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热驱动介质
1)  thermal driving medium
热驱动介质
2)  driving medium
驱动介质
3)  driving by fluid medium pressure difference
介质流压差驱动
4)  displacing medium
驱替介质
5)  flowing heating medium
流动加热介质
6)  heating medium make-up pump
热介质再启动泵
补充资料:金属热处理 :淬冷介质
         金属工件淬火时所使用的冷却物质。根据钢的种类或工件的特性採用的淬冷介质可分为液体或气体。
         简史 最早获得广泛应用的淬冷介质是水和油。公元 3世纪中国人就已经注意到了不同的水质对淬火的影响。中国的《北齐书》中记载﹐在公元6世纪就已对“宿铁刀”“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说明已採用动物便溺和动物油脂作为淬冷介质。随著金属材料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件形状﹑尺寸变化日益复杂﹐单纯採用水﹑油和空气等已不能满足淬火工艺的要求﹐进而使用了各种无机盐水溶液﹐熔融的盐﹑硷和金属等热浴﹐以及各种有机聚合物水溶液﹑浮动粒子等淬火冷却介质。有的还加入一些特种添加剂﹐成为具有各种性能的淬冷油。还有一种方法是用金属板夹持工件﹐使热量迅速传出而淬硬工件。
         特性 钢件淬火通常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见钢铁显微组织)。为此﹐将工件加热至奥氏体状态﹐随后以大於钢的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通过奥氏体不稳定区域(一般碳素钢和低合金钢为650~550℃﹐某些合金钢为400~300℃)﹐以避免奥氏体发生分解﹐当冷却至钢的上马氏体点以下时﹐过冷奥氏体才开始向马氏体转变。在马氏体转变区域﹐以缓慢的冷却速度进行﹐以避免產生较大的内应力﹐引起工件畸变和开裂。理想的淬冷介质的冷却性能应该是在钢的奥氏体不稳定区域﹐具有较快的冷却能力﹔而在马氏体转变区域﹐具有较缓慢的冷却能力。
         金属工件在水和低熔点盐的淬冷介质中的冷却可分为 3个阶段(见图 冷却过程示意图 )。蒸汽膜冷却阶段(AB )﹕当赤热的金属工件与冷却介质接触时﹐立即在工件表面形成一层蒸汽膜﹐此时工件的热量通过蒸汽膜散出﹐冷却较为缓慢。当工件温度下降到特性温度时﹐蒸汽膜随即破裂进入下一阶段。沸腾冷却阶段(BC )﹕工件与介质直接接触﹐介质在工件表面强烈沸腾﹐冷却很快。在这一阶段﹐介质的汽化热对工件冷却速度起主要作用。对流冷却阶段(CD )﹕工件冷却至介质的沸点以下﹐则为对流散热﹐这一阶段介质的比热容对工件的冷却速度起主要作用。
         在淬火时发生物态变化的介质﹐都具有这3个冷却阶段。不同的介质各有其冷却特点﹐如在普通水中淬冷时﹐3 个阶段都比较明显。在盐水或硷水中淬冷时﹐由於盐﹑硷促使蒸汽膜破裂﹐第 1阶段很快消失。在油中淬冷时﹐由於油的沸点较高(250~300℃)﹐因而沸腾阶段缩短﹐对流阶段延长。在有机聚合物水溶液中淬冷时﹐工件在冷却过程中往往在表面形成一层聚合物薄膜﹐从而延长第1阶段和第3阶段。在熔盐﹑熔硷和熔融的金属中﹐或在浮动粒子中淬冷时﹐往往只有第3阶段。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时﹐高温时以辐射散热为主﹐低温时以对流传热为主。在金属板上冷却﹐则主要为传导散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