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ecurity directors
保卫处长
1.
discussion is made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college security directors images in the minds of their leaders, students, teachers and subordinates and on their political,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 and physical qualities.
结合高等院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新时期高等院校保卫处长在领导心中、学生心中、教师心中、同行心中和下属心中的形象,以及应该具备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业务和身体等四个方面的素质。
2) harbour defence
港口保卫处
3) security
[英][sɪ'kjʊərəti] [美][sə'kjurətɪ]
保卫
1.
To keep pace with the need of the secur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ur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Visual Studio 2005.
为适应目前高校保卫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讨论了基于VisualStudio2005。
2.
Because of the backward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the security situation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但由于立法和管理工作滞后 ,高校治安情况日趋复杂 ,威胁师生安全和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各类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 ,不安定事端增多 ,这日益成为公安机关和高校保卫组织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4) defense
[英][di'fens] [美][dɪ'fɛns]
保卫
1.
A simple inquiry into the cadre personn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elab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fense cadre personn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quests of the "Three-Represents" theo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personnel.
通过对高校保卫干部队伍的发展及现状的简单阐述,结合"三个代表"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对高校保卫干部队伍建设作简单的探索。
5) safe keeping
保卫,保
6) in defense
保卫;保护
补充资料:《保卫芦沟桥》联合公演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话剧工作者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爱国戏剧活动。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通过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的决议,并决定集体创作一部以芦沟桥事件为题材的3幕剧《保卫芦沟桥》。
《保卫芦沟桥》是一个紧密配合政治形势,迅速反映中国抗战现实的剧本。剧本由于伶、崔嵬、张季纯、王震之、马彦祥、石凌鹤、姚时晓、宋之的、阿英、塞克、陈白尘、章泯、袁文殊等17人参加写作,由夏衍、张庚、郑伯奇、孙师毅等4人整理,阿英写代序。剧本主题歌由塞克、孙师毅、盛家伦等人作词,冼星海、周巍峙、唐学泳等人作曲。全剧由3个连续的独幕剧组成,第一幕《暴风雨的前夕》、第二幕《芦沟桥是我们的坟墓》、第三幕《全民的抗战》。辛汉文、陈白尘、瞿白音、阿英、于伶等7人,负责演出筹备工作,导演团由洪深、唐槐秋、袁牧之、金山、石凌鹤、宋之的等19人组成。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的近百名演员参加了演出工作。
1937年8月7日,《保卫芦沟桥》在上海南市蓬莱大戏院正式公演。每天日夜两场,场场爆满,有时还需加演临时场来满足群众的要求。尽管这个戏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但由于作者和演员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迅速在舞台上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批判了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歌颂了人民群众、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抗日精神,演出在广大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演出活动一直进行到"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
《保卫芦沟桥》是中国戏剧工作者团结抗日的先声,它揭开了抗战戏剧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话剧运动进入了抗日战争新的历史时期。
与此同时,以芦沟桥事件为题材的剧本还有田汉的《芦沟桥》,张季纯的《血洒芦沟桥》,陈白尘的《芦沟桥之战》。这些剧本都在当年发挥了战斗作用。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通过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的决议,并决定集体创作一部以芦沟桥事件为题材的3幕剧《保卫芦沟桥》。
《保卫芦沟桥》是一个紧密配合政治形势,迅速反映中国抗战现实的剧本。剧本由于伶、崔嵬、张季纯、王震之、马彦祥、石凌鹤、姚时晓、宋之的、阿英、塞克、陈白尘、章泯、袁文殊等17人参加写作,由夏衍、张庚、郑伯奇、孙师毅等4人整理,阿英写代序。剧本主题歌由塞克、孙师毅、盛家伦等人作词,冼星海、周巍峙、唐学泳等人作曲。全剧由3个连续的独幕剧组成,第一幕《暴风雨的前夕》、第二幕《芦沟桥是我们的坟墓》、第三幕《全民的抗战》。辛汉文、陈白尘、瞿白音、阿英、于伶等7人,负责演出筹备工作,导演团由洪深、唐槐秋、袁牧之、金山、石凌鹤、宋之的等19人组成。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的近百名演员参加了演出工作。
1937年8月7日,《保卫芦沟桥》在上海南市蓬莱大戏院正式公演。每天日夜两场,场场爆满,有时还需加演临时场来满足群众的要求。尽管这个戏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但由于作者和演员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迅速在舞台上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批判了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歌颂了人民群众、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抗日精神,演出在广大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演出活动一直进行到"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
《保卫芦沟桥》是中国戏剧工作者团结抗日的先声,它揭开了抗战戏剧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话剧运动进入了抗日战争新的历史时期。
与此同时,以芦沟桥事件为题材的剧本还有田汉的《芦沟桥》,张季纯的《血洒芦沟桥》,陈白尘的《芦沟桥之战》。这些剧本都在当年发挥了战斗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