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迈克耳孙
1)  michelson
迈克耳孙
1.
Michelson s research on precision instruments and spectrometry;
迈克耳孙对光学精密仪器及光谱学的研究
2.
Michelson 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and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are introduced.
简述了迈克耳孙的科学生涯 ,介绍了他从演示傅科的光速实验开始 ,到测出为世界公认的光速值 ,并测出在水和二硫化碳中的光速的工作 ;以及在晚年仍如何坚持提高光速测量精度 ;强调了迈克耳孙热爱实验 ,尊重实验 ,善于在改进中创新 ,在工作中坚持高标准的优良作风 。
2)  Albert Abraham Michelson (1852~1931)
迈克耳孙,A.A.
3)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迈克耳孙干涉仪
1.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ezoelectric ceramics with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应用迈克耳孙干涉仪研究压电陶瓷的特性
2.
Application of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in SFM/SNOM experiment;
迈克耳孙干涉仪用于SFM/SNOM实验
3.
Design of digital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数字化设计
4)  Michelson interference
迈克耳孙干涉
1.
In this paper,Newton ring and Michelson interference ring are depicted by the Mathematica.
文章使用M athem atica描绘牛顿环与迈克耳孙干涉条纹,形象地讨论了两条纹产生机理、环纹中心、环纹级次、非单色光环纹及在测量波长时方法等的差异,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加速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
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chelson interference and presents a method to measure circle diameter of interfering images using image sensor and computer.
通过对迈克耳孙干涉图样的研究 ,提出了应用图像传感器和计算机测量圆环直径的方法 ,该方法也适用于牛顿环等光学实验的图样的分析 。
5)  Michaelson interferometer
迈克耳孙干涉仪
1.
On improving the transmission of GSZF-4 Michaelson interferometer;
GSZF-4型迈克耳孙干涉仪传动装置的改进
2.
We find out the variation law of measurement error of wavelength,through measuring wavelength on Michaelson interferometer in full measurement range,and point out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measurement error is the device whose transmission ratio is 20∶1.
通过对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全程测量,发现了波长测量误差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传动比为20∶1的机构",并指出了提高现有仪器波长测量精度的措施。
3.
The systemic error of the wavelength of He-Ne laser measured through GSZF-4 Michaelson interferometer,is mainly caused by the inconstant transmission ratio of the device.
用GSZF-4型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He-Ne的激光波长时,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迈克耳孙干涉仪传动装置的传动比不为一恒定值。
6)  Michelson experiment
迈克耳孙实验
1.
Michelson experi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eriments in college physics.
迈克耳孙实验是大学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补充资料:威耳孙,C.T.R.
      英国物理学家。1869年2月14日生于苏格兰的中洛锡安郡。1888年入剑桥大学的悉尼·苏撒克斯学院,开始对物理学和化学产生兴趣,1896年获得博士学位。1900年担任剑桥大学的物理学讲师等职务。1925年任剑桥大学杰克逊讲座自然哲学教授。1934年退休,曾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被授予科普利奖章。1959年11月15日在皮布尔斯郡逝世。
  
  1894年夏末,威耳孙在他为了研究云雾中的光学现象而建立的云室中发现:潮湿而无尘的空气膨胀时出现水滴。他认为这可能是水蒸气以大气中导电离子为核心而凝聚的结果。1896年他用当时新发现的 X射线照射云室中的气体,观察到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水蒸气的凝聚大量增加。X射线通过云室中的气体,能产生大量离子;他观察到的现象证实了离子是水蒸气凝聚的核心。因此,云室可以用来探测带电粒子,并可以用照相记录(见彩图)他的绝大部分有关"离子的凝聚核心作用"的工作是在1895~1900年间进行的。1911年他首先观察到并照相记录了α 和β粒子的径迹。到1928年,威耳孙已把云室装备得非常完善。接着, 这一技术在全世界实验室里得到推广, 取得很重要的成就。由于云室的工作,威耳孙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耳孙从19世纪末开始长期从事大气电现象的研究,1956年还写了《雷云电的理论》的论文送交皇家学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