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耳壳藻内酯-1
1)  (±)-Caulilide(±)-1
(±)耳壳藻内酯-1
2)  Caulilide
耳壳藻内酯
1.
Total Synthesis of (±)Caulilide(Ⅱ);
(±)-耳壳藻内酯的全合成研究(Ⅱ)
2.
Total Synthesis of (±)Caulilide(Ⅰ);
(±)-耳壳藻内酯全合成研究(Ⅰ)
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ulilide had remarkable in vitro inhibition against the tumor cell lines of LLC, H22, Hela and MCF-7, but had low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normal cell lines of L-02 and NIH3T3.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体外肿瘤细胞株抑制试验,研究耳壳藻内酯合成过程中结构的衍化物和抗肿瘤活性的关系。
3)  inulacappolide
羊耳菊内酯
4)  sesquiterpene sactones from Xanthium sibiricum
苍耳倍半萜内酯
5)  algal crust
藻壳
6)  pinna [英]['pinə]  [美]['pɪnə]
耳壳
补充资料:

ear
    听觉和位觉(平衡觉)器官。通过耳,动物可感知外界声音信息和本身躯体位置,借以交往、寻偶、避敌、捕猎和保持身体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动物进化的一种表现。不同动物耳的结构有很大差异。脊椎动物中原始类群只有内耳,主要起平衡身体的作用。软骨鱼内耳中有椭圆囊、球状囊和半规管,兼有一定听觉功能;大多数硬骨鱼内耳中有听壶,由于没有鼓膜,经借助侧线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声波。两栖类中的蛙和蟾蜍已产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声波对鼓膜的振动通过耳柱骨传入内耳,引起椭圆囊及听壶中感受器的兴奋。还有耳咽管通过咽腔平衡鼓膜内外的压力。爬行类的耳有了进一步发展,听壶内有独立的声感受器,内耳瓶状囊显著加长,鳄类有卷曲,蜥蜴听觉发达,鼓膜内陷,出现了外耳道的雏形;蛇类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声波沿地面通过头骨的方骨传到耳柱骨,从而使内耳感觉。鸟类的耳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有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外耳道。鸮形目耳较发达,并有特殊耳羽帮助收集声波及确定声波的方向。哺乳类耳达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由可转动的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起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又称鼓室,为外耳与内耳间的腔隙,其外侧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块听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杠杆系统将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传至内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时关闭,吞咽及某些口部运动时开放,可调节鼓室内空气的压力。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为瓶状囊卷曲形成,状似蜗牛,故名,为感受声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属位觉感受器。穴居哺乳类和水栖哺乳类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类耳廓非常发达,可捕捉非常细小的声波。有些水栖哺乳类可通过下颌骨将水中声波传至中耳和内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