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电影洗印
1)  motion picture film printing and processing
电影洗印
2)  plant for developing, fixing and printing cinematographic films
电影影片洗印厂
3)  Indian film
印度电影
1.
Indian film is famous by its beautiful actors and traditional songs and dances.
印度电影一直以其俊男美女载歌载舞的极具视听效果的特色在世界电影中独占一隅。
4)  Beijing Film and Video Laboratory
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
5)  fixation [photo-finishing]
定影〔照相洗印〕
6)  motion picture film processing
电影影片冲洗
补充资料:电影洗印
      电影胶片的冲洗(化学加工)、组接和印片复制工作。
  
  电影洗印到最后印出大量发行放映拷贝,要经过近50个处理步骤,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7个主要工序:①工艺查验与质量控制;②洗片加工;③半成品与成品鉴定;④印片与配光;⑤剪接合成;⑥翻正片 翻底片制作;⑦制作大量发行拷贝。各工序工艺连接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工艺查验与质量控制  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机构通常叫查验室,它的工作任务包括:控制冲洗药液,测定胶片性能,检查洗片、印片的物理机械条件。
  
  为了保持洗片药液的稳定,查验室需经常对洗片机中各种溶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化学分析,如偏离指标则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此外,还需对每批购进的配制加工溶液的原料药品进行纯度分析,对配好的工作液和补充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时分析。除了采用化学分析手段检测加工溶液中各种药品的含量外,还需通过感光测定技术(用一条控制感光带,在所要检测的溶液中,按规定条件冲洗加工)评定其显影效果。
  
  对于各类感光胶片,要按合乎推荐规范的实际显影条件,进行感光测定试验,并作其他化学、物理和机械性能以及几何尺寸等抽样检查。根据感光测定结果,确定达到规定(或选定)显影程度的显影加工条件;推荐摄影负片的实测感光度、曝光宽容度、反差特性等实用参数,供摄影者进行实拍试验,确定曝光控制基本依据。对印制用胶片,主要是印制大量发行拷贝用的正片,通过同一规范的实际显影加工条件,以若干乳剂号、轴号(保持感光性能一致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乳剂轴号)为一批,分批进行感光测定试验,取得特性数据后,按性能分组排列,分别推荐印片曝光条件相对差异参数,供印片生产使用。
  
  工艺查验人员还需经常检查洗片温度、速度、补充液流量以及印片机光量等物理方面的条件。
  
  洗片加工  感光胶片经摄影或印片曝光而形成潜影,再经显影等化学处理过程才能显现出影像。经摄影曝光的负片,冲洗加工后即成为画面原底。在冲洗加工过程中要保持工作条件的稳定,保持底片的高度清洁和无机械损伤。
  
  洗片工序除进行画原底显影加工外,还要分别承担各种彩色和黑白复制片的加工任务,如由磁性原声带转录的光学声底片、字幕底片、供大量复制用的翻正片和翻底片直至最后的大量发行拷贝。
  
  影片的冲洗加工是在洗片机上进行的。洗片机由输片系统、药液系统、干燥系统和控制系统 4个部分组成(见电影洗片机)。
  
  半成品与成品鉴定  影片制作的最终成品是供发行放映用的拷贝。除此之外,一切在制作过程中的影片均称为半成品。为了自始至终把握影片制作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状况,半成品和成品都要依照标准要求进行技术鉴定。
  
  画原底经显影加工后,所要进行的技术鉴定项目包括:摄影的曝光控制状况、聚焦清晰状况、画面完整性、干扰物介入情况、画面稳定性和其他机械性损伤,洗片加工的显影程度、画面匀净度、机械性损伤及细微表观质量,胶片原材料弊病等等。凡经鉴定不合格的"镜头"片卷一般均舍去,不印样片。通过初检的画原底,印出样片后再经放映鉴定,最后确认是否合格可用。对于光学声底,主要检测声迹影像的光学密度、清晰性和声迹在胶片上的标准位置和表现质量。对于其他经过印片复制的半成品和成品,则着重检查其印片成像质量如色彩、密度、影调反差控制等项。
  
  印片配光  印片工艺由印片和配光两个步骤组成。画底上的影像要通过印片机的光源投射系统和光色与光通量调节控制系统,透射到承印胶片上转印成正像(潜影),这个过程叫做印片;为达到印制影像所要求的色彩、密度效果,须根据画底密度、印制用胶片性能以及印片机性能等一系列有关参数来预先给定曝光条件,这一工作称为配光。
  
  印片工序的职责是印制工作样片、校正拷贝、标准拷贝、翻正片、翻底片及大量发行拷贝。根据片种的不同,印片时常分别采用不同型式的印片机。如:由画原底印正片和印制翻正片、翻底片时,宜采用间歇式接触印片机,它靠抓片机构以间歇运动方式传输胶片,底片与正片紧紧相贴同时运行,逐格地在精确定位后进行曝光。这类印片机所印出的画面清晰度较高,而且大多具有印制渐隐、渐显、叠化、套印等技巧处理的功能。印制大量拷贝时宜采用连续式接触印片机,它靠输片齿轮连续传输胶片,使相互紧贴的底、正片以均匀速度通过印片窗接受曝光。它的运转速度可以很快,故生产效率较高。在欲改变原底画面尺寸时(缩小与放大),应采用光学印片机。光学印片机也有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类型,前者适用于制作中间片,后者专用以制作大量发行拷贝。光学印片机也可用于等画幅印片。此外,还有专供技巧处理使用的光学技巧印片机,它具有多种特殊技巧的印片功能,可完成要在后期制作中处理的各种综合技巧效果。
  
  印片机应具有印片光源的光度和光谱成分调节机构。印制黑白片时,调节光度就可以满足工作要求;印制彩色片时,除了调节光度外,还需要调节光源的光谱成分以校正印片色彩。根据校色装置的不同,可把彩色印片机分成加色光和减色光两大类:加色光印片机是通过红、绿、蓝三原色滤光器将印片光源分解成 3束原色光,用光阀分别改变三原色的光通量,以改变其光谱成分;减色光印片机采用深淡不同的黄、品红和青 3种补色滤光片的不同组合改变光源的光谱成分。由于加色光印片的色彩效果较好,故现代的彩色印片机多采用加色光印片(见电影印片机)。
  
  一部影片通常由数百个镜头组成。由于场景环境、照明条件、艺术气氛要求不同,摄影曝光控制误差以及胶片性能与洗片加工的变动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各镜头之间的影调、密度和色彩都难得完全一致。因此,在印片前配光人员首先要对此进行调整和校正。配光工序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调整印片曝光量和光源的光谱成分,使各个镜头的影调和色彩能根据剧情环境的要求恰当地表现出来,并根据各"镜头"间的相互关系,使影调、密度与色彩相互衔接与协调起来。
  
  印片需要的各种不同的曝光量靠改变光号来获得。光号是表示印片曝光量相对变化的单位。传统上规定一个光号的变化相当于曝光量对数差为0.05,一般老式印片机上备有21个光号。新式加色光印片机将一个光号曝光量对数值的变化改为 0.025(即每改变一个光号曝光量相差约6%),备有50个光号,靠装在红、绿、蓝 3条光路上开度可精确按比例改变的光阀提供。印片时,按配光员所预定的光号,用程序带控制,使 3个光阀自动调整各自的开度以提供所需的曝光条件。
  
  彩色片配光调色的基本原则是:印出的正片偏什么颜色,在印片光源上就要增加与偏色相同的色光来校正。例如印出的画面偏红,说明画面中青染料不足或黄色和品红色染料过多,可根据画面的深浅,增加印片光的红光成分以促成青染料的增长,或者降低蓝、绿光的成分,使黄色和品红色的染料相应降低(见多层内偶彩色片)。
  
  配光方法有经验鉴别与试片结合法和电子分析仪配光法两种。黑白片的色调单一,只需调节影像的深浅,采用经验鉴别配合以少量的试片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彩色片,由于底片上负像的色彩是与被摄景物色彩相对应的补色,并受所含色罩对色彩辨别的干扰,单凭经验配光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宜采用电子分析仪和试片校色法配光。
  
  以试片为主的彩色配光法,需先从各个镜头剪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多余画格(一般为12格)作为试样,把这些画格按序组接成能代表正式底片的"小底片"。将小底片在印片机上印出正像试片小拷贝,然后根据小拷贝上各个镜头影像的深浅和色彩,逐一地调整印片条件,然后再进行试印。照此循环操作,直至得到满意的效果后,才动用正式底片试印校正拷贝。这种配光方法的优点是不需另行投资增加配光设备,又可保护正式底片少受磨损。缺点是费时较多、工效不高。
  
  现代彩色印片配光,多采用电子彩色分析仪,亦称彩色配光机。它是一种能将输入的画底负像,通过电子极性反转输出,在屏幕上显示出正像的色彩与影调的模拟试验仪器。配光时只需在底片影像输入后,操作分析器的调色控制钮,即可校正显示器上影像密度和色彩平衡,并由曝光控制盘的读数直接得出印片时所需的光号值(见电子配光机)。利用电子彩色分析仪配光,可以省时,省试片消耗,并可随着印片条件的调整与改变及时看到画面色彩的细微变化,更利于选取获得最佳色彩再现的相应光号条件。
  
  剪接与套底合成  从画原底印得的工作样片,在摄影工作结束后,由正片剪辑部门按分镜头剧本、场记表对照镜头号进行艺术剪辑,并在剪辑完成样片的基础上进行混合录音。在双片(声音与面面)套合审定之后,即可由磁性混合原声(对话、音响效果和音乐的完成综合声带)转录成光学声底片。洗印部门的剪接任务是:根据镜头表和剪辑完成的样片进行画底剪接,剪接好的底片画格应与剪辑完成的样片完全一致,最后按本(卷)号进行声底、画底的套合,达到声画同步。此外,对于需要作镜头间连接技巧处理的部分,还要采取专门的剪接措施,较复杂的叠印(包括片头序幕场景与演、职人员字幕叠印)还得单作翻底代替接入。有些戏曲、歌剧类影片还需在画面下边印出与声同步的唱词字幕。这种叠印也需要进行套底合成。
  
  标准拷贝与翻正翻底片的制作  一部影片剪辑完成通过艺术和技术审定,并完成了声画套底合成后,即可进入从校正拷贝到标准拷贝的制作阶段。校正持贝是声、画具备的完整拷贝,它是用以通观整部影片的影调色彩,作进一步校正处理的依据,并通过它检查声画同步、叠印、技巧效果以及其他各项技术指标。校正拷贝经过制作修正和放映审定后,转入标准拷贝的制作。标准拷贝要符合如下要求:各项技术指标合乎规定;影调衔接;色彩谐调饱和;密度适中;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符合创作要求;整部拷贝的画、声质量堪作该影片以后印制大量拷贝的标样。
  
  原底片是电影艺术创作和摄制投资的集中体现与结晶,往往具有长期保存的价值。为了免于损伤,一般不以它印制大量发行拷贝,仅用它制作翻底片,用翻底片印制大量拷贝。翻底片的制作方法有:翻正翻底法、反转翻底法和分色翻正(黑白)──彩色翻底法(见翻正片 翻底片)。最常用的是第一种,第三种只在印制需长期保存的题材的影片时使用。
  
  翻正和翻底的制作须采用成像质量良好的精密印片机,选用感光性能完美的感光材料,严格控制加工条件,准确恰当地选定曝光条件,通过感光测定控制画面密度,以获得与原底片质量尽量相近的印片效果。
  
  印制发行拷贝  在翻底制作完毕并作出标准翻底拷贝后,转入大量拷贝制作阶段。
  
  大量拷贝的主要印制过程是:决定印片条件、印片、洗片、质量检验与鉴定、整理包装。贯穿整个过程的检验工作有技术条件监测与控制。
  
  一部影片需使用许多轴号的正片来印制大量拷贝,在印片前,必须连续不断地为即将使用的各不同轴号的正片定出最佳印片条件(这一工作叫做接轴号),使所印出的拷贝尽量与标准拷贝一致。
  
  工艺条件的监控包括:印片光源及光号的检查,药液成分的分析调整,洗片温度、时间、药液循环和补充量的控制,洗印条件感光测定检查。洗印工作应在洁净无尘的空调环境中进行,对所用的设备和器物必须十分注意其完好及清洁,以防脏物聚集污染影片和造成划伤。所用的底片,在印一定数量拷贝后,应进行清洗(一般在超声波洁片机中进行),以除去积尘。
  
  印制过程要有中间检查(包括对所用底片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工完毕的成品,要逐本通过放映鉴定(可采取快速放映检查方式),以防止不合格的影片出厂。通过鉴定的影片,最后由成品整理部门包装发行。
  
  电影洗印技术的发展动向  时代的进展对电影洗印的要求集中于两点──优质、快速。把计算机应用于洗印加工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是洗印工艺控制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标志,也是实现优质、快速的重要保证。
  
  微机在感光测定、电子配光、印片条件存储与变换启、停控制等方面以及在洗片机设备上的应用已较常见,在洗印工艺控制方面的应用还在发展,在感光测定与洗印加工条件的测算输出方面的应用已较定型。随着洗印加工速度的提高与工艺控制、质量要求的日益严格,计算在洗印机工作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影洗印工作的另一发展是逐渐扩大了业务范围。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磁性录像技术开始成熟以来,感光胶片不再是记录影像的唯一媒介,电视部门在逐渐用磁性记录材料取代传统的感光胶片。70年代以后视频影像与感光影像互转设备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视频技术渗入电影的进程。因此在一些电影洗印厂逐渐增设了胶(感光)、磁(视频)影像互转的制作业务。80年代已有具备一定质量水平的转换制作方式与设备供生产使用,从感光胶片到录像磁带的影像转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所转录的影像质量已可满足在电视屏幕上播映的要求,许多电影洗印部门已正式并大量地开展了这项业务。至于从录像磁带到感光胶片的转换技术,由于受到视频制式的限制,所转印的影片质量一般还不能满足专业电影的要求。近几年来,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制成功,使视频影像质量大为提高,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应用于影片的摄制工作,高清晰度磁转胶技术也会随之在洗印部门得到相应的采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