力很大。库兹巴斯、秋明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地的能源工业,诺里尔斯克的有色金属工业等先后开发,正在成为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地和推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地。
自然条件 幅员辽阔,横跨东欧和北亚大部分地区,南北宽2500~4000公里,东西长9000公里。70%为平原,乌拉尔山脉以西为东欧平原,山脉以东叶尼塞河以西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前者波状起伏,后者地势低平,且多沼泽。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地面被河流严重切割,间有高山。南部、东南部及东部为山地,包括大高加索山脉北坡、萨彦-贝加尔山系和太平洋地带山系等。地处中高纬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自西向东降水逐渐减少,气候大陆性程度不断增强。从北到南依次跨极地荒漠、苔原、针叶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森林草原与草原带适于发展种植业,为苏联的重要农业地带。从西向东依次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及中苏界河阿穆尔河(黑龙江)等大河。有里海、贝加尔湖、拉多加湖、奥涅加湖等大湖。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拥有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源、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90%的泥炭、100%的磷灰石、 60%的钾盐和大多数的铁矿石。森林主要分布在针叶林带。东部大河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油气田在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北高加索、伯朝拉盆地、萨哈林岛、雅库特盆地等地。主要煤田集中在库兹巴斯、伯朝拉、莫斯科郊区、坎斯克-阿钦斯克等地。铁矿石主要蕴藏在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卡累利阿、东西伯利亚。铝矾土主要分布在乌拉尔。铜矿多分布在北高加索、乌拉尔中部和南部及东西伯利亚。铜镍矿分布在东西伯利亚的诺里尔斯克地区和科拉半岛。其他有色金属(铅、锌、锡、金、银等)多分布在北高加索、乌拉尔、阿尔泰、外贝加尔及远东地区。磷灰石主要分布在科拉半岛,钾盐分布在乌拉尔山西侧。
居民 平均人口密度较低,每平方公里为8.2人(苏联平均为12.1人)。人口分布不平衡,中央区平均每平方公里60人,而东西伯利亚区2.4人,远东区仅1.1人。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较快。1913~1982年的70年间,增长了55%,其东部地区几乎增长一倍。城市人口比重达73%(1985)。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有莫斯科、列宁格勒、高尔基、喀山、古比雪夫、乌法、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亚宾斯克、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等。境内有100多个民族,俄罗斯人占82.6%,遍布各地;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还有鞑靼人、乌克兰人、楚瓦什人、达格斯坦人、巴什基尔人、莫尔多瓦人和白俄罗斯人等。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分布范围较广,其他民族多分布在同名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区内。
发展简史 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中部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地区。15世纪末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公国。自1547年伊凡四世改称"沙皇"以来,推行扩张政策,割占了邻国的大片领土。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俄罗斯苏联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等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逐步形成了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核心的铁路网;现代工业(纺织、采煤、冶金、石油开采、机械、化工)和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很快。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工业化和集体化过程中,发展起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新兴工业。卫国战争期间,西部一些地区被德国占领,经济遭严重破坏。战后经短期恢复,又迅速发展。在不断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的同时,加快了生产力布局东移的步伐;西西伯利亚油气田的开发、中西伯利亚水能资源的开发和煤田建设、西伯利亚南部和南乌拉尔粮食基地的建设,均取得成效。
经济地理 苏联经济实力最强、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工业、农业产值分别占苏联的2/3和1/2。工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纺织、渔业也很发达。能源工业占突出地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分别占苏联的4/5、2/3和3/5左右。 石油、天然气以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田产量最高。所产油气向外区和东、西欧国家出口。煤炭产量以库兹巴斯煤田最高,年产原煤1.5亿吨左右;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增产幅度较大,年产量3000万吨以上。全区森林覆盖面积约7.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2.7%,木材采伐量占苏联90%以上。木材采伐主要集中于西北区、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有大量出口。 钢铁产量约占苏联1/2,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中央区和西北区为主要钢铁基地,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为苏联最大钢铁厂。有色金属工业发达,主要集中于乌拉尔、东西伯利亚和北高加索,西北区和远东区也有一定基础。机械工业发展迅速,部门齐全,以西部地区为最发达,莫斯科、列宁格勒、高尔基为苏联重要的综合性机械工业中心;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的重型机械制造、伏尔加河流域区的汽车、拖拉机和石油机械生产、北高加索的农机制造以及西北区的森林工业机械与造纸机械生产等,在苏联均占重要地位。乌拉尔、中央区和西北区为老化工基地。新兴的石油化工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中央区和伏尔加河流域,原油加工能力占苏联2/3。纺织工业发达,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是苏联最重要的综合性纺织工业基地,各种纺织品产量均占苏联 2/3以上。肉类、鱼类、乳品和粮食加工以及甜菜糖和向日葵油等生产是主要食品工业部门。
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生产不如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发达,但在苏联仍居重要地位。农、牧业并重,畜牧业产值(占60%以上)高于种植业。年平均谷物产量1亿吨以上,占苏联1/2强。主要农作物为各种麦类,还有玉米、水稻和豆类。马铃薯产量占苏联 1/2以上。经济作物以亚麻、向日葵(产量各占苏联40%左右)和甜菜(占35%左右)为主。畜牧业发达,大牲畜(牛、猪、羊)头数均占苏联一半左右。农业地域分异明显:苔原带以驯鹿和渔猎业为主;针叶林带以耐寒麦类、亚麻和乳用畜牧业为主;森林草原带则是小麦、甜菜、马铃薯与养畜业相结合;草原带以麦类、玉米、向日葵与养畜业为主;远东季风区水稻与豆类占相当比重。
由于幅员辽阔,生产力分布不平衡,交通运输业对于区内经济发展起着突出的重要作用。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营运里程82600公里(1980),占苏联的59%。公路营运线路67.9万公里,其中硬路面41.9万公里,两者均占苏联一半左右。境内集中苏联内河航线及货运周转量的80%以上。拥有大部分石油、天然气及油品管线。交通运输网,可分为两部分:西部地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为骨干,公路网、河运网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摩尔曼斯克、列宁格勒和罗斯托夫是重要出海口,高尔基、古比雪夫和伏尔加格勒等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东部地区以东西向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主干,南北向的水路运输起辅助作用,公路运输起着重要作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重要出海口,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亚宾斯克和新西伯利亚为重要交通枢纽。
地区经济差异:①西部地区,包括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以列宁格勒为中心的西北区、伏尔加河流域及北高加索区和乌拉尔区,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地区,也是苏联重点建设的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生产发达,科技力量强大。现因工业资源日趋减少,生产将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②东部地区,包括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区,开发历史短,加之气候寒冷,多山地、沼泽,开发难度大,经济水平比西部地区低得多。但本区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发展潜力很大。库兹巴斯、秋明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地的能源工业,诺里尔斯克的有色金属工业等先后开发,正在成为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地和推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